导 航
查看: 4677|回复: 42

[中江新闻] 芜湖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实施情况中期评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14 13:03: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芜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
——在芜湖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上

发布时间:2023-12-01 14:52 信息来源: 芜湖市发改委 阅读次数:58


      “十四五”以来,在市委市府的坚强 下,全市人民坚持以 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 精神,将学习贯彻 对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作为谋划和开展工作的根本和主线,按照市第十一次党代会部署安排,全力促发展、保民生、护稳定、优环境。市“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扛起省域副中心城市责任担当,经济总量迈上4500亿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8万美元,城市创新能力跃升至全国创新型城市第27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的规定和省发展改革委部署,对《芜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形成本报告。按照 要求,报告评估期为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底,没有半年度统计的指标采用2022年底数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4 13:04: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主要指标总体向好

把主要目标指标作为实施好《纲要》的首要关键,建立分类部署、分步推进、分级管控机制,各项指标总体符合预期或处于合理区间,省域副中心城市和人民城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主要目标指标总体进展顺利。

《纲要》共设置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绿色生态、安全保障等5类27项指标,总体进度较好(详见附件1)。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进出口总额、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新技术企业数、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等13项指标超序时进度。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等8项指标符合序时进度。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3项指标慢于序时进度。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城镇调查失业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等3项指标因省统计核算体系尚未建立,暂不作评估。

1.经济增长稳健有力。全市经济总量由“十三五”末的3714亿元提升到2022年末的4502亿元,年均增长7.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101897元提升到121630元,超过序时进度2500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2%,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4%,分别高于规划目标5.2和0.4个百分点。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9.4%,高于规划目标2.4个百分点。外资外贸稳定发展,进出口总额由“十三五”末的84.4亿美元提高到2022年末的136.1亿美元,提前完成110亿美元的规划目标;2023年上半年,进出口总额达到85.55亿美元,增速位居长三角第二。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两年均为35.4%,居全省前列,2023年上半年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201亿元,居全省第一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3.55%,提前完成2025年城镇化率达到70%的规划目标。

2.科技创新提质增效。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由“十三五”末的1038个增加到2022年末的1641个,平均每年净增301个,超过序时进度(平均每年净增232个);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6.3%,高于规划目标7.3个百分点。2023年上半年,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8.53件、63.9件,均提前完成2025年的规划目标(目标分别为15件和50件);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2.88%,符合序时进度。

3.民生福祉持续增进。截至2022年末,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15年,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为3.12,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0.95岁,每千人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79个,均达到规划目标要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2%,实现了“力争高于经济增长目标”的要求。2023年上半年,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93.1万人,提前完成省下达264万人的目标要求。

4.生态环境稳定向好。截至2022年末,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3.31%,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80.3%,森林覆盖率达到28.62%,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均保持为100%。

5.粮食能源供应安全稳定。2021-2022年,粮食产量分别为138.76万吨、139.6万吨,均符合稳定在27亿斤的规划目标要求。能源综合生产能力分别为74.71和78.57万吨标准煤,符合序时进度要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4 13:05:5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慢于序时进度的指标情况说明。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等3项指标慢于序时进度,经深入分析,有望在“十四五”末完成。具体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由于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叠加YQ等影响,增长速度不及预期,2021-2022年年均增长7.8%,低于规划目标0.2个百分点。2023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未来外部环境仍然非常复杂严峻,按2023年全年增长6.5%测算,要实现“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长8%的预期目标需要付出更大努力。考虑到该指标为预期性目标,国1家规划中没有明确具体目标值,而是“保持在合理区间”,且考虑到全国各省市受YQ影响情况基本相似,该指标拟不作调整。在今后工作中适当拉高标杆,引导各项工作争先进位,力争完成或接近“十四五”规划目标。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2021和2022年,我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均为0.35吨标煤/万元,优于全省控制水平(0.37吨标煤/万元)。省下达我市“十四五”时期目标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降低13%。2021年,我市单位GDP能耗下降3.3%,完成省下达的下降3.2%的年度目标任务。2022年,受GDP增速放缓影响,在不扣除可再生能源消费的情况下,单位GDP能耗增长0.4%左右;按照国1家关于可再生能源消费不纳入能耗总量和强度控制有关要求,初步核算我市单位GDP能耗下降0.01%左右,扭转了不降反升的不利局面,但仍慢于“十四五”目标序时进度。今年上半年,全市单位GDP能耗扣除原料用能和可再生能源后降低4.6%(省年初下达我市目标任务为同比下降3.2%)。随着经济恢复发展,并在优化用能预算管理、精准配置能耗要素、着力保障高质量项目用能、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的基础上,2023年-2025年全市单位GDP能耗年均下降3.66%,完全有可能完成规划目标。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2021年,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84.9%,完成省ZF下达年度目标任务;2022年,我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80.3%。两年整体进度低于87%的“十四五”规划目标序时进度,主要是全市能源结构偏煤,产业结构偏重。此外,还存在露天焚烧、施工扬尘、餐饮油烟等问题。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三大攻坚战为抓手,力争完成省下达目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4 14:31:3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主要任务进展顺利

聚焦《纲要》提出的关键具体任务,坚持整体推进、强化聚力攻坚,突出制度创新、汇聚各方力量,更有针对性地实现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持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的过硬成绩。

(一)国1家重大战略落实有力。
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正式纳入虹桥国际枢纽联动发展区,签订芜湖数据中心集群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集群合作共建协议,数字长三角共建联盟成功揭牌,长三角快递物流智能装备产业联盟在芜成立,协同共建科创飞地、创新航线共舱管理新模式入选省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十佳”创新案例。扎实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升级完善智慧长江综合管理平台,推动渔政执法人员下沉一线、执法装备配置使用。全省首个智慧生态环境平台(二期)上线试运行,长江芜湖河段整治工程开工建设,长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成效明显。鼓励海螺水泥、奇瑞汽车等骨干企业,积极布局印尼、老挝等“一带一路”沿线国1家,开展产能项目合作。“十四五”以来,全市共实现对外直接投资超15亿美元,累计发运“芜西欧”“芜合欧”中欧班列超200列。

(二)“四个重大”推进务实高效。
重大政策释放新红利。抢抓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机遇,印发实施“一方案、四清单”,用好用活省联席会议机制,推动帮助芜湖协调解决发展中的困难问题。加大政策调节力度,发布实施助企“开门红”、民企改革发展32条、新能源汽车产业行动计划、促进民间投资行动方案等一揽子政策措施,兑现企业奖补资金超50亿元,办理“退、免、减、降、缓”各项税费超200亿元,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生态。重大平台构筑新优势。全面推进江北新区高质量发展,累计开工项目131个,总投资超1200亿元,皖江学院新校区投入使用,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即将运营,城南过江隧道“双线并进”,联云世纪、奇瑞超二工厂等一批产业项目加快推进。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加快建设,新设企业6000多家,入选省级制度创新案例49项,其中7项为全国首创,“动产质押融资业务模式”入选 第七批复制推广改革试点经验。全力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和创新园区,安徽省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研究院挂牌成立,十大新兴产业市重点研发创新平台实现全覆盖。重大工程项目增添新动能。“十四五”以来,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十大新兴产业项目1308个、计划总投资8470.3亿元;合计开工省重点项目超1000个、竣工超400个、完成投资达4000亿元;珑腾智算互联网产业园、天马微电子、信义七期光伏组件等一批百亿级重大项目加快建设。重大改革激发新活力。全市422项重大改革任务按序时进度推进,中小微企业信用贷改革、组建人才发展集团、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连续三年相继入选全省年度十大改革案例。开展全省创优营商环境改革创新试点,推深做实“1%工作法”、畅聊早餐会、惠企政策网上超市等为企服务机制,深化行政审批“极简化”改革。“依法兑现公共政策创优法治化营商环境”入选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推进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医改工作等7项工作获 督查激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4 14:36: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坚持把发展壮大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建立十大新兴产业协同推进机制,出台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超过2300家,其中营收超百亿元企业10家、超千亿元3家,制造业综合实力居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27位。强化首位产业首位推进,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1500多家,其中规上企业861家,汽车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汽车产业链税收达到全省的60%。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累计超4300家企业“登云”,“海行云”工业互联网平台入围国1家级“双跨”平台,共生物流入选工信部区块链典型应用案例。现代服务业发展成效明显,入选全国信息消费示范城市、首批国1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创建国1家级两业融合试点2个、省级18个,形成一批两业融合示范案例。农业质量效益稳步提高,培育出三只松鼠、溜溜果园等5家国1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聚规上农业企业超过260家,形成休闲食品、优势畜禽、精品粮油3个百亿级产业链。深入实施“千万工程”,70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基本建成,825个美丽宜居自然村加快推进。

(四)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建设取得突破。
体系化人才招引举措落地见效,出台“紫云英人才计划”及“18条”具体举措,成立全省首家人才发展集团,新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267个、领军人才671人、高端人才5591人,全市人才总量超过108万人。在全省率先构建“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双轮驱动政策体系,2022年研发经费投入达到169.4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7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实施“赤铸之光”科技攻关计划,发布重大科技攻关揭榜挂帅榜单10项。入选首批国1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累计培育国1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6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45家,12家研发实验室入选全省首批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创新主体不断壮大,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641家,培育“专精特新”企业562家。全力推进企业上市“迎客松计划”,新增7家上市公司,上市企业总数达28家。普惠金融增量扩面、提质增效,中部六省首家公募基金公司兴合基金落户,人民币存贷款规模超1.2万亿元,规模稳居全省第二,入选全国首批**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4 14:55:56 | 显示全部楼层
(五)人民城市建设开创新局面。
成立人民城市建设委员会,首批选定安师大、海螺集团、奇瑞集团等10个人民城市建设合伙人。常态化推进重点工程项目“四促”攻坚,完成长江路高架等216个人民城市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徽州路快速化改造等106个项目实施。编制《芜湖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深入实施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行动,构建5分钟生活服务圈和15分钟综合服务圈。加快建设宜邻中心项目,累计改造老旧小区312个,改造棚户区9629套,分别完成“十四五”目标的54.54%和64.06%。市政基础设施水平加快提升,建设完善90条城市次支道路,累计新增建设公共停车位1.1万个。注重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繁昌窑进入国1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成功举办芜湖神山音乐节。加强城市美化绿化,结合口袋公园建设推进“金角银边”体育空间,累计建设“芜小园”口袋公园达71座。

(六)智慧芜湖城市建设全方位推进。
获批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长三角国1家枢纽节点芜湖数据中心集群,吸引华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在芜投资布局,落地项目总投资额超过2300亿元。数字**建设水平显著提高,上线185个“一件事一次办”集成套餐服务,全程网办事项占比98.1%;建设惠企政策网上超市,办理时限压缩率79.1%;建成全省首个“5G数字政务服务受理站”,依托长江(芜湖)航运要素大市场打造一站式航运政务服务中心;“跨省通办”事项实现网上集中办理。数字社会深入推进,基层综合服务平台被评为省首批“城市大脑”应用示范场景,芜湖市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被国1家发改委评为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特色平台。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实现全覆盖,全民健康信息平台获得国1家卫健委数字健康典型案例通报表扬。加快虚拟电厂建设,完成重点用能单位接入端系统能耗数据接入,实现40万千瓦可调负荷的高效聚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4 14:57: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七)高质量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构筑。

全力打造专业航空货运枢纽港,芜宣机场正式通航,运输航班起降架次、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等3项核心指标稳居省内第2,旅客吞吐量突破100万人次,成为全省第二个百万级机场、首个百万级支线机场。港口型国1家物流枢纽建设加快,围绕打造安徽向海而兴的最大“出海口”,加快融入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朱家桥物流区多式联运(站场改造)等项目加快实施,入选国1家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芜湖港集装箱吞吐量达125万标箱,连续7年在全省占比过半。对外联通能力进一步提升,芜合高速改扩建完工通车,塔桥物流基地、铜商高速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加快普速铁路外绕项目前期工作,谋划推进芜常城际、芜宣高铁前期工作。全市“半小时”陆路交通通勤圈加快形成,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一期通车,G347无为泉塘至牛埠段等一批国省道项目完工通车,长江南路快速化改造等市政道路加快建设,中江大道北延等即将开工。能源、水利等设施建设有力推进,楚城扩建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运营,水阳江、青弋江、漳河中下游水系综合整治及防洪治理等重点水利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进。


(八)扩内需促开放协同推进。

印发实施“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任务分工,充分发挥投资对扩内需的关键作用,用足用好开放性政策性金融工具和地方专项债券,积极争取中1央预算内投资,“十四五”以来累计完成市级政1府性投资超300亿元。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开展“徽动消费•生活芜优”行动,合理增加消费信贷,布局建设更多地标性文化场所、休闲街巷、消费中心,通过推动供给创新培育消费新增长点,促进聚集性、接触性消费加快恢复。做活线上消费平台,建设新型消费网络节点,网络零售额实现700亿元。扩大外资外贸规模,深化“一带一路”、RCEP经贸合作,紧抓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机遇,持续扩大城市品牌影响力,成功举办低空经济发展大会、全球汽车生态博览会、氢能产业合作发展大会等高能级会议。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推进外贸倍增行动计划和外贸主体培育壮大工程,进一步完善主导产业链全景图,实际利用省外资金达到1766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20%,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8%,大幅超过预期目标。

(九)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十)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4 14:59: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基本评价和问题分析

综合来看,《纲要》主要指标、主要任务等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但面对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和自身发展面临的瓶颈制约,完成《纲要》既定目标任务仍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

(一)经济实力与省域副中心城市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十四五”以来,外部形势变化远超预期,疫1情“疤痕效应”仍未完全消除,家电、材料(建材)等产业受房地产行业影响,增长压力较大。我市经济增长的位势、态势均发生变化,相较于合肥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快速提升、首位度不断提高,芜湖发展的速度还不够快,GDP占全省比重提升幅度不大,在国内地级及以上城市排名有所下降。经济增速波动较为明显,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压力加大,做大经济总量是“十四五”下半程和“十五五”期间需要破解的重要问题。

(二)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深度和潜力不足。
受市场需求疲软、产业能级较低、生产要素成本较高等多重因素影响,投资动能减弱,消费恢复不快。今年以来,投资、社消零增长均不及预期。且从芜湖长期发展来看,全市整体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综合效率偏低,制造业中水泥、玻璃、钢铁、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较高,能耗压力较大。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体量规模还不够大,三产增加值较合肥、杭州等先发地区,差距较大。要素资源保障仍存在短板,能源、土地、数据等要素供给相对匮乏。

(三)区域竞争下的要素资源集聚能力还不够强。
随着超大、特大城市集聚效应的逐步增强,在“马太效应”的影响下,毗邻芜湖的上海、南京、合肥等大城市,产业、人才和区位优势日趋明显,展现出强大的资源集聚能力,芜湖对人才、资金等关键要素吸引面临较严峻挑战。而芜湖的城市规模不大、层级不高,城市的承载力、吸引力和辐射力亟待加强,新招引的百亿级大项目较少,近10年常住人口增加不到20万人,企业“用工荒”“招工难”问题依然存在,整体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难以快速提升。

(四)城市高品质专业化服务业发展短板仍突出。
与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和期待相比,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仍存在不充分、不均衡等问题。中心城区中小学规划建设滞后,大型体育场馆、高品质旅游景区供给等仍显不足。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等与合肥相比有不小差距。特色文化标识还不鲜明,基层治理平台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和信息化支撑水平有待提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4 17:44:43 | 显示全部楼层
问题不少,勇于挑战,前途大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4 18:35: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发展环境评估

“十四五”后半程,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刻演进,我国全面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芜湖进入“聚焦高质量、冲刺八千亿、建成副中心”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需要深刻认识时代方位、把握机遇优势,对标更高标准、着力找差突破,牢牢把握发展和安全的主动权。

(一)外部环境。


(二)发展机遇。

1.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新机遇。

2.更好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新机遇。

3.深入推进扩大内需战略带来的新机遇。

4.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和人口集聚带来的新机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4 18:36:38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进一步推进《纲要》实施的主要举措

推进规划实施,确保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必须坚持以 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 精神,全力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各项工作部署,着力解决规划实施中的突出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 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 精神和 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把芜湖发展放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放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战略中、放在省委对芜湖发展的战略定位中谋划推进。紧紧围绕“聚焦高质量、冲刺八千亿、建成副中心”奋斗目标,树牢长三角一体化意识、副中心意识、首位产业意识等“三个意识”,打造“芜湖制造”“芜湖服务”“芜湖文创”“芜湖消费”等芜湖品牌,全面提升产业层级、创新层级、融通层级、人才层级、服务层级,加快建设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创新创业引领发展新高地、联通长三角和中部地区开放枢纽、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城市,奋力走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路,更好服务全省打造“三地一区”、建设“七个强省”,为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4 18:37:2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工作考虑。

1.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决定。

2.牢固树立“三个意识”,把政策机遇转化成发展胜势。

树牢长三角一体化意识、副中心意识、首位产业意识等“三个意识”,坚决摆脱三线城市的自我定位,跳出芜湖看芜湖,跳出安徽看芜湖,努力走出新时代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活力更强、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在长三角一体化意识方面,增强开放理念、开放思维、开放意识、开放能力,勇于开拓外向发展的新赛道,以长三角一体化的视野和标准看问题、做规划、建项目,加快与长三角、全国、全世界链接,全面提升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聚能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副中心意识方面,积极贯彻落实省支持芜湖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把各项工作与全省最优、全国一流比较,以更加开放、超前的态度引进高端的教育、医疗、文旅、金融等优质资源,打造产业创新中心、区域教育中心、区域医疗康养中心、区域金融中心、区域文化旅游中心、区域消费中心等,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高作为副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在首位产业意识方面,聚焦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首位产业,持续加大创新投入,加快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统筹推进,把最优的资源、最好的人才、最好的平台向首位产业倾斜,打造世界级、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4 18:38:36 | 显示全部楼层
3.加快建设芜湖品牌,提升城市影响力和标识度。

全力打造“芜湖制造”“芜湖服务”“芜湖文创”“芜湖消费”等叫得响的芜湖品牌,努力构筑外来投资和人才创业的首选地,不断提高在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影响力和标识度。

在芜湖制造方面,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以提升制造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目标,将汽车、航空、机器人、材料等产业打造成为芜湖的标志性产业,全力打造“1361”先进制造业集群(到2025年培育形成1个5000亿级首位产业集群、3个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和6个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到2027年首位产业集群力争突破万亿级大关,一批产业集群迈上新台阶),引领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争当长三角制造强市排头兵,到2025年,工业增加值达2400亿元以上,力争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6.5%。

在芜湖服务方面,大力发展数字服务、现代物流服务,通过数字赋能、区位赋能,努力打破发展的天花板;提升国际贸易服务,推动芜湖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联动发展,利用、发展好自贸区芜湖片区等载体平台;优化公共服务,办好畅聊早餐会等品牌,努力为企业、为百姓做好服务,加快构建供需适配、内外连通、创新高效、融合共享的优质服务业新体系,到2025年,全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200亿元。

在芜湖文创方面,将雨耕山、范罗山、芜湖古城和老芜湖海关旧址、中江塔等历史文化名迹,与城市有序更新相结合,打造若干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建设风貌亮点,塑造若干有利于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誉度的网红打卡点,以充分带动城市服务业发展。在芜湖消费方面,坚持消费供给与消费需求两端发力,坚持品质提升与规模发展并举,大力开展“1314”行动计划(围绕建成1个区域消费中心城市,打造商业消费集聚中心、消费业态创新中心和商旅文体融合示范中心等“3个中心”,深入推进14项具体行动),不断增强“芜湖消费”品牌区域吸引力和影响力,到2025年,全市社消零总额达到2500亿元。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4 18:40: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重点举措。

面对当前严峻复杂的发展形势,芜湖要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需紧紧围绕“聚焦高质量、冲刺八千亿、建成副中心”的重点目标,进一步精准施策、聚焦发力,力争产业层级、创新层级、融通层级、人才层级、服务层级不断取得新突破,打造持续增值型城市,全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芜湖篇章。

1.融合化集群化发展现代产业经济,提升产业层级

加快构建富有芜湖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力争每年招引亿元以上项目500个,推动各产业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坚定不移推进首位产业。加快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发展,支持奇瑞等龙头企业在上市融资、扩大产能、跨界融合、品牌提升等方面聚焦突破,加快构建汽车产业新经济生态,在安徽世界级汽车产业版图占比过半。拓展做强核心零部件配套,加快“四个一批”建设,争取一批重大零部件补短板项目落地芜湖。延伸细耕汽车后市场,加快发展出行运力服务、“互联网+汽车后市场”服务平台等,鼓励设立汽车“研发飞地”,打造长三角汽车后市场服务集聚地。围绕省创新体系建设类开放型汽车生态实验室建设,积极做好项目承载、任务落实,争取更多应用场景落户芜湖。加快推动新兴产业发展。

围绕十大新兴产业25个优势细分领域,招引培育更多有控制力的产业链龙头企业、有核心竞争力的专精特新企业和面向未来的科创型企业,开辟新的千亿赛道。培育氢能、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编制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方案,建设未来城市数字治理全景实验室。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中小企业数字化普及工程,开展新一轮技术改造。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培育高等级资质建筑业企业。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走好质量兴农、城乡融合、绿色发展、文化兴盛、乡村善治、共同富裕等“六个之路”,加快建设一批彰显徽风皖韵、滨江特色的美丽乡村,打造“千万工程”的芜湖样板。推进稻米、蔬菜、水产、畜禽、休闲食品等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建设,加快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群化、数字化。

加快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深入实施三产“锻长补短”行动计划,创新构建“生产服务+先进制造+生活服务”前后向融合产业链,大力挖掘制造业供应链消费链两端潜力,促进“两业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推动健康体育、文化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积极创建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加快培育壮大数字经济。积极参与安徽省数据交易中心建设,争取在芜湖设立数据交易机构,建设芜湖集群算力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相结合,加快推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新数字技术应用,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和数字产业化高质量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4 18:43:52 | 显示全部楼层
2.高标准高水平推进创新生态建设,提升创新层级

推进国1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坚定不移走好“产业+科创”的路子,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围绕新能源汽车、高端智能装备、航空航天等优势领域,组建国1家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平台,支持龙头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创新联合体,推进创新平台扩容升级。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组建市委创新委员会,成立市科创集团,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行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双 ”行动。

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以经开区、江北新区、三山经开区和高新区为重点,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进“管委会+公司”改革,调整完善开发区赋权清单,不断提升开发区承载力、服务能力和精细化管理能力。推动实现国有平台公司转型发展,提升国有平台公司支撑力、创新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加快建设高能级平台。理顺江北新区统一规划、投资、管理、运营等体制机制,跨区域集聚和配置产业、人才、科技、创新、金融等资源,强化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加快推动江北新区成为合芜联动发展战略枢纽和支撑、全国一体化网络算力长三角枢纽、全球有影响力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基地。

发挥自贸片区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和“试验田”作用,持续扩大制度型开放,推动自贸区芜湖片区达到国内同类先进水平。系统推进创新园区建设。高标准建设凤鸣研创中心、梦溪科创走廊、数字经济产业园等17个创新园区,打造一批创新孵化器、开放式众创空间,通过各类平台整合集聚创新要素,营造更具黏性的创新生态。积极盘活低效用地,促进产城融合,引导工业园区向综合型园区转型,推动各类园区创新发展。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4-28 02:46 , Processed in 0.087290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