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niceGZH

[规划建设] 经国务 院批准,大湾区科学论坛落户广州,并将在南沙建永久会址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9 15:11:59 |
广州塔亮灯 全球科学家发来祝贺!“2021年大湾区科学论坛”即将举行
中国发展网
发布时间: 12-09 11:24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皮泽红报道 近日,记者从2021年大湾区科学论坛组委会获悉,备受瞩目的“2021年大湾区科学论坛”将于12月11日—13日在广州举行。
       本届论坛以“探索未来、共享科学”为主题,采用“线上视频+线下参会”形式,举办1场高规格的全体大会、6场分论坛和1场湾区科创峰会特色活动。
       论坛将汇聚全球顶尖科学家和国际科学组织,共同探讨全球科学发展趋势及其对未来的影响。日前,部分国内外顶尖科学家通过视频方式向论坛发来了祝贺,广州地标性建筑广州塔也为论坛亮灯。
       广州塔为“2021年大湾区科学论坛”亮灯
       意义重大:探讨全球科学发展趋势
      “我谨向ANSO其他成员单位、大湾区科学论坛与会嘉宾致以诚挚的问候。”“预祝会议圆满召开。”“衷心祝贺大湾区科学论坛召开。”“期待与在座各位接下来的互动交流。”连日来,波兰科学院院长耶日·杜辛斯基,法国科学院、巴西科学院及宗座科学院院士米格尔·尼科莱利斯博士,南加州大学医学、工程、科学与人文学院院长史蒂夫·A·凯伊博士,美国发明家学会院士安德里亚·阿鲁博士,香港浸会大学校长卫炳江等与会的全球科学家纷纷向论坛发来祝贺视频。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滕锦光也认为,2021年大湾区科学论坛的召开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亮点纷呈:向世界讲好湾区创新故事
       作为东道主,广东将坚持高规格、高质量、高水平的举办要求,扎实推进各项筹备工作,本次大会将呈现四方面的亮点:一是打造高端展示窗口,全面展现大湾区科技创新重大成效。二是汇聚全球科学智慧,助力大湾区打造全球重要创新引擎。三是广泛凝聚合作共识,探索应对全球性挑战新路径。四是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崇尚科学新风尚。
      本次论坛邀请全球相关领域诺贝尔奖获得者、院士专家、青年科学家以及工商界人士参与研讨、深入交流。在6场分论坛中,相关专家将就未来新冠肺炎疫情及其他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测与预警、推动世界网络通信技术与产业健康发展、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等主题,探讨未来科学发展趋势,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同时,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邀请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院士、未来科学大奖获得者薛其坤院士等超百名国内外院士专家,分享生命科学、量子科学、高能物理等领域优秀研究成果。
       充满期待:“黑科技”亮相带来浓浓科技风
       广州是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引擎,正在构建以中新广州知识城和南沙科学城为极点,以“一区三城”为核心的科技创新轴,共建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
       论坛的永久会址所在地的广州南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也是一座潜力巨大、前景广阔的未来之城。本次论坛上,来自南沙的科大讯飞、云从科技、广州市智能软件产业研究院等将带来浓浓的科技风,以智能同声传译、智能迎宾、机器人消杀、全息投影等为代表的“黑科技”充分展示了南沙科技创新成果。南沙的科技工作者对论坛也充满了期待。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0 18:45:32 |
“纳米”院士赵宇亮:融合粤港澳资源,大湾区是科技创新新星
南方都市报APP 南都广州
原创
2021-12-10 16:45
       12月10日,大湾区科学论坛首个分论坛——纳米科学分论坛在广州举行,十余名院士齐聚,共话纳米科学发展的现状、机遇与挑战。院士大咖齐聚广州,将为广东、广州纳米科学发展带来怎样的机遇?中国科学院院士、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赵宇亮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纳米技术方面,中国的基础研究在世界走在前列,在此基础上要让纳米科技从前期的研究成果落地转化,大湾区科学论坛纳米科学分论坛可以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大湾区科学论坛是世界级的科学技术、企业、金融机构、政府之间的交流平台。这一平台将对整个大湾区科技产业、基础科学未来的走向产生很重要的作用。”赵宇亮表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科技创新的“新星”,未来一定有希望打造成为全世界的科技创新中心。
       粤港澳大湾区是科技创新“新星”
       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方面是国家的“第一梯队”,是一个冉冉上升的“新星”。
       相信粤港澳大湾区未来一定有希望打造成为全世界的科技创新中心。
       南都:您觉得粤港澳大湾区在纳米科学领域的研究在全球处于什么水平?
       赵宇亮: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方面属于国家的“第一梯队”。尤其是近几年粤港澳大湾区科技资源要素聚集,吸引了全国乃至全世界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科技企业以及科技资源,也有很多科技成果聚集在大湾区。可以说,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冉冉上升的“新星”。
       我相信粤港澳大湾区作为科技创新的“新星”,未来一定有希望打造成为全世界的科技创新中心。
       南都:今天在纳米科学领域有十余位院士做学术报告,这么多院士来到广州,对于广东、广州纳米科学的发展有哪些机遇?
       赵宇亮:今天一共有16位院士出席了大湾区科学论坛纳米科学分论坛,其中有12位院士做了学术报告,可以说是国内在纳米科学领域最高水平的学术交流盛会。
       我相信这些科学家们从全国各地聚集到这里,第一是想更深入地了解大湾区科技创新的环境。第二是让大湾区了解我们国家在纳米科学技术领域的创新成果和科技水平。第三是可以让大家更加了解粤港澳大湾区纳米科技的汇聚度,让大家对我国纳米科技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建设更为了解。
       在纳米技术方面,中国的基础研究在世界走在前列。在此基础上,要让纳米科技从前期的研究成果,比如纸面上的论文、专利真正落地转化。大湾区科学论坛纳米科学分论坛可以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南都:粤港澳大湾区在纳米科学产业化的哪些方面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赵宇亮:粤港澳大湾区在纳米材料、纳米能源、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方面都有比较强的优势。比如生物医药、信息技术中很多材料都要使用到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我觉得未来有大湾区科学论坛的加持,随着大量的科技创新成果、高水平研发人员和科学家的引入,整个大湾区纳米科技产业的发展会迎来更大的提升。
       打造交流平台吸引全世界的科技资源
       大湾区科学论坛本身就是为了把三地的科技资源更紧密地汇聚融合在一起。吸引全世界的科技资源,包括科学家、创新创业者到大湾区来。
       南都:大湾区科学论坛有没有与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相关内容?
       赵宇亮:大湾区科学论坛立足于基础科学,但在各个论坛的参与者中有企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的相关人士,也有学术界甚至金融界等各行各业的人士。恰恰是这样一个平台,把大家聚集到一起,让观点互相碰撞从而产生交集,共同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际上整个论坛的设计还是包括了从研究到产业化全链条的发展。
       南都:大湾区科学论坛的举办对于粤港澳三地协同发展有怎样的作用?
       赵宇亮:今天是大湾区科学论坛的第一天,在纳米科技分论坛就能看到内地、香港、澳门三地的专家资源。大湾区科学论坛本身就是为了把三地的科技资源更紧密地汇聚融合在一起。以此为基础吸引全世界的科技资源,包括科学家、创业者到大湾区来。
       南都:此次大湾区科学论坛的举办对于未来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会有怎样的影响?
       赵宇亮:科技创新包括多个要素,其中很重要的就是人才的交流、资源的流动,其中资源又包括项目资源、科技资源、成果资源。这种流动需要一个载体,也就是交流平台。大湾区本身就包含了粤港澳三地的交叉融合汇聚,在区域内人才流动性本身就很大,有一种天然的创新环境。
       大湾区科学论坛是世界级的科学技术、企业、金融机构、政府之间的交流平台。这一平台将对整个大湾区科技产业、基础科学未来的走向产生很重要的作用。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1 15:32:48 |
2021年大湾区科学论坛在广州开幕。

https://m.21jingji.com/jujiao/getList?ztid=1851

发表于 2021-12-12 13:24:06 |
2021年大湾区科学论坛在广州举行
李 希梁振 英白春 礼马兴 瑞钟南 山等出席开幕式 林郑 月娥贺一 诚王志 刚发表视频致辞
2021-12-11 22:13来源:南方plus吴哲 李凤祥
  12月11日,2021年大湾区科学论坛在广州举行。广东省 委书 记李 希出席开幕式,宣读习 近 平 主 席贺信。全国政 协副主 席梁振 英出席开幕式并致辞。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贺一诚、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发表视频致辞。“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主 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广东省省 长马兴瑞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共和 国勋 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出席开幕式
  梁振英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内科技创新要素高度集聚,研发和成果转化能力突出,是推动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高地。在中 央高度重视和强力支持下,港澳地区更加深入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质量建设,河套、南沙、前海、横琴等重大合作平台发挥更大创新引领作用。我们要以首届大湾区科学论坛为新起点,推动科学家、企业家和金融家深入交流,共探科学高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新智慧。
  林郑月娥表示,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香港将继续完善创科生态圈,使创科成为香港新的经济引擎,带动经济转型,创造更多元就业机会,同时继续探索有利各项创新要素进一步跨境流动的措施,加强国际创科合作,并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创科发展优势互补,共同为大湾区以及国家科技发展作出贡献。
  贺一诚表示,澳门将继续致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创新发展环境,鼓励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推进产学研融合发展,加大力度吸引更多优秀的科技企业、科技人才和科研成果落户澳门。同时将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为基点,与国内外科研机构高效开展深度合作,共建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组织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持续完善成果转化配套措施,推动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王志刚表示,推动区域协同创新、打造创新高地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也是新时代推动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要支点。科技部将聚焦国家所需、湾区所长,优化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力量和科研基础设施布局,着力构建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创新生态,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支持大湾区加快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地和国际科学交流合作枢纽。
  白春礼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和全球经济动力最强劲、创新发展最活跃的区域之一,通过组织大湾区科学论坛,希望能够促进全球科学家、科学组织以及社会各界,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创新成果共享,打破制约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流动的壁垒,构建起全球开放创新生态,让科技创新成果为更多国家和人民所及、所享、所用,最终推动全人类共同进步。
  马兴瑞表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广东将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努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希望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机遇,积极到广东、到大湾区开展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广东愿与世界各国科学家、国际科技组织一道,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携手共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本次论坛聚焦“探索未来,共享科学”主题,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超过100位院士专家齐聚线上线下,共同探讨生命科学、纳米科学、网络通信等科学前沿热点,是一次集科学交流研讨、科学成果展示、增进科学共识、创新科学机制于一体的全球科学家盛会,对于促进各国科学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涛,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 记处书 记王进展参加开幕式并致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曲星作视频致辞。省领 导林克庆、张福海、王曦、郭永航出席开幕式。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2 21:07:17 |
广州市启动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设计大赛
发布时间2021-12-12来源来源: 广州日报
  12月11日下午,2021年大湾区科学论坛在广州市开幕,开幕式上举办了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设计大赛启动仪式。“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首任主 席白春礼,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涛,中国科协党组成员、**处**王进展,广东省副省 长王曦,广州市委副书 记、代市 长郭永航参加活动
  据了解,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选址南沙区明珠湾核心地段,规划用地面积约为10万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明珠科学园科技交流的重要渠道和展示窗口。建筑在满足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专业活动需求的同时兼具多元性、复合性功能,涵盖办公、会议、展示交流、商业服务、文化娱乐、艺术展览等,以满足建筑活力、实现多时段运营的可能。项目充分利用灵山岛尖优越的地理环境条件,将打造成为湾区的创新灯塔,展示城市独特魅力,目前,广州市南沙区计划2022年发布竞赛公告,向全球有实力及创意的设计机构公开征集方案,希望通过国际竞赛征集最具有创意与世界眼光的设计方案,将此处打造为大湾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2 21:11:55 |
全球最强大脑齐聚线上线下 超100位院士探讨前沿科学
2021-12-12 07:46 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讯 12月11日,2021年大湾区科学论坛在广州举行。广东省 委书 记李希出席开幕式,宣读习 近 平 主 席贺信。全国政 协副主 席梁振英出席开幕式并致辞。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贺一诚、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发表视频致辞。“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主 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广东省省 长马兴瑞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共和 国勋 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出席开幕式。
  本次论坛聚焦“探索未来,共享科学”主题,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超过100位院士专家齐聚线上线下,共同探讨生命科学、纳米科学、网络通信等科学前沿热点,是一次集科学交流研讨、科学成果展示、增进科学共识、创新科学机制于一体的全球科学家盛会,对于促进各国科学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涛,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 记处书 记王进展参加开幕式并致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曲星作视频致辞。省领导林克庆、张福海、王曦、郭永航出席开幕式。
  梁振英:粤港澳大湾区内科技创新要素高度集聚
  梁振英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内科技创新要素高度集聚,研发和成果转化能力突出,是推动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高地。在中央高度重视和强力支持下,港澳地区更加深入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质量建设,河套、南沙、前海、横琴等重大合作平台发挥更大创新引领作用。我们要以首届大湾区科学论坛为新起点,推动科学家、企业家和金融家深入交流,共探科学高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新智慧。
  林郑月娥:香港将继续完善创科生态圈
  林郑月娥表示,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香港将继续完善创科生态圈,使创科成为香港新的经济引擎,带动经济转型,创造更多元就业机会,同时继续探索有利各项创新要素进一步跨境流动的措施,加强国际创科合作,并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创科发展优势互补,共同为大湾区以及国家科技发展作出贡献。
  贺一诚:澳门将继续致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贺一诚表示,澳门将继续致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创新发展环境,鼓励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推进产学研融合发展,加大力度吸引更多优秀的科技企业、科技人才和科研成果落户澳门。同时将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为基点,与国内外科研机构高效开展深度合作,共建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组织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持续完善成果转化配套措施,推动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王志刚:科技部将聚焦国家所需、湾区所长
  王志刚表示,推动区域协同创新、打造创新高地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也是新时代推动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要支点。科技部将聚焦国家所需、湾区所长,优化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力量和科研基础设施布局,着力构建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创新生态,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支持大湾区加快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地和国际科学交流合作枢纽。
  白春礼: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创新成果共享
  白春礼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和全球经济动力最强劲、创新发展最活跃的区域之一,通过组织大湾区科学论坛,希望能够促进全球科学家、科学组织以及社会各界,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创新成果共享,打破制约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流动的壁垒,构建起全球开放创新生态,让科技创新成果为更多国家和人民所及、所享、所用,最终推动全人类共同进步。
  马兴瑞:努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
  马兴瑞表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广东将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努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希望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机遇,积极到广东、到大湾区开展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广东愿与世界各国科学家、国际科技组织一道,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携手共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采写:南都记者 杨丽云 李文 李春花 莫郅骅 蒋臻 王美苏 王诗琪
  南方日报记者 吴哲 李凤祥 通讯员 符信

  摄影:南都记者 陈冲 伊凯文

  南方日报记者 董天健 徐昊 卞德龙 汪祥波 实习生 李牧云
发表于 2021-12-14 23:37:41 |
厉害了 大南沙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5 21:46:46 |
两位诺奖得主和130位院士,在大湾区擦出什么火花?
2021-12-15 09:29来源:南方plus卞德龙
  首届大湾区科学论坛在广州落幕了。
  这是粤港澳大湾区首次迎来如此高级别的科学盛会。3天论坛期间,包括130名中外院士在内的世界各国科研、企业和产业界学者相聚在线下线上,2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作主旨报告
  全球竞争看科技,科技竞争看湾区。
  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跑出“加速度”的时代背景下,大湾区科学论坛的举办恰逢其时,影响深远。
  “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主 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看来,大湾区需要有这样一个科学论坛。“北京有中关村论坛,上海有浦江论坛和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呼吁举办大湾区科学论坛。”他说。
  而放眼全球,论坛的举办更为迫切——
  旧金山湾区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牵引,在科研和数字领域有着显著优势;
  东京湾区集中了日本70%以上重大科学基础设施,成为日本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
  作为全球金融和文化中心的纽约湾区,也将科技作为应对全球竞争的关键词。
  于是,由ANSO发起、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大湾区科学论坛应运而生。
  白春礼长期关注着广东和大湾区的创新发展。
  在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期间,他大力推动中科院与广东省“院地合作”,包括著名的中国散裂中子源在内,一批由中科院牵头的大科学装置项目落地广东;2020年11月,在卸任中科院院长前夕,他再次来到广州,实地调研南沙科学城、明珠科学园等建设情况。
  12月12日,在参加大湾区科学论坛开幕式后的第二天,白春礼又同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中科院院士王贻芳一起来到江门,了解中微子实验站项目建设进展。
  这个实验站定位于“接棒”去年12月退役的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站,选址在江门开平金鸡镇。由于实验需要,探测器要安装在位于地下约700米的深处,目前已进入实验设备安装准备阶段。
  在选址期间,全国有多个省份曾向牵头单位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发出邀约。最终,王贻芳仍决定将这个国际领先的中微子探测器项目留在广东,留在大湾区。
  他看重的,正是粤港澳大湾区对前沿科学和基础研究的高度重视、对高水平人才和团队的求贤如渴。
  在粤港澳大湾区,还有一批大科学装置正在建设当中:
  在东莞,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和先进阿秒激光设施“抱团”;
  在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和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启动土建施工;
  冷泉生态系统、人类细胞谱系、鹏城云脑网络智能设施等新一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谋划布局,科技基础设施“扎堆”大湾区,形成集群之势。
  “国之重器”将成为中外科学家探索前沿科学“无人区”的重要帮手、强大利器。未来将有更多“从0到1”的重大发现和原创成果从大湾区与世人见面,大湾区将成为重要的原始创新策源地。
  如果说基础研究和原创成果决定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深度,以及未来将走向何处的重大命题,那么,从成果到产品的“最后一公里”,则决定着科技能否在当下更好地造福人类。
  大湾区科学论坛,既关注探索未来,也关注当下。
  最显而易见的例子,便是钟南山、高福、张文宏等中国抗疫“天团”齐聚,对“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疫苗加强针接种等备受关注的话题展开研判,对外发声。
  在纳米科技、网络通信、海洋科学及可持续发展等更多领域,科学家们也持续关注着如何让科技成果从“纸上走到地上”。
  粤港澳大湾区,便是这样一片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的沃土。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迎军是新型生物材料与高端医疗器械广东研究院院长。她带领团队研发的新型生物修复材料,曾帮助一名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长高0.3米”并成功站了起来。她的成果目前仍在持续创造着更多成功的临床应用案例。
  “我们一定要加强合作,让纳米技术与生物医学交叉融合的成果尽快在大湾区落地,造福更多患者。”会场上,王迎军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赵宇亮聊了许久,达成共识。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刘焕彬,在72岁时开始了大湾区的“再创业”。创业项目专注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刘焕彬看重的是大湾区对科技创新高度的包容性以及市场对新技术的旺盛需求。
  中国科学院院士、苏州大学教授李述汤曾在香港求学、任教,他一直对粤港澳大湾区保持着密切关注,尤其“紧盯”着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两廊”建设。
  今年1月,李述汤有了一个新身份:位于横琴的澳门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科研带头人,这让他成为了大湾区的常客。
  “大湾区在纳米科技领域大有可为,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又为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带来新机遇。”在纳米科学分论坛上,李述汤说道。对于大湾区科技创新的布局与产业政策的优势,他做过深入研究。
  正如李述汤一样,许多关注和参与大湾区科学论坛的院士专家,已经注意到大湾区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巨大潜力。
  “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方面属于国家的‘第一梯队’,在全球也是冉冉升起的‘新星’。”赵宇亮评价说。
  “在与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科学家的联合研究中,我受益匪浅,未来我希望更多的大湾区科学家参与进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罗伯特·博尔威克在致论坛的视频寄语中,向粤港澳科学家发出热情邀约。
  12月11日,在大湾区科学论坛开幕的当天,全国科技创新的年度“期末考”在北京放榜,广东再度蝉联第一,连续5年领跑全国。
  资源聚集、人才涌动、政策利好、粤港澳协同——在大湾区科学论坛的加持下,建设全球领先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步伐越来越快了。
发表于 2021-12-16 17:36:27 |
迟早可能连南沙港也要被中科院
发表于 2021-12-17 15:01:09 |
南沙发布“科创10条” 重大科创平台最高可获2亿元资金支持
2021-12-17 09:25 来源:大洋网
        大洋网讯 “南沙科创发展迎来最好的时刻!”12月16日,南沙区召开科技工作座谈交流会,会上发布《广州南沙新区支持科技创新的十条措施》(以下简称“科创10条”)
       据介绍,这一系列措施重点围绕人才生态、原始创新、技术攻关、产业升级和金融支撑五个方面,拿出“真金白银”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创新全链条发展。在优化人才生态方面,“科创10条”明确,南沙将给予高层次科创人才最高1000万元的安居补贴,并提供为期五年的人才补贴;在支持原始创新方面,对于符合区内产业发展研究方向且具有重大科技创新支撑作用的科研平台,将给予每个平台最高2亿元的资金支持。
       记者还从座谈会上获悉,今年以来,南沙区新增一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总数增至14家。截至2021年底,全区累计建成3家省级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各类创新平台合计352个。2020年南沙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67%,今年南沙区首次推动实施重点领域科技计划项目,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等领域,资助相关科技项目金额达5161万元。
       随着高端科创资源持续集聚、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南沙区创新主体蓬勃发展,孵化育成体系日趋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持续提速,创新创业生态氛围日益浓厚。2021年以来,南沙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619家,同比增长125.8%;累计建成11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及7家众创空间。截至11月底,南沙区技术合同认定登记866件,合同成交总额达到261.74亿元,同比增长456.42%;技术交易总额达到92.71亿元,同比增长139.45%
     “科创10条”的提出,正是南沙区持续优化科创政策环境的最新注脚。2017年,南沙区出台《广州南沙新区(自贸片区)促进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扶持办法》《广州南沙新区(自贸片区)集聚人才创新发展若干措施》,2021年又出台了《支持南沙科学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若干政策措施》,目前已兑现科技创新相关政策奖励、人才政策奖励共计23.2亿元。
       南沙新区支持科技创新十条措施
       1.安居补贴。对高层次科创人才给予最高1000万元安居补贴。
       2.团队资助。对境内外(含港澳)高端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团队给予最高2000万元资助,连续资助5年。
       3.新型研发机构补助。对新型研发机构在建设期内给予最高1亿元的补助。
       4.科创平台资助。给予每个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最高2亿元的资金支持,对经国家、省、市立项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按市扶持标准给予1:1配套资金支持。
       5.研发奖励。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研发经费支出给予最高10%、不超过1000万元的一次性资金奖励。
       6.项目资助。每年安排1亿元对开展核心关键技术攻关、企业技术难题揭榜等研发活动给予单个项目最高1000万元资金支持。
       7.金融扶持。设立规模20亿元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对股权投资企业投资南沙区种子期、初创期科技企业给予累计奖励最高1000万元。
       8.人才补贴。给予高层次科创人才为期五年的人才补贴,补贴额度最高不超过上一年度本人经济贡献。
       9.绿卡待遇。为高层次科创人才发放广州市人才绿卡,在不改变原籍和身份的基础上享受广州市民待遇。
       10.全方位服务。建设“科创人才服务工作站”,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为科创人才及其直系亲属提供居留、户籍、住房、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就医、工商、税务、科研等全方位服务。
       (注:政策兑现将制定实施细则明确)
发表于 2021-12-17 22:21:56 |
南沙:拥抱“科学的春天”
2021-12-16 19:36 来源:南方+
        粤港澳大湾区,是观察中国科技创新的窗口。
        12月13日,首届大湾区科学论坛在广州落下帷幕。3天时间,包括130名中外院士在内的世界各国科研、企业和产业界学者相聚线下线上,共同“探索未来,共享科学”,发出推进科学事业发展的中国强音。
       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中国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被赋予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定位,广州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强市迎来了新的战略机遇。
       多重战略机遇之下,地处广深港、广珠澳的“人”字形创新走廊交汇点的南沙,一系列深刻改变正在发生。
       从南沙科学城到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从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落户到创新主体快速增长,从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到冷泉生态系统大科学装置,从“人才特区”到湾区创新灯塔,南沙从无到有构建起全新的科技创新格局,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应当成为创新能力最强的场所。
       当前,全球各大湾区都在加速抢占新一轮科技创新变革的顶峰高地。旧金山湾区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牵引,在科研和数字领域有着显著优势;东京湾区集中了日本70%以上重大科学基础设施,成为日本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作为全球金融和文化中心的纽约湾区,也将科技作为应对全球竞争的关键词。
       类比全球其他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有着独特优势,同时也存在不少短板。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认为,“发明”与“发现”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未来大湾区最重要的就是在“科技产业中心”的基础上,力争成为全球“科学发现中心”。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杜如虚同样认为,作为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广东同样要在重大科学问题研究上担当引领角色。“现在广东乃至大湾区有了经济体量的支撑,必须担起重大科学问题研究的重任,比如在生物技术、能源发展、深空深海技术等重大科学问题。”
       “北京有中关村论坛,上海有浦江论坛和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呼吁举办大湾区科学论坛。”“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主 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言简意赅,大湾区需要有这样一个高端的科学论坛
       粤港澳大湾区带来的勃勃生机和创新活力也证明,有实力办好高水平的科学论坛。近年来,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5年居全国第一,以散裂中子源、中微子实验站、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等为代表的一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相继落户广东,以广深港、广珠澳“两廊”为主骨架的大湾区创新布局加速成势成形。仅2020年,大湾区内研发投入达到近3600亿元。
      “希望用好广东改革开放40多年积累的发展经验,充分发挥国际科学组织,广泛凝聚海内外科学家和创新资源的纽带作用,助力大湾区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白春礼说,ANSO应邀与广东省联合发起首届大湾区科学论坛,旨在把论坛打造成为“科技达沃斯”。
       大湾区科学论坛举办地广州,按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的全链条创新发展路径,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强市,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位于珠江出海口的南沙,承担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支撑、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枢纽节点的重任,以南沙科学城和明珠科学园为主阵地、以海洋省实验室为原始创新主力军、以3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前沿研究战略支撑、以多个高水平研究院为技术供给主平台的“1+1+3+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
      “共同的使命和愿景,将我、将港科大带到了全球科技大会·南沙的讲台上。”CN BC全球科技大会自2018年连续在广州南沙举办以来,作为第一位受邀作主旨演讲的大学校长,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筹)校长倪明选认为,这个共同的使命和愿景,关键词是“科技创新”与“粤港澳大湾区”。
       从全球科技大会到大湾区科学论坛,倪明选一直在强调的两个关键词,同样是当前南沙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两个话题。根据南沙区党 代 会报告显示,分列一、二位的任务即:推动大湾区深度融合发展,打造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
       今年8月,中国香港运动员李慧诗在东京奥运会场地自行车女子争夺赛中夺得铜牌。她的成功,离不开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贡献的科技力量。近年来香港科技大学用空气动力学的研究成果助力香港自行车队提升成绩,其中大量运算是通过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广州中心进行的。
       “广州超算中心面向港澳的服务,主要是由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来负责。”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院长高民说,过去五年,仅香港科技大学就有超过200名老师使用过国家超算中心广州中心。
       “湾区有大未来,港澳有大优势,南沙有大机遇。”广州市 委常 委、南沙区委书 记卢一先表示,南沙将致力打造大湾区一流的改革开放平台、一流的创新发展平台、一流的营商环境、一流的人居环境。
       一所大学,见证大湾区创新要素加速流动,港科大(广州)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实现了一期工程主体结构全面封顶;一个机构,见证三地制度规则加速对接,广州南沙粤港合作咨询委员会成立近半年来,大力推动港式社区、内地首个非营利性港人子弟学校、香港科学园南沙孵化基地等重点项目纷纷落子。
       波澜壮阔的珠江入海口,从不乏关于开拓创新的故事。而今,这里正在谋划建设一座百年科学城——南沙科学城。
       日前发布的《广州南沙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显示,将以南沙科学城为核心构建广州协同创新圈、粤港澳合作创新圈和全球合作创新圈。至2025年,基本建成南沙科学城主体功能区;至2035年,成为出深邃思想、卓越人才、重大成果、未来产业的世界一流科学城。
       在南沙科学城的枢纽衔接下,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更为凸显,湾区城市群共同吹响迈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号角。
       近年来,南沙持续吸引和集聚国际高端资源,成为国际科技交流的重要平台。今年5月,广州南沙首次承办第20届亚洲科学理事会大会,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32个科学组织成员以及来自亚洲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位院士专家出席会议。“大湾区科学论坛的永久会址能够选择落户南沙,我们深受鼓舞、倍感荣幸。”广州市南沙区委副书 记、区长董可表示。
        中国南海,当气体从海底深处喷涌而出,海面之上跳跃的蓝色火焰正在“唤醒”来自深海的巨大能量。这个能量就是俗称“可燃冰”的天然气水合物。这是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核 心共建单位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第二次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取得成功的场景。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2018年落户南沙,着力解决大湾区岛屿和岛礁可持续开发、资源可持续利用等关键核心科技难题。目前已汇聚17个院士团队、53支海洋领域高层次科研队伍
       “重大的科学设施既是基础研究,也是关键技术。它是这两者的交汇点。”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介绍,作为世界四大散裂中子源之一的中国散裂中子源,目前装置高效稳定运行,支持国内外科研与工业界课题580多项,为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了重要支撑。
       由大院大所大装置主导的科学力量,更多地承担了“引领者”甚至是“颠覆者”的重任。
       深耕科学发现,南沙注入原始创新“源头活水”。规划99平方公里的南沙科学城,面向深海、深空、深地等科技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科技项目。董可告诉记者,冷泉生态系统项目列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四五”中长期规划,实现南沙大科学装置从“0”到“1”的突破;高超声速风洞、极端海洋科考设施、大洋钻采船等国之重器纷纷落子。
       作为广州通向海洋的唯一通道,南沙向海图强。在大湾区科学论坛海洋科学分论坛,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分别与广东工业大学、广东省科学院签约共建“滨海与深海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和“海洋遥感大数据应用研究中心”
       抓住原始创新能力,也就抓住了新一轮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节点。在广州南沙,中科空天产业基地正在建设,完全建成后可实现年产30发运载火箭,将成为国内首个全产业链商业航天产业基地。
       中科宇航(广州)装备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小伟告诉记者,“我们将大力配合中国科学院在南沙的整体战略布局,以高超声速风洞等科技基础设施为支撑,全力打造空天产业园区。我们可以使用这些科技基础设施来做实验,进而在产业园进行成果转化,推动广东在商业航天方面形成产业链闭环。”
       在大湾区科学论坛主旨报告环节,诺贝 尔奖得主理查德·约翰·罗伯茨作报告。不同于以往的视频报告方式,这次罗伯茨以全息投影技术“空降”论坛,讲台上的他栩栩如生,仿佛本人就在现场与听众对话。诺奖得主“空降”大湾区科学论坛,得益于广州南沙的“黑科技”。
       现场使用的南沙企业广州乳圆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提供的裸眼3D全息光子屏,利用了视觉暂留原理,通过布满在类似风扇叶片上的LED灯珠的快速旋转,达到栩栩如生的效果。乳圆集团总经理莫锦波介绍,该公司的产品搭载了人工智能、5G等技术的全息引擎操作系统,可以实现实时建模、实时渲染,通过AI算法进行视觉智能纠正,大 大提升了裸眼3D内容制作的效率。
       智能雾化消毒机器人则来自位于南沙的科研单位广州市智能软件产业研究院。该款雾化消毒机器人针对当前疫情防控中的无人化消毒杀菌的应用需求,已经在机场、车站、展览馆等公共服务场所大批量推广应用。
       随着中科院所与港科大(广州)等高校项目的建设,南沙战略性新兴产业迎来了更强劲的动能。目前,南沙引进219个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人工智能、生命健康、宽禁带半导体、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方兴未艾,今年经济总量有望突破2000亿元,初步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
       科技创新成为南沙布局做强创新型产业链集群的底气与动力,打造大湾区区域发展新引擎,产业为城市“强心”,科技为产业“强心”。
       作为一个在半导体行业摸爬滚打了30多年的老兵,周晓阳离开全球封装行业巨头安靠科技来到南沙创业,加入创业公司广东芯聚能。“我能充分感受到南沙的未来。”芯聚能半导体总裁周晓阳对在南沙实现第三代半导体器件产业化的信心越来越足,“中科院等科研院所加快进驻,港科大(广州)加快建设,我们已经跟他们有许多互动,随着商业环境不断优化,我相信半导体行业会在南沙形成一个比较好的生态,我们既乐意贡献于生态的建设,同时也将得益于生态的建设。”
       周晓阳的信心更多来源于南沙第三代半导体全产业链的加速形成。近年来,以晶科电子、南砂晶圆、联晶智能、芯聚能为龙头,从晶圆生产到芯片设计、封装及应用的第三代半导体全产业链快速形成,让南沙打造千亿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底色更足,汽车城突围有了“芯”动力。
       在大湾区科学论坛举行的同时,创交会上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南沙区)揭牌。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是中国科协广泛吸引和集聚离岸创新创业主体所采取的新举措,此类基地的建设,实现了人才“离岸”、创新“不离场”。
       南沙区已形成建设离岸基地的“任务书”。计划在全区规划空间布局、落实服务载体,该区现已开展前期接洽工作。实施离岸基地政策改革创新工程、大科学装置海外人才共享工程、离岸基地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海外站点渠道拓展铺设工程、国际一流营智环境营造工程、离岸基地孵化空间建设工程、离岸基地线上平台搭建工程七大工程。
       科技创新,重在人才。南沙区积极探索打造融通港澳、接轨国际的人才高地,深化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出台“集聚人才创新发展若干措施”“港澳青创30条”“人力资源产业园发展扶持办法”等系列人才政策,已先后获批成为全国首个国际化人才特区、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大湾区(广东)国际人才驿站。目前南沙已集聚院士32名,高层次人才数量自2016年以来年均增长111%,博士后科研人员数量占全市1/5。
       南沙还在全国率先提出“营智环境”概念,即是指一切有利于人才发展及其智力成果运用的环境。“引智制度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中央人才协调小组特聘专家吴江认为,这意味着三个变量关系的良性互动:市场的开放度与成熟度、政策的精准度与公平度、政府的监管适度和服务效度。
       引才、留才更要育才。在广州南沙,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预计于2022年9月正式开学。“经过中国40多年的改革开放,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具备完整的产业链,各级政府逐年加大对创新创业的扶持力度,区域内更形成了先行先试、锐意进取、开放包容的创新氛围,因此吸引了全世界的人才、资金及其他要素。”倪明选认为,明年9月,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即将建成开学,这将为“港科大2.0”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布局落下关键棋子。
       倪明选表示,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大趋势下,“香港科技大学2.0”建设的不仅仅是一所大学。它将成为:面向未来的世界一流创新人才摇篮,未来科技、企业和产业的创新基地,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提供创新解决方案的智慧源泉。
       在论坛闭幕的次日,广州南沙区就为高层次人才安排了“娘家”,广州市南沙区高层次人才联合会第一次会员大会召开,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主任张偲当选会长。他说,将主动担起南沙后备人才的“传帮带”责任,助力南沙打造一支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富有活力的人才队伍。
       12月16日,科研院所及科创企业正在南沙参加一场科技工作座谈会,共同为南沙科技创新建言献策。南沙区拿出十足的诚意,在会上宣布推出“科创10条”,聚焦人才生态、原始创新、技术攻关、产业升级和金融支撑五个方面,提出10条切实有力支持科技创新的措施。
       广州南沙,正向高端科创资源吹响集结号,拥抱“科学的春天”。
发表于 2021-12-17 22:52:32 |
yysy,广州分院的所除了广能所都不太行,国重才4个
其他所存在感好低。

希望中科院在明珠科学园可以投入多点资源,毕竟地方更大应该有更好的发展
广能所也会在二期搬来南沙,这是可以期待的:)
发表于 2021-12-17 22:55:36 |
清静散人 发表于 2021-12-17 22:52
yysy,广州分院的所除了广能所都不太行,国重才4个
其他所存在感好低。

搬了很多个院系过来,不是直接广州分院就地取材的
发表于 2021-12-17 22:57:55 |
希望人来了,就要把人留下来,
发表于 2021-12-17 23:03:00 |
NUFD 发表于 2021-12-17 22:21
南沙:拥抱“科学的春天”
2021-12-16 19:36 来源:南方+
        粤港澳大湾区,是观察中国科技创新的窗 ...

中科宇航广州是把基础研究也承担了呀
之前透露还只是实验和总装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5-16 12:50 , Processed in 0.067938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