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楚之游侠

[经济论道] 2021年长江新城建设进展汇总贴 | 交投·长江国际绿创中心奠基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8-4 13:5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全景鸟瞰(由左至右)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4 14: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方案印发


按照农业农村部和省W、省人民ZF有关要求,为推动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以下简称武汉农创中心)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建设发展,特制订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XJP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ZSJ关于“三农”和科技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重点发展主导产业和农业新兴业态。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推动武汉农创中心建设,构建产业创新生态体系,解决科研与产业“两张皮”问题,引领带动华中地区及全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全国农业农村科技创新和产业振兴的“武汉样板”,为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五个中心”作出贡献。

(二)目标定位。

以建设立足武汉、带动全省、辐射华中、联动全国、面向世界的农创中心为目标,促进资源集约、企业集中、产业集聚、技术集成,推动实现科技与产业、企业、技术、人才、科技(即上中下游)等要素深度融合,着力打造集科研中心、转化中心、研发中心、人才中心、企业中心为一体的“五大中心”,形成区域性“农业硅谷”和经济增长极。分阶段目标如下:






二、空间布局


按照“中心提升、资源整合,极点带动、辐射周边”的空间导向,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推动合理错位分工,引导资源集聚,着力构建武汉农创中心“一核两翼一芯两园多基地”总体空间架构,形成“苗圃—孵化—加速—产业化—示范”全产业服务链。






(一)“一核”:核心功能区即高农生物园,位于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主要围绕生物种业、动物生物制品、生物饲料添加剂等三大主导产业,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合作和企业进入退出机制,吸引对接科研团队资源,开展科研合作,引入关键项目和核心企业,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和产业能级,打造开放型、国际性的生物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和产业化中心,承载武汉农创中心的公共服务中心、智慧化管理中心、院士经济转化中心、仓储物流中心、资本中心、国际现代农业技术转移平台、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中心等8大功能平台。


(二)“两翼”

1.创业孵化区即南湖农业园,位于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包括华中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承载科技成果孵化功能、成果研发与转化功能:负责科研与创业项目的入驻、管理及服务;掌握科研前沿,加快潜力型科研成果的识别、筛选、引入和孵化,提高孵化成功率;完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配套,重点做好与“一核两翼一芯两园”资源对接,建设“孵化新区”和“创业新区”,打造全国领先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2.产业融合区即中华科技产业园,位于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规划占地面积约12000亩,承载中试、展示、示范、交易等四大功能:开发农业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新业态和现代农业服务业,新建现代农业综合服务区、“数字+农业”智慧种业区、农业文化创意区和农业科技成果展示交易区及其基础设施配套,以及用于品种展示、试验示范、技术推广、休闲观光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建成中部地区最大的国家农业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






(三)“一芯”:种业芯片区即现代种业小镇,位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规划面积约8平方公里,以蔬菜种业为主导产业,以“田—产—城”融合发展为建设模式,以“资源芯”“数据芯”“安全芯”为核心引擎,引进华大农业、华智生物建设两大生物育种平台,打造集种业科技创新、种业展示交易、种业会展论坛、生物农业及农业观光休闲等为一体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种业小镇。






1.武湖现代农业展示园位于黄陂区,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以市农科院北部园区、湖北现代农业展示中心、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基地及国家多倍体水稻创新基地为基础,开展资源保护和应用、新品种展示和交流,促进成果转化和推广。





2.武湖淡水渔业科技园位于黄陂区,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以武汉农业集团旗下湖北武汉国家级青鱼原种场、国家级现代渔业种业示范场、武湖3万亩天然湖泊为基础,整合现有资源,建设工程化种业创新中心、标准化种业生产示范中心、信息化种业保障中心、现代化种质苗种交易中心和智能化种业科普中心,延展产业链条,发展休闲观光渔业,实现一二三产业有效融合发展。



(五)“多基地”:以分布在武汉乃至全省的各类资源圃、示范推广基地、成果转化基地为基础,通过院士团队、创新机构、龙头企业带动和参与,整合现代农业产业园、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区、农业科技园区等,建设一批“园中园”,完善农业科技成果创新、转化、推广网络,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推动研发成果辐射全省乃至全国。在湖北省内重点建设监利“双水双绿”基地、江夏大花山花卉苗木基地、江夏郑店水生蔬菜种质资源圃、江夏郑店国家鲌鱼遗传育种中心、黄陂武湖多倍体水稻种质资源圃、阳逻野生花生资源圃、随州食用菌产业基地、荆门农谷、荆州华中农高区、潜江虾稻农业产业园、长阳高山蔬菜产业基地、恩施富硒茶产业基地、清江柑橘产业基地、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豫鄂皖低山平原农区综合试验基地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4 14: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产业重点



(一)主导产业

1.生物种业。聚焦分子育种研究和应用,建设公共组培中心、分子育种中心、基因库和智能化设施温室,发展种子研发、中试、种植示范、物流、观光、科普等产业板块,打造种业全产业链,围绕生物种业“五链”,强化育种基础研究。依托华中农业大学傅廷栋院士、中国农科院副院长王汉中院士,加强油菜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油菜育种方法创新、油菜性状表达基因定位与发掘、分子辅助育种、油菜基因图谱等方面基础研究,扶持油菜种业企业开展成果转化。依托张启发院士团队,推动水稻研究和“双水双绿”研究走到世界前列;依托省、市农科院,开展水生蔬菜育种资源整合;依托中科院水生所、长江水产研究所,加强鱼类种质标准和基因工程研究;整合动物育种龙头企业资源,建立精准分子育种技术体系,利用国内外两类动物遗传资源开展种质资源创新、新品种(系)及配套系培育。依托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国家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快推出优质高抗疫苗、高效酶制剂、病虫害防控微生物产品和珍稀食用菌繁育技术。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育种创新机制,打造一批在省内外有影响力的优势种业企业和“鄂种”品牌。到2035年,研制出5—10项生物种业关键技术和重大成果,基本完成“武汉·中国种都”建设目标。

2.动物生物制品。持续推进湖北省动物生物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鼓励企业组建各级重点实验室,构建实验室研究、工艺技术优化、生产销售一体化的动物生物制品产业创新链条,支持各类创新平台开展兽用原料药、高新制剂、中兽药、生物制品(疫苗、诊断制剂)、生物治疗制剂等关键技术研究,推动动物疫苗向猪苗、禽苗、牛羊苗、宠物苗、经济动物苗、兽用诊疗制剂均衡发展。引导企业加强应用新型工艺技术,开发高效、绿色、多联多价疫苗和快速、便捷的诊断制剂。鼓励产业主体提供系统的动物疫病解决方案,推动动物生物制品由单纯的疾病治疗或防疫向系统预防保健方向转变,形成猪、禽、牛羊、水产以及动物生物制品自主研发体系。

3.生物饲料添加剂。推动生物饲料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武汉农创中心设立分中心,加快培育生物饲料企业和联合体,共建生物饲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制定生物饲料原料和菌种安全性评价、质量控制等相关标准,规范饲料新产品安全性评估和质量标准。加大新型饲料添加剂研发,加快针对新需求开发新产品。开展饲料原料多元化综合利用技术、非常规饲料原料微生物转化利用和提质增效技术集成示范。加强高效安全微生物菌株选育和发酵工艺设备研发,集成饲料加工和饲喂模式创新,形成成套技术体系,推动生物饲料与生态循环养殖协同发展。



(二)农业新兴业态

1.农业环境微生物。依托邓子新院士团队,聚焦作物健康栽培全程生物解决方案、立体种养高值化微生物循环农业等重点方向,开展重大产业化共性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推动微生物在土地保护、养殖水体修复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应用,打造全球环境与健康生物技术解决方案领导者。

2.农产品精深加工。鼓励科企合作,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保鲜物流技术研发中心及优势农产品品质评价、检测中心,以现代生物技术引领农产品深加工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功能食品研发与加工,争做国内外食品加工生物技术领域和相关加工产业的领头羊。

3.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应用。依托富邦股份、禾大科技等数字农业企业,积极争取畜牧业、淡水渔业、种业等优势产业领域的国家级农业智能技术应用创新中心或分中心落地建设,推动三大主导产业数字化、云产业化。推进农业与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融合,在武汉农创中心产业融合区布局建设农业智能技术应用园、无人农场等项目,大力发展高效精致农业。




四、重点任务与主要项目

(一)重点任务

1.构建农业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围绕三大主导产业,以各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为基础,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研单位、涉农高校、新型研发机构等牵头组建专业性农业科技创新联盟,鼓励和引导联盟成员建立共建共享机制,推动农业科技资源实现共建共享、利用效率显著提升。

2.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立纵向贯通、横向多元“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构建以知识产权为纽带的产学研用合作机制与利益共享机制,促进技术集成、资源集约、企业集中、产业集聚。健全完善“创新技术团队+核心试验示范基地+新型主体”的成果研究、熟化和转化推广模式,打造农业科技全产业服务链,建立科技与产业有机融合、专家团队与新型主体紧密对接、成果转化与生产效益直接挂钩的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机制。

3.辐射带动区域农业产业振兴。利用绿色蔬菜、畜禽水产、特色水果、花卉苗木等示范基地,推动科技成果及新品种、新技术示范、辐射、推广。打造农业科技成果市场交易平台,推动武汉农创中心农业科技企业创新产品交易,使农业科技创新最新成果、最新专利、最新产品实现价值最大化。探索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支持自办产业转化模式、组装—转化模式、虚拟企业转化模式、兴办科技园区转化模式等创新发展,驱动湖北乃至华中地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农业产业振兴。



(二)主要项目

1.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硬件设施建设工程:在中华科技产业园配套建设研发楼、实验楼、现代化标准厂房、现代化仓储物流中心及专家公寓、人才公寓等硬件设施。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快武汉农创中心5G网络、数据中心、能源系统智慧化管理平台、智能安防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满足武汉农创中心需求。

2.中心平台建设工程。国家科研平台建设工程:支持建设湖北洪山实验室、农业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园艺作物种质与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生物农药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物表型组学研究(神农)设施、华中农业大学微生物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一批国家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和重大科研基础设施。新兴创新机构引进工程: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引进和建设,支持创办国家工程技术研究分中心、院士(博士后)工作站、“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的产业技术研究分院、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基地、创业孵化器、教授工作室等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设立公共实验室或开放实验室。搭建公共活动平台,组织企业召开交流会,实现相互促进。“双招双引”资智入汉工程:拓展“双招双引”渠道,一体化打包引进人才、项目、技术、资本。打造服务集中、资源集约“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提供“一条龙、代理式、全过程”优质服务。农业信息化服务工程:以华中地区为核心建立1000家县区级农业服务机构,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现代农业综合服务网络提供土地托管、农资团购、农技指导、农业金融、农业保险等涉农全产业链服务,打造“互联网+”现代农业服务平台。加快建立以“种业数据+互联网+遥感+人工智能”为基本架构的湖北省种业大数据平台。

3.科技成果转化提速工程。中试孵化试验基地建设工程:配套建设6000亩孵化、试验基地,建设必要的标准厂房、检验中心、产品展示交易中心、仓储物流中心、办公楼、废弃物处理中心等相关配套设施,打造集产业化、信息化、现代化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中试孵化试验基地。农业科技成果对接转化平台建设工程:与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加强信息对接和资源共享,建立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专家信息库、科技成果库、企业需求库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数据库。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转移活动,集成示范和转化应用一批新品种和先进适用成果,并同步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各方提供全方位服务。农业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建设工程:打造高效农业、精致农业、品牌农业展示平台,建设涵盖现货、期货和科技成果(动植物新品种、技术、商标等)的大型交易中心,通过系列品牌会展活动,以及项目路演、金融对接、竞买竞卖活动等形式,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实现价值化、商品化、股权化和产业化。

4.科技创新主体能力倍增工程。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化工程:推动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引进和培育服务体系网格化、精细化、全程化,建设国际化服务团队。推动更多科技型中小农业企业成长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推动更多企业“走出去”。产业化龙头科创工程:支持农业科技创新领军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重点实验室或技术创新中心、研发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承担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项目,鼓励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

5.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工程。高端人才团队协同引进工程:实施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开展武汉农创中心专项引才行动,重点引进一批与主导产业、企业发展需求紧密对接的海内外高端人才、拔尖人才和紧缺人才,吸引20个国际领先的研发创新团队。推动建立跨学科、跨单位的协同创新平台,构建团队协同创新服务新机制,促进高端创新资源集聚。农业合作交流平台建设工程:与在汉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大型国有企业广泛合作,促进知识产权开放共享,创立相关领域共建共享专利联盟。加强与农业科技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支持跨国公司、国际高校院所、国际科技组织、国内大型企业在汉设立研发中心、分支机构,组建产学研联盟,鼓励现有在汉研发中心升级成为区域研发总部或开放式创新平台,推动海内外科技创新资源集聚武汉。建设国际现代农业技术转移平台,推动与国外农业科技创新机构、人才开展深层次交流合作。

6.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工程。农产品精深加工提档升级工程:攻关研发一批加工过程中食品的品质与营养保持技术、真菌毒素脱毒酶制剂和菌制剂的开发技术等关键技术,推进食品微生物资源开发、分离,发酵食品加工技术和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废渣、废液等有效利用技术研究,实现农产品品质调控、营养均衡、功能强化、变废为宝。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工程: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协同创新,支持智能农机装备创新中心、长江中下游农业装备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设,完善农机产品需求与科研导向目录,重点围绕机械装备开展集成创新。在优势产业领域开展全产业链大数据应用,构建完善的数据采集、分析、发布和服务机制。在大田种植、畜禽养殖、淡水养殖、农机服务等产业和领域开展农业生产智能化应用示范。“数字+农业”种业智慧农场建设工程:立足育种优势,统一布局、合理规划建设展示区,集中展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等,建设水稻展示区、油菜展示区、蔬菜展示区、花卉展示区等。休闲创意农业精品工程:以华中农业科技小镇为重点,发掘农业科技文化,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加快建设整合5—8个文化创意场馆、农耕文化体验馆,推广现代农业模式与旅游观光功能有机耦合,建设集“生产、生态、文化、生活”四位一体融合发展、国内一流的文化科技融合服务业集群,实现年接待游客约500万人次。

7.体制机制创新工程。科技成果经济价值评估体系工程:搭建科技成果经济价值评估平台,建立管理制度,引进并培育专业评估人员,对已经进入科技成果库的项目尽快组织价值评估,形成公开数据库,建立公允价值坐标,形成明确的价值参考。创新协同机制建设工程:建立完善创新创业资源库,构建集群式农业院士创新基地,争取院士引领产业发展。打造农业产业链闭环,以创新链、技术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为纽带,形成一批高度关联的产业联盟。通过资源整合与开放共享等措施推进创新协同,攻克共性及关联技术难题。全链式产业科创服务工程:大力发展成果转化交易平台服务,探索完善全省农业科技成果编码登记、一站备案、多维转化的“一条龙”政策。发展中介服务,积极培育农业科技经纪人队伍。发展科技金融服务,为企业担保融资、发债、上市等做好配套服务。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LD。成立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LD小组(以下简称LD小组,具体名单附后),由市人民ZF  SZ为组长,市W、市人民ZF分管LD及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要负责人为副组长,市直相关部门和单位、相关区主要负责人或分管负责人为成员,负责统筹推进武汉农创中心建设相关工作。LD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农业农村局办公。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作为武汉农创中心主要建设承载区,要成立相应机构负责本辖区相关工作。

(二)强化政策保障。财政部门要统筹汇聚农业、科技、改革、人才等资金,并积极争取ZY财政对武汉农创中心建设的支持。探索设立农业产业发展基金,孵化助推农业科技型企业发展,鼓励企业资本、社会资本等参与武汉农创中心建设、科研项目开发与推广,区级财政根据基金对企业和项目投资额按比例进行奖励;推进专项债券发行工作。设立现代农业金融保险服务平台,为现代农业“双创”提供融资、担保、保险服务。探索武汉农创中心产业用地管理办法,提供配套土地供给方案,挖掘存量土地政策空间,合理调整永久基本农田,充分利用存量建设用地,科学利用闲置低效用地和设施农用地,优先保障科创企业的厂房、实验室、基地建设用地需求。给予武汉农创中心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等自主权,建立产业化人才培养与汇聚平台。

(三)创新管理服务。以ZF管理为基础,强化各类平台市场化运营,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围绕主导产业,以及农业环境微生物、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业智能技术应用领域,邀请院士、专家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为武汉农创中心的机制创新、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人才培训培育提供战略咨询和智力支持;利用各类海内外农业科技展会、科学家研讨会、企业家论坛等推介武汉农创中心;优化招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加速资金、技术、人才、产业向武汉农创中心集聚。

(四)营造浓厚氛围。加快完善ZF、市场和社会多元主体积极参与、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的创新生态体系,营造浓厚的干事创业氛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充分体现智力劳动价值的分配导向,让科技人员在创新活动中得到合理回报,通过成果应用体现创新价值,通过成果转化创造财富;鼓励市场主体创新创业,培育“勇于创新、不惧风险、志在领先”的企业家精神和“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探索构建创新创业容错对冲机制。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4 14: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楚之游侠 发表于 2021-8-4 14:07
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方案印发

近年来,市W市ZF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发展,2017年12月,经时任市W SJ陈一新同志亲自签批,在长江新城建设中配置高效高科现代农业,以市农科教LD小组名义印发了《市农科教LD小组关于印发<关于实施农业科技工程推进我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意见>》(农科教〔2017〕1号),全面布局了今后5年全市农业科技产业。


文件中明确提出将建设“武汉·中国种都”作为我市农业科技发展的重点项目,根据《“武汉·中国种都”发展规划(2017-2025)》“一核三园五链多片区”产业布局,其中“三园”中的武湖现代种业展示园、武湖现代渔业种苗科技园都是我市农业科技重点建设项目,


目前,这两个项目都在长江新城规划区域内,因此,武汉市农业委员会、武汉市农业农村局建议以武湖现代种业展示园、武湖现代渔业种苗科技园两个项目为载体在长江新城建设中配置高效高科现代农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4 14:37:15 | 显示全部楼层
走好新的赶考路,推动长江新区高质量发展



8月3日,长江新城党工委召开学习ZSJ“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暨“两优一先”座谈会,会议宣读《长江新城党工委关于表彰“两优一先”的决定》,8位授表彰代表结合自身实际就学习ZSJ“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分别发言。




党工委决定,授予邓辉、何战库、林汝湛、陈刚、卢宁娜、张东、傅林、韩烽、何国琼9名同志“长江新城优秀D员”称号;授予陈诚、杜安睿、宋洁瑶、陈康、邓杰竞、向利民、李欣、廖华湘8名同志为“长江新城优秀D务工作者”称号;授予ZG武汉长江新城管理委员会综合一处支部、ZG武汉长江新城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城市建设有限公司支部2个基层DZZ为“长江新城先进基层DZZ”称号。此前,长江新城管委会发展一处DZB还被市直机关评为“先进基层DZZ”,综合一处党员钱思静被评为“市直机关优秀D员”。



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沈涛受党工委委托,向受到表彰的集体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这次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是长江新区基层DZZ和D员的优秀代表,他们生动体现了D员坚定信念、践行宗旨、拼搏奉献、廉洁奉公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全委D员干部要向他们学习,推动长江新区高质量发展。






会议要求,要深刻领会ZSJ“七一”重要讲话的重大意义,深刻领会伟大建D精神是我们D永不枯竭的精神源泉,把握“九个必须”,开创美好未来。



会议强调,要继续开展好D史学习教育工作,做好D史学习教育下半篇文章,高标准高质量完成D史学习教育各项任务,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要结合D史学习教育,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认真对照实事清单中列出的项目,倒排工期和任务,将工作做实做细,让人民群众感受到长江新区发展带来的新气象新变化

要深入开展集中治理“庸懒散慢乱浮”工作,进一步优化长江新区营商环境。要高标准完善规划,坚持全域统筹,以国土空间规划为纲,深化水系统、综合交通、综合能源、地下空间、智慧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专项规划。

要高标准加快工程建设,采取最严格的安全生产管理措施,确保各项工程按时保质竣工

要高品质招商引资,积极推进中铁建、国药、国华、省交投、中铁、中交等一批央企国企民企区域总部及产业项目实现签约或供地。


党工委委员、纪监工委SJ陈剑敏主持会议并宣读表彰决定。党工委委员肖昌东、余宏平,长江建投集团DWSJ雷鸣,“两优一先”获得者参加会议。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4 14:54:02 | 显示全部楼层
bluenoah 发表于 2021-8-4 12:57
管委会昨天开会要坚持全域统筹    新洲看着办

长江新城LD的办公室除了沙发那边墙上挂着区域全图,平常最常用的还是办公桌背后挂的起步区地图,或者干脆就是谌家矶地图。


现阶段重点还是推进起步区建设,工作千头万绪,新洲区域的事情说实话也没有太多余力。


连之前和史迪威国际战略咨询集团谈的那个主题公园项目,由于人家意向选址地在起步区以外,相关规划没有编制完成,都暂时搁置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8-4 15: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楚之游侠 发表于 2021-8-4 12:51
铁路进码头,阳逻港真正实现水铁联运

铁水联运开通,是阳逻港发展的关键节点,加速赶超,早日建成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核心城市核心区!
阳逻长江大桥免费,双柳长江大桥、光谷长江大桥、天阳港快速路等建成,也是阳逻港发展的关键节点,全面形成铁水公空多式联运样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4 15:2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长江新城1-7月会议统计:



1月:1号楼,167场,1042人次;2号楼,13场,587人次;5号楼,96场,694人次;6号楼,105场,624人次;8号楼24场,176人次。合计,405场,3123人次。

2月:1号楼,150场,833人次;2号楼,9场,419人次;5号楼,102场,623人次;6号楼,97场,540人次;8号楼,26场,217人次。合计,384场,2632人次。

3月:1号楼,217场,1431人次;2号楼,7场,307人次;5号楼,109场,730人次;6号楼,135场,714人次;8号楼,16场,121人次。合计,484场,3303人次。

4月:1号楼,257场,1499人次;2号楼,4场,139人次;5号楼,117场,653人次;6号楼,114场,622人次;8号楼,18场,69人次。合计,510场,2982人次

5月:1号楼,255场,1411人次;2号楼,8场,403人次;5号楼,108场,669人次;6号楼,108场,464人次;8号楼,18场,189人次。合计,497场,3136人次。

6月:1号楼,235场,1581人次;2号楼,23场,929人次;5号楼,136场,767人次;6号楼,110场,617人次;8号楼,22场,219人次。合计,526场,4113人次。

7月:1号楼,150场,1038人次;2号楼,5场,374人次;5号楼,115场,798人次;6号楼,100场,671人次;8号楼,21场,186人次。合计,391场,3067人次。



1月,到访车辆191辆,到访人员114人。

2月,到访车辆160辆,到访人员82人。

3月:到访车辆179辆,到访人员73人。

4月:到访车辆528辆,到访人员915人。

5月:到访车辆511辆,到访人员1158人。

6月:到访车辆1429辆,到访人员1674人。

7月:到访车辆1193辆,到访人员1204人。




注:长江新城管委会和长江建投集团共用办公区,共5栋大楼,建筑面积8389.8平方米,199个停车位。其中长江建投集团城市建设建公司办公区位于6号楼,长江建投集团城市发展公司办公区位于8号楼,羽毛球活动馆位于7号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8-4 15:2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楚之游侠 发表于 2021-8-4 12:58
“武汉副城崛起 行走阳逻”专栏:

第五篇  连续三年位居武汉高考第一方阵   探寻异军突起的教育“新洲 ...

问津文化,教育之乡,从平民百姓到企业家都尊师重教,新七建、新八建每年都奖励被录取清华、北大的学子一个人几万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8-4 15:3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楚之游侠 发表于 2021-8-4 14:37
走好新的赶考路,推动长江新区高质量发展

之前签约的企业区域总部及产业项目,希望尽快落地建设投产运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8-4 15:33: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Atomu 发表于 2021-8-4 15:20
铁水联运开通,是阳逻港发展的关键节点,加速赶超,早日建成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核心城市核心区!
阳逻长 ...


阳逻大桥免费  没戏  没300亿谈都不跟你谈   光谷大桥慢慢等国铁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8-4 21:0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现这个帖子里面,好几个人对新洲恶意满满。
看着让人不舒服。

新洲投入了这么大的精力,这么多年别的区在大发展,新洲区由于地理位置远了,不能很好的发展不说,还被各种阻碍,修一条路,新洲都修完了,还无法通到市区。

新洲阳逻发展有点起色了,就巴不得尽快把新洲分割。长江新区无论如何发展,不应该牺牲别区人民的利益。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8-4 22:2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也要感谢当时的黑,才有现在武汉的进步。有压力,进步的更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4 23:26: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楚之游侠 于 2021-8-5 00:29 编辑

武汉市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示范——长江新城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报告



本报告以长江新城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项目为依托,在广泛收集资料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选取深部地球物理场、地震活动、断裂稳定性、现代构造应力场、岩土体结构、地质灾害条件六个指标,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将长江新城区域地壳稳定性分为稳定、次稳定、次不稳定和不稳定四个等级。依据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结果,从构造稳定性、岩土体稳定性和地面稳定性方面为长江新城的规划建设开发提出需要合理开发利用土地源和注意的环境地质问题等地学建议。


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研究,是在考虑各种地质灾害的基础上,全面考虑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岩体和土体介质条件以及人类工程活动诱发或叠加的地质灾害等对工程建筑物的相互综合作用和影响下,现今地壳及其表层的相对稳定程度。概括来说,即以构造稳定性为主,配合地面稳定性、岩土体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的研究,实用性较强,具有重大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


2017年,武汉市ZF启动规划建设“长江新城”,选址武汉中北部的长江边上,长江新城已于2018年开工建设,前人对武汉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研究不多,大多从单方面或定性分析,已经不能满足目前武汉市城市规划建设的需要。报告基于多因子加权叠加分析,利用GIS平台对长江新城进行了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为长江新城规划、建设提供地质依据。



一、区域地质背景



长江新城位于武汉市中北部,行政区划跨及黄陂区、新洲区和江岸区,面积约550平方公里,北邻鄂北大别山丘陵区,处于江汉平原的东部,整体位于低海拔区域,地形起伏较小,具有北东高、南西低的特征。区内第四系分布广泛,地表仅西北部出露南华纪双台组变质岩系、东南部局部出露白垩纪公安寨组红层。结合钻孔揭露,长江新城基岩主要有南华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白垩系和第四系。区内构造以隐伏断裂为特征,主要有北西向的襄樊一广济断裂、北东向的长江断裂和北北西向的新城一黄陂断裂,仅东南部阳逻一带见新生活动断裂。






二、深部地球物理特征



研究区地球物理场总体表现为东北部属低重、强磁、低阻区,其余广大地区则表现出高重、弱磁、中高阻特征,所发育的各类物理场异常良好地反映了区内基岩和隐伏构造特性。研究区重力值(图2a)总体呈近东西向展布,沿天兴洲一阳逻南北较宽的范围有北西一北西西向叠加其上,均反映了研究区基底物质组成及隐伏构造特征。区域磁场为复杂磁场区,反映了厚达6~8km、不具磁性的沉积盖层形成的区域负异常。

大致可分为2个磁场分区(图2-b):黄陂波动正磁场区位于长江新城东北角襄广断裂以北,磁场强度为+160 ~+180Υ,由南至北磁场强度逐渐升高。中东部主体属武湖负磁场亚区,由北向南负磁异常逐渐加强,北部磁异常发育,向南为平稳的负磁场,磁场背景为0 ~ -30Υ,在此基础上出现微小的正负伴生的波动异常,走向均为东西向。





三、新构造活动


区内新构造活动表现为新生活动断裂和继承性活动断裂。新生活动断裂主要位于长江新城东部新洲阳逻一带,规模一般不大,构造形迹也比较清楚。主要有半边山断层(F6)、阳逻大桥东桥头断层(F7)、阳逻水泥厂断层(F8)。以半边山断层(F6)为例,介绍其新生活动断裂特征:


半边山断层(F6)位于阳逻街道西北部半边山西坡采石场,沿着半边山陡壁即为断裂所通过之处。断裂总体走向NE25°,倾向NW,倾角46°~65°,断层呈舒缓波状,具有东盘北推、西盘斜落的逆时针扭动特征,切割下更新统砾石层,沿断面有厚约2cm的略显褐铁矿化的铁锰质胶结的铁盘充填,铁盘之下为棕黄色泥质粉砂岩。沿NE25°方向延伸至平江大道东侧箢平湾,见断层切割下更新统阳逻组砾石层和中更新统王家店组含碎石红土,断面位于新开的平江大道公路旁高约3-5m的人工切面上,见明显宽约30cm破碎带(图3-a、-b),带内充填含砾石粘土,砾石具弱定向性,断层面较陡,产状为342°∠65°,为一正断层,表明断层发生于中更新世之后。





新生活动断裂大致有两种情况:晚更新世断裂活动比较弱,断裂规模较小,错距也不明显,多为一种剪切节理、裂隙或张扭性断裂;早、中更新世的断裂要强烈得多,区内所见几处断裂均切割早、中更新统砂砾石层和粘土层,最大错距接近2m,但未切入全新世堆积
层,一般为正断裂。走向有北北东向及北西(西)向两组,以后者为主。


继承性活动断裂主要表现为隐伏襄樊一广济断裂、长江断裂等。


襄广断裂:是经过区内长期活动的继承性断裂,喜山期以来具张扭性活动,并控制了孝感一长江埠和武汉以东长江第四纪槽地的形成。在武穴西北竹影山象山水库和凤凰山猪头角采取次级断层内断层物质作ESR年代测定,分别为(49.3±5.3)万年和(46.2±6.6)万年。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台网观测表明:沿断裂带曾发生黄冈一蕲春1629年4.75级地震,黄冈1633年4.75级地震和1640年5级地震,1972年广济4.0级地震,2005年九江一瑞昌5.7级、4.8级地震以及2006年随州4.7级地震,断裂带整体上地震活动强度呈现自东南向西北减弱的趋势。尽管地震强度频度不高,但仍显示襄樊一广济断裂带深部有明显活动。区内隐伏于第四系中。



长江断裂:是燕山运动时期发育起来的北北东向区域性大断裂,断裂大致沿长江展布,走向北东30°,第四纪以来控制着长江槽谷的生成发展。地貌上断裂控制两岸的升降关系。沿断裂带有地震发生,断裂北端于1972年3月发生2.7级地震,南端嘉鱼于1974年5月曾发生3.8级和3.9级地震。其断裂现今仍表现一定活动性。


现今构造应力受已有地质构造条件制约,武汉市邻近的大冶地区,测得最大主应力为北西一南东向。现今北西向襄广断裂和黄陂一阳逻断裂的性质表现为张弛性,北盘上升,南盘斜落。与此同时,新生的北东一北北东向半边山断裂及阳逻断裂表现为压性或压扭性。这些构造形迹性质,表现现今存在一个统一的南北向直扭应力场,在这个应力场的作用下,出现了现今北东一北北东向主干压扭断面,配套的张性或张扭性断面为北西向断裂。由这套构造应变的断裂系统,表现现今的最大主压应力仍为北西一南东向。

分析湖北及邻区1969-1981年的地震资料,根据震源机制解和地壳现代构造运动资料,襄樊一广济断裂以南的地区主压应力方向为北西西一南东东向,主张应力方向为北北东一南南西向。



四、地震活动性


长江新城位于秦岭一大别造山带与江汉盆地的过渡带。据历史地震资料,有地震记载以来研究区域共发生过≥4.7级地震18次,最近一次地震为2019年12月26日湖北应城4.9级地震,震中烈度为Ⅶ度;1970年以来武汉及周边区域内现代地震主要以小震和微震为主。




总体来说,研究区区域大地震活动(≥4.7)频度较低,强度中等,现代地震活动相对频繁,活动强度较弱。

武汉地震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根据地震构造类比和地震活动重复原则,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潜在震源区综合方案基础上作潜在震源区划分:长江新城西部属非潜在震源区,东部属新洲6.0级潜在震源区。新洲6.0级潜在震源区位于麻城盆地南部的新洲一黄冈一带,区内有北北东向麻城一团风断裂(中段)与北西走向的襄樊一广济断裂带复合、交汇,它们均为早、中更新世活动构造。交汇区微地貌面差异明显,如涨渡湖沉溺,其东西两侧中下更新统构成高阶地岗地,上新统一下更新统地层发生褶曲、断裂变形。1932年麻城黄土岗6级地震事件发生于麻城一团风断裂北段,中段新洲一带发生时有震感,具有同期迁移特征。

综合历史地震特征和潜在震源区划,长江新城地震危险性较低,仅东部新洲阳逻一带位于6.0级潜在震源区,可能受团麻断裂、襄广断裂地震作用波及影响。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5 00: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岩土体类型

长江新城位于长江北岸,按其成因类型可将长江新城地貌划分为:高岗地、低岗地、冲积平原、湖积平原等4种类型。结合地表调查、工程地质钻探和岩土体物理力学测试等结果,将长江新城岩土体类型可划分为四个岩组:坚硬岩组、较坚硬岩组、较软弱岩组和软弱岩组。





六、地质灾害


通过调查,区内共发现地质灾害12处,其中危岩体1处、滑坡5处、不稳定斜坡3处、地面沉降点3处。其中滑坡、危岩体、不稳定斜坡多位于长江新城南部地势较高且人类工程活动强的地带,沉降点主要位于软土厚度较大的湖泊周边。地形地貌条件、岩性特征及人类工程活动是长江新城地质灾害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结合长江新城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发育程度、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特点,采用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法将长江新城划分为13个地质灾害易发区(图5-h),面积162.02平方公里,占长江新城面积的29.46%。




地质灾害中易发区6个,主要位于起步区朱家河以南的岩溶塌陷易发区(A1)、新洲黄陂一带的滑坡崩塌易发区(A2)以及软土沉降易发区(A3-A6),面积94.95平方公里,占长江新城面积的17.27%。


地质灾害低易发区7个,其中软土沉降易发区4个(B1-B4),主要分布于长江新城西南侧;滑坡崩塌低易发区3个(B5-B7),主要分布于长江新城北部,面积共计67.07平方公里,占长江新城面积的12.19%。


其余地段为地质灾害不易发区,面积387.98平方公里,占长江新城面积的70.54%。地质条件较稳定,多为平原地貌,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低。但要重视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不均匀沉降、不稳定斜坡变形等工程地质问题以及河湖塌岸等环境地质问题。



七、稳定性分区与评价



地壳稳定性分析的思路和原则是以构造稳定性为主,配合岩土体稳定性和地面稳定性评价进行综合评价和分区研究。考虑评价范围较广、影响因素多的研究区域特点,尽量避免因选取评价指标过多而带来的人为数值化影响偏大的弊端。

在定性解析的基础上,选取深部地球物理、地震活动、断裂稳定性、现代构造应力场、岩土体结构特征以及地质灾害条件等6个一级指标和重力异常梯度、航磁异常、潜在震源区等10个二级指标。


1.评价指标及权重

考虑以活动断裂、地震等为主要内容的构造稳定性,以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为主要内容的岩土体稳定性和以滑坡、崩塌、地面沉降、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为主要内容的地面稳定性,进行长江新城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由于评价要素资料来源的比例尺精度不一,在各评价分析指标的权重分配上比例尺小的要素适当降低权重,比例尺大的要素适当提高权重,以增加最终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和区分度,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性分析结果见表2。




(1)构造稳定性评价分析具体包含内容和权重分配:①深部地球物理场(f1)。主要以布格重力异常和航磁异常反映研究区的深部构造差异,权重分配0.10;②地震活动(f2)。主要考虑地震活动情况,包括地震活动的强度和频度,划分潜在震源区及设置震级上限,权重分配0.25;③断裂稳定性(f3)。主要考虑与断裂的距离,综合权重分配0.20;④现代构造应力场(f4)。主要考虑现今构造应力作用方向、大小、集中程度,用岩体破裂危险度表示其对地壳稳定性的影响程度,权重分配0.15。


(2)岩土体稳定性评价分析具体包含内容和权重分配:工程岩组的岩土体结构及特征(f5)主要根据岩土体工程地质特性,岩土体的组合类型,岩土体结构、强度等,权重分配0.15。



(3)地面稳定性评价分析具体包含内容和权重分配:地质灾害条件(f6)主要考虑斜坡坡度、地形高差、人类工程活动、岩层地质条件特征等,综合权重分配0.15。


2.评价结果

根据长江新城地质结构特点,初步建立评价结构模型,选取评价要素指标和因子,计算地质体结构稳定性分区评价体系中各要素的权重来确定评分体系。

根据各评价要素的分级标准(表3),将Ⅰ- Ⅳ级分别赋值1~4,具体结果见图5,再按分配的权重值分别计算各单元的地壳稳定性指数。















通过 Mapgis软件编制评价体系中各要素的分区图,利用 Arcgis软件对各要素分区属性赋值,并将各要素图层进行矢量叠加,矢量叠加完成后将各要素权重与其相应的评分相乘并相加得出区域内最终的综合评分,依据综合评分结果将区域地壳稳定性分为稳定、次稳定、次不稳定和不稳定4个级别(图6)。




稳定区面积256.3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比例46.2%;次稳定区145.3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比例26.2%;次不稳定区145.3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比例26.1%;不稳定区8.3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比例1.5%。


稳定区主要位于长江新城西北部非潜在震源区,面积256.3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比例46.2%。该区域重力异常不明显,多具正的航磁异常;基本不见活动断层,隐伏断层特征不明显;地表以晚更新世下蜀组和全新世走马岭组洪冲积粘性土为主,局部出露变质岩和公安寨组红砂岩,属隔水层,压缩性小;地下为公安寨组较坚硬碎屑岩和双台组变质岩,可作为般工业民用建筑天然地基,工程地质条件较好。人类工程活动多为中等或较弱,基本不见典型地质灾害。


次稳定区主要位于长江新城非潜在震源区东南部,面积145.3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比例26.2%。该区重力异常梯度变化较大,推测可能为隐伏的襄广断裂带位置,航磁异常变化不明显,属航磁低异常区;构造上,可能为北西向襄广断裂的隐伏位置;地表以下蜀组冲积物和走马岭组湖积物为主,局部夹软土,为相对隔水层,地下为较坚硬一较软的公安寨组砂泥岩和石炭纪一二叠纪碳酸盐岩,基岩的承载力较高,但公安寨赛组砂泥岩局部易风化,在施工和设计中应引起警惕。该区局部人口较密集,人类工程活动较强,在一些高陡临空面已形成滑坡等地质灾害。


次不稳定区主要位于长江新城东部,面积145.3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比例26.1%。该区重力异常、航磁异常均不显著;位于新洲6.0级潜在震源区内,距团麻活动断层较近,1913年发生麻城5.0级地震,1925年发生商城5.0级地震。1932年麻城黄土岗6.0级地震的发
震构造即位于麻城盆地收敛端、断裂上盘的次级断层上,本区为受地震波及影响地带;地势较起伏,多为低一高岗地地貌;地表以高垄岗砂砾石层和低垄岗粘土层为主,偶见公安寨组砂泥岩,地下基本为公安寨组砂泥岩,属较软弱岩组。该区的地质灾害多发生于人工切坡严重的岗地。


不稳定区位于长江新城东南部,面积8.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比例1.5%。不稳定区位于新洲6.0级潜在震源区内,为北西向隐伏断裂和北东向新构造期断层共同影响部位;区域重力异常特征不明显,具正的航磁异常;为北西向隐伏断裂和新构造期活动断层的叠加位置;地表为公安寨组砂泥岩上覆阳逻组松散砂砾石层,地形较起伏,多为岗地地貌,人为活动较强,地下为公安寨组砂泥岩,由较坚硬的砂岩、砂砾岩和较软弱的泥岩相间组成。该区地质灾害主要为人工切坡形成的小型滑坡。


综上,区域地壳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长江新城总体为稳定和次稳定区,仅东部位于新洲6.0级潜在震源区区域,属次不稳定区,大型工程建筑设计需考虑远震波及影响。不稳定区较小,存在断层、较软弱岩土体和小型地质灾害等不稳定性因素,规划设计时应重视。



3.综合评价


(1)构造稳定性评价。

构造稳定性是稳定性评价诸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综合活动构造、地震、深部地球物理等多方面调査研究,认为长江新城构造稳定性较好,但要重视襄樊一广济断裂、长江断裂、新城一黄陂断裂隐伏于区内的影响,东部阳逻一带新构造活动较强;长江新城历史地震活动较弱,基本不具备发生≥5级地震的条件,但需考虑东侧团风一麻城断裂可能发生6级地震的波及影响。


(2)岩土体稳定性评价。

长江新城主要有湖冲积平原、波状平原、岗状平原和河湖地貌,更新世以来主要为间歇性升降运动,西北部出露有双台组变质岩,其余大部分地区公安寨组红层上覆有厚约5~30m的第四系松散堆积物,总体来说稳定性较好。但是湖冲积平原和河湖地貌周边淤泥层局部>5m;长江新城起步区滠水河以南的区域由于分布也有隐伏岩溶,岩土体稳定性较差。


(3)地面稳定性评价。

长江新城总体来说地面平坦,在调查中未发现显著的天然滑坡、泥石流和崩塌现象,但东部岗状平原区受人类工程活动影响,切坡较陡,加之公安寨组红层稳定性较差,受人为活动形成不稳定边坡。因此可以认为,长江新城地面基本处于稳定状态。




八、结论与建议




长江新城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以构造稳定性分析为主,结合岩土体稳定性和地面稳定性,选取了深部地球物理场(f1)、地震活动(f2)、断裂稳定性(f3)、现代构造应力场(f4)、工程岩组的岩土体结构及特征(f5)、地质灾害条件(f6)六个一级指标,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将长江新城区域地壳稳定性分为稳定、次稳定、次不稳定和不稳定四个区,其中稳定区面积256.3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比例46.2%;次稳定区145.3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比例26.2%;次不稳定区145.3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比例26.1%;不稳定区8.3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比例1.5%。

结合评价结果对长江新城从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和环境地质问题两方面提出地学建议:


1.合理开发利用土地方面:

①西北部岗状平原主要由变质岩组成,地下水位以上为坚硬土,坡度大部分较缓,为较理想的城市建筑用地。对地面坡度>6°的地区,可根据具体情况酌情考虑。

②西南部谌家矶一带第四系以下为碳酸盐岩,局部岩溶较发育,重型建筑工程应慎重考虑,或需采用工程设防措施。

③东部为岗状一波状平原,第四系厚度相对较薄,为较好的建筑场地,但应重视人工切坡影响和建筑物的抗震设计。

④南部河湖冲积平原软土分布较多,不宜作建筑物的持力层,应经处理后使用。

⑤隐伏活动断裂复合部地段,应该引起重视,不宜选作重要工程场地,或需要采用工程设防措施。



2.环境地质问题方面:

①武湖、长江北岸、朱家河、滠水河等水体周边淤泥层较厚,可能发生河湖塌岸,应做好护坡等措施和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建议作为城市绿化用地。

②对第四系沉积较厚区域,应注意对软土、饱和粉细砂土、不均匀风化土等不良土体的整治。

③在第四系掩盖的断层展布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因此在建筑使用时应尽量避开断裂带。

④河湖周边淤泥层局部淤泥较厚,加之填湖造地,易形成地面沉降,这些区域不宜兴建重型建筑物。同时,要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控制地下水的开采饮用。

⑤区内尚未发现天然状态下较大规模的地面滑坡现象,受人类工程活动造成边坡失稳的危险,应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全文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4-29 09:33 , Processed in 0.095374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