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12076|回复: 35

[文物保护] 【保定寻古】聊聊保定的胡同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3-20 11:58: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dream134 于 2020-3-20 12:23 编辑

        说起来,我也不是纯正的“老保定”,自从爷爷辈从邯郸大名府来到保定,现在已经四代人都在这里,我爸小的时候就在西大街住,大概就在明华电脑城那附近,对面就是六味斋。等到了我那真的就是从小生长在城墙根下,这不是来虚的,我是真的挨着城墙根长大,小时候三年及之前都住在动物园城墙的对面,老城根火锅就在隔壁,由于住在五楼,差不多跟城墙一般高,每天早上城墙上锻炼开嗓子的大爷大妈都冲着我家的窗户咿咿吖吖的叫上一个多小时,天然的闹钟。再后来就离开市里了,一路跟随着保定城市化的进程,先到了西郊,又到了高开区,现在都出了北二环了。
        
        小时候没有什么感觉,越是长大了,越是离开了保定,从大学,研究生,工作,看过了其他城市的文化,看到了其他城市的样子。等再回到保定的时候,发疯的想要了解这个生我养我的城市,迷恋这里一起老的东西,老的故事。

        要说起我对保定胡同的兴趣,可能还是要从保定那些听起来有些奇怪的胡同名字来的,虽然不了解,但是也会路过看见菊胡同,琅瑚街,撒珠胡同,显贵胡同,这些都太有意思了,忍不住你就回去多了解,去探究他的的过去。于是今天就借花献佛,把之前积累整理的一些东西发出来和大家分享。

       其实发出来的东西也并不是什么我的原创,也是站在前人的基础上,少不了粘贴复制,但是我就是想把他们整理出来,然后能让更多的人看到,更方便的看到,让大家去记住这些可能会被遗忘的东西。所以西面的东西,介绍类的描述全部是粘贴复制,我只是在后面加入了一些可能的现在的具体方位,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打开百度地图对照着看,看看消失的那些胡同现在大概在哪个位置。

        另外真的真的真的要特别感谢几位老先生:尤文远老先生,保定地方志专家,有幸购得老先生的《保定历史文化丛书》,时常翻看,受益匪浅;陈伯涛老先生,著有《保定古城街巷史话图说》,本书应该是一共4本,只收集到后两本,真的是保定的活历史;李劲松老先生,原保定市统战部副部长,听过老先生关于府河一亩泉河的一场讲座,感慨良多,一方面是惊叹于保定母亲河的历史轨迹,另外一方面对于几位老先生(现场除了李老,还有另外三位,非常抱歉没有记得名字,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位聋哑画家,专门给保定文物绘画)对保定文化的热爱与对保定文化保护的呐喊由衷的感动;最后就是已经去世的郝毅生老先生。对于这几位老先生我只有四个字评价,保定风骨!

        废话不多说,直接上资料,如果哪里您发现有错误,请告诉我,我进行修改,这份资料需要大家的努力:

三皇庙街,今体育场街该街西头路北有座三皇庙。五十年代以前街成“L”形走向。东至唐家胡同口,南至多祥街,两段交合处有一座坐北面南,建于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明万历五年(1577年)重修的三皇庙,庙前是南北长40多米,宽30余米的广场,广场南端建一略靠西斜对庙门的戏楼(古城庙前建有戏楼的有三,另二座是城隍庙和火神庙),唐家胡同街口建有四柱三楼过街牌楼。1955年环城西路南延展宽,将寺庙及门前戏楼拆除,街道也随之易名。

城隍庙街,南起西大街,北至市府后街东口和琅瑚街西口,路长350多米,有120号街门。路中段西接市府前街,东连紫河套,因街北端建有城隍庙而得名。城隍庙街因当年红红火火的庙会,加之南口紧连天华市场和马号,带动了整条街的商业兴隆。城隍庙街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陆续进行改建,进入21世纪又重新进行了规划,为延续古城的传统文化,建成了一条仿古商业街。


延寿寺街,延寿寺街是古城西北隅一条夹在达五道庙和双彩街之间,南北走向的小街,街长半里余。这条街的得名源于街中建有一座延寿寺。延寿寺街虽不长,但街两侧却多大院名门。街中段路西有清直隶总督署直辖督标五营之一的右营守备署衙门,占去街的约三分之一,民国8年(1919)在此办省立女子师范附属第一小学。吴佩孚故居、胡长年花园、高宅、王宅等各有独特的建筑格局,然而,这些大院大宅随同延寿寺于1997年旧城改造中被拆除,建起了双彩小区。今在双彩小广场西侧,路中有老头豆皮。

茄子胡同位于原裕华路街道办事处西南偏南480米,南北走向。北起菊胡同,南至死胡同,路长45米,宽2米,沥青路面。河北省新华印刷一厂家属楼驻此,隶属于裕华路街道办事处。该胡同原为一大水坑,1911年后,在水坑周围建筑居民住宅,填平水坑之后,此胡同呈茄子形,故名茄子胡同。原河北省文史馆曾驻此胡同。

史家故址庵,兴华路西口往东北侧有一条长近400米的南北街,北通裕华路,叫史家故址庵,胡同中段向西通唐家胡同,紧靠胡同东口路北有座白衣庵。此胡同除本名外还曾称史家修、释家庵、西白衣庵,一般百姓又叫它十家姑子庵。一街多名在保定老城区街巷中较为少见,但这些名字都跟这座白衣庵紧密相关,因为它供奉的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一直为人们所信仰。在保定城内,白衣庵该是旧时仅次于五道庙、关帝庙的庙宇,人们便用方位加以区分。位于琅瑚街中段路北的,叫北白衣庵;南白衣庵则在穿行楼南街中段向东至国公街小巷路北,该胡同就叫南白衣庵;按其位置,史家故址庵便叫做西白衣庵。白衣庵为佛教庙宇,佛教始祖释迦牟尼简称“释”,佛教也称“释”家,因此又得名释家庵。释家庵南北街和西胡同,大小宅门也就是十几个,这该是民间俗称“十家姑子庵”的由来吧?至于史家修,是说明代史家舍宅基修庵的史实,当是街名由来的重要依据。从中可见小街变化的历史沧桑,更说明随着城市建设,街巷一直在不断变化,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1969年改为史家街,1981年复名史家故址庵。史家故址庵于1999年城建规划中,进行拆迁,街址划归入十七中校园。如今大概在十七中体育场的位置。

后平嘉胡同东西走向,西偏北,东偏南,西起北大街,东至中华路。明初建文年间,燕王朱棣发动“靖康之变”时,有蒙古族兄弟二人,跟随朱棣作战有功,封为副千户,赐姓平,兄名平毅良(原名不言不花)、弟名平毅清(原名不忽尔),二人分住前后街,故名前、后平家胡同,后改为前、后平嘉胡同。中平嘉胡同因位于前、后平嘉胡同之间得名。现存,西起北大街,西至中华路小学。前平嘉胡同现金为,北大街至中华路的琅瑚街这一段。中平嘉胡同为前平嘉胡同和后平嘉胡同中间,南北走向的道路,在中华小区内。

穿行楼北街,地处东大街西段以南,北起东大街,南达裕华路,街两侧有多条短叉巷,路长260余米。因街处明代所建穿行楼北面而得名。此街片1999年随城改规划进行拆迁,街东侧融入大慈阁小区,西侧辟为广场。解放前为大慈阁前街,是保定东城最大的菜市场。每天一早都有附近的市民涌入菜市选购当天的蔬菜。每天天不亮,保定四郊的菜农、养鸡户和白洋淀(安新)的鱼贩即进入这条街道摆摊。像今天的农贸市场,他们差不多都已有相对固定的位置。大体是,在大慈阁的坡下,路东为鱼市,一排盛鱼和其他水产的带梁木盆直排到汇春局的胡同里。路西,沿坡一排装鸡、鸭、鹅的竹皮笼子和蛋筐排到坡西的小杂货铺门前。往南,街的两面就是各种应时蔬菜的挑子了。由于是长年的菜市,路东还有多家铺面菜商,早市过后,整日供应。除一般蔬菜外,还出售水发海参、水面筋、炸面筋泡、南豆腐、竹笋、玉兰片等。

紫河套位于城隍庙街和原杨淑胡同之间,是一条路长近200米的南北向街道。这条多岔的小巷曾吸引过保定各阶层人士的目光,因为它兼具北京琉璃厂和小市的双重功能,各阶层的人们花不了俩钱,都能在那里买到自己称心如意的物品。紫河套原是莲池经北水门入护城河的排水沟,因沟水呈紫黑色而得名。清光绪三十一年填平河沟,辟为古旧市场。它的兴起和繁荣,跟“打鼓的”这一行业相关。“打鼓的”便是走街串巷,收买故物旧货的人们。因北京干这一行的,都用带头的竹片,敲打手握的皮鼓,专收珍贵物品的打硬鼓,只买日用杂什的敲软鼓。而保定收值钱东西的不打鼓,只吆喝“珠宝玉器,金银首饰,硬木家具,名人字画的,我买”;只购家用杂物的,则挑一副荆筐,手摇碗口大的带把皮鼓,但人们还是叫他们“打鼓的”。他们收购来的旧货要集散,要销售,于是紫河套便出现了各种各样经营故物旧货的店铺、地摊,很快兴旺起来。既是古旧市场,凡是旧物就无所不有了。现今规划入紫河套小区。

观音堂胡同处穿行楼南以西,南北走向,路长150米,因街中建有观音堂而得名。此巷北口接法华庵和县学胡同,略南西向通安详胡同,南端至观音堂前,西拐约20米,再南转与玄坛庙胡同相连,相接处西向通王字街。街中的观音堂为明代所建。1999年观音堂胡同改造,建起裕华园小区,观音堂也被拆除,尽管小区内又出现了一座观音堂,但只是仿建而已。现今大概是2号楼和8号楼之间的街道。

撒珠胡同地处老城区中东部,巷成“L”形,东抵福兴里,西连火神庙,北达东大街,路长210米,其南北段尤窄,过去曾称小撒珠胡同。因为火神庙东地段为固定杀   猪场,后来形成胡同,称杀   猪胡同。民国七年(1918)雅化为撒珠胡同。该片区于1999年拆建并重新规划起大慈阁小区。现在在小区内与中华路相连的南北道路和11号12号楼南侧道路。

淮军公所地处古城西南隅,是一条曲折的小街,街长近280米,东与兴华路、唐家胡同、铁面将军庙成十字相接,西至多祥街、三皇庙相连,街东段南向有任家胡同、九圣庵,北向有车营坊,街西段南向有杨家胡同。街名的由来,是因为街中段北侧建有淮军公所。2000年,根据旧城城建规划,除保留淮军公所外,拆除了所有建筑,建起了小区。

泰山行宫地处东南城隅,长约百余米,东西走向,临街有十四五个街门。此街西起穿行楼南,东连西域胡同。街中段,北侧分别通有头条、二条胡同,南侧有一长约四十米的死巷。街西端路北建有一座庙观,名“泰山行宫”,是此街街名的由来。目前,此街所在片区已拆迁,作为文化古城现存唯一一座宋代遗留的融民间传说与道教信仰于一体的道教庙观旧址也被拆除。泰山行宫路仍保留。

小梁山和烟铺胡同是两条并列且相互通连的小巷,地处南城片,北起兴华路,南端互交后西通振兴里。小梁山北段为南北走向的东西两巷,南部为一环形路段,西连振兴里,路长440余米。民国初年以前东巷称大梁山,西巷称小梁山,这一称谓即形成保定古城内“三山不显”中的两山(另一山是泰山行宫)。烟铺胡同,南北走向,南抵小梁山西巷,路长110余米。据说,小梁山是因原南部水坑附近有一段连续土岗,拟似山梁得名。烟铺胡同,清代曾住有一户专卖烟叶的铺户得名。这两条胡同,1995年进行城建规划拆迁,小梁山划归二中操场,烟铺胡同建成振兴路小区。

车营坊地处西南城片,北起体育场街,南抵淮军公所,南北走向,胡同南段有东西两短叉巷,路长近160米。巷北段略折转处东侧,原有一井,井上覆盖三面封窗一面设门的井亭,20世纪50年代拆除。此巷清代是淮军公所停放马车场地,故得名。2000年城建规划拆迁,此地建起淮军公所小区。现存大概在淮军公所和淮军公所A区之间的南北走向的道路。

安市胡同分大安市胡同和小安市胡同,地处兴华路东段路南,两胡同东西夹峙今保定二中,小安市胡同居东,南投东折通南大街,长160米,较窄,大安市胡同居西,是一条直街,长130余米,略宽。这两条胡同原称大小南寺胡同,南寺即永宁寺,俗称南大寺,为北宋淳化三年至元丰八年间所建。安市胡同在旧城规划中,20世纪80年代小安市胡同南段归入二中,建起宿舍,本世纪初,大安市胡同也划归二中,辟为操场。如今,这条胡同还存有小安市胡同北端三号门院。

小察院地处北唐家胡同西侧,基本为东西走向,东起唐家胡同,西端接茂跃胡同后,分为南北两叉巷,叉巷分别南北略拐后,再西向抵西门南马道,20世纪50年代后南叉巷建房堵止,北巷亦只余半段成死巷,剩余路段长80余米。小察院街名的由来,得追溯至明代,是负责接待任务的衙署。此街至今仍存。在北塘胡同有家客栈南侧的东西向小路。

钟树胡同原是地处县学街中部北向的两条胡同,因两胡同之间建有钟楼而得名钟楼胡同,20世纪30年代改为钟树胡同。该胡同多为小商贩和普通民居。上世纪80年代,钟树胡同拆除,建钟楼商厦。大概在华侨小区1、2、3、4号楼西侧南北走向道路。

中华路地处古城东北城区,南北走向,南起东大街,北至环城北路,长580多米。街中西侧多连小巷,西有前、后平嘉胡同,王家楼、胡家井,东有辅誉街、文武胡同、石柱街、糖坊胡同等。此街,清代以石柱胡同口为界,以北,因街北端东向建有太公庙而称太平街。南段,因街中曾有一棵古椿树而成大椿树胡同,与街中东拐向直抵双谱胡同的小椿树胡同为同一条街区。1951年,大椿树胡同更名中华路。

花菊胡同地处西南城片,原巷南起三皇庙(体育场街),北为死巷,成“L”走向。因原巷南部西侧是一带花圃而称花枝胡同、花局胡同,再改花菊胡同。新中国成立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巷底北延,渐至裕华路,路长194米,11个街门的小巷,至今仍存。大概在保定市中医院和保百中间的南北走向道路。

四棵槐地处东北城区的胡同群中,长近400米,基本成长方形街块,周边有前平嘉胡同、王家楼、公德胡同、胡家井和扁豆胡同五条小巷环通。此街中间原是蓄积雨水的大河坑,因明代此处长有四棵高大的古槐而得名。光绪三十一年(1905)填平河坑,此后,这里就和槐茂酱园结下渊源。大概在彭园内南北主干道。

松鹤园是菊胡同西段北向一条长约60米的短巷,此巷西侧原是莲池后园,因种有松竹花卉,饲养仙鹤等动物而得名,多为大宅院。如今,松鹤园已经连同菊胡同北侧一并拆建起仿古建筑住宅区。

半亩园地处古城西北部,东西走向,长120米的短街,西抵延寿寺,东连永华路。街上门户不多,南侧东半条街是双彩街积庆里的后院墙,西半条街原是张氏和马氏两个紧邻的大宅院,其中张宅后院带有一个占地半亩多的花园,便是此街街名的由来。1997年城市规划,半亩园街划入双彩片区,原街貌荡然无存。大概在双彩广场北侧小路。

银丝胡同位于北大街南段东侧,东西走向,东起扁豆胡同,西至北大街,8个街门,路长140余米。因此巷紧连北大街繁华街段,曾是布匹丝绸市场,而得名银丝胡同。本巷最值得提及的是,民   国年间曾驻有民众教育馆分馆。此巷1999年进行拆迁,建起今澎园所占平房小区。

扁豆胡同位于东大街中段,南北走向,南起东大街,北至胡家井,中段北连银丝胡同,路长约160米,5个街门。此巷两端略有弯曲形似扁担而得名扁担胡同,后改为笾豆胡同,又称扁豆胡同。巷南口西侧是魁盛酱园,开业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是保定仅次于槐茂的酱业大户。扁豆胡同于1999年拆迁,建起中华小区。大概在中华小区四区内南北主干道。

辘轳把胡同地处中南城片,南起兴华路,北至省府前街与菊胡同相交口,路长120米,12个街门。因街形似水井辘轳把而得名。辘轳把胡同于1996年按城建规划进行拆迁,辟为兴华小区的一条通路。大概在总督署小区和永华南路小区中间的南北走向道路。

荷包营地处南唐胡同西侧,原巷东起唐家胡同,西行至半段分叉成两巷,一巷略北折再西行至西门南马道,另一巷西南曲折至体育场街,全巷23号门。此巷得名一说因巷中河道流形成荷包状得名,另一说是巷中居住的一户鞋匠帮助一户秀才,暗中买下其妻所绣荷包的故事。新   中   国成立后,荷包营巷中心河道被填平,后又陆续占去西段胡同建起中医门诊部楼和裕西百货大楼。1963年洪水后只存留唐家胡同至体育场170余米。2000年城建规划中,此段胡同彻底消失。今大概在保百购物大楼南侧东西走向道路。

西大街中段,路北有一条南北走向的胡同,叫秀水胡同。相传清嘉庆年间,这条胡同没有下水道,整条胡同又臭又脏,人们称其为臭水胡同。后来在胡同东侧修了一条明沟,到清同治十年(1871),又将明沟改成暗沟,胡同变得平整卫生,于是改名为秀水胡同。2000年,按城建规划,此片区拆建起永华园小区,小区南侧留下了一条东西向街区改称秀水街。在大概在永华园小区内南北主干道。

相府胡同地处东大街西段北侧,成曲折形南北走向,南起东大街,西至杨淑胡同,12个街门,路长约150米。街名一说因清代曾有称做中堂、傅相的李鸿章府邸而得名。李鸿章,安徽合肥人,字渐甫,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是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另一说清代直隶巡抚于成龙曾在此住,因他领过太子少保衔,有相位之称。此巷1992年新北街重新规划时被拆迁,建起楼房。

帅府胡同南达西大街,与唐家胡同相对,北接双彩街,斜对法  院街,路长220余米。金正大四年,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重建保州城时,蒙古保州等处都元帅张柔把他的都元帅府建在这条胡同而得名。此街在1993年旧城改造中,拆建西侧,南段建西大街小学,北段建双井小区。1997年进一步规划东侧,建帅府小区。现街址尚存。

元宝胡同地处市府后街中段北侧,东西相邻两条胡同,东边一条北端东连后卫街,西端后通永华路,基本为南北走向,路长约320余米,称东元宝胡同。西边一条是死巷,中间东侧连东胡同,路长约100米,称西元宝胡同。此巷得名的由来源于民间传说。住在此巷的柳员外的儿子柳和家挖出许多银元宝,他居住的这个胡同就叫作元宝胡同,他的两个儿子分别居住在东元宝胡同和西元宝胡同。此巷2000年进行拆迁,建起元宝小区。

枣耳胡同是北大街南端路西第一条胡同,路长260米,胡同中部有一南北长约50米的小广场,广场南端东向通北大街,曾称小枣耳胡同,北端,西通杨淑胡同(今新北街),曾称大枣耳胡同,北通梁家胡同,曾称北枣耳胡同,因胡同中间宽大两头狭窄,形状似枣核而得名。枣耳胡同在旧城改造中,先后两次拆建,1992年拓辟新北街,拆除大枣耳胡同及北枣耳胡同西侧。1999年剩余建筑全部拆除。现在只有部分留存,同仁堂北侧,有枣儿胡同31号院保护民居。

厚福盈街地处城隍庙东北,东至大纪家胡同,西达后卫街,南通琅瑚街,北抵北城根,路长约530余米。因清代街中建有厚福堂,并驻有兵  营,而得街名。厚福盈街东西街东段建有厚福盈小学,原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琅瑚街白衣庵创办的保定公立二等小学堂,民  国元年(1912年)迁至此址,原处为分校。如今厚福盈街名还在,小学仍存。

沙牛胡同地处东大街东段南侧,南北走向,北起东大街,南至福兴里、楼东和撒珠胡同交汇处,路长140余米。此地清代以前是金台驿站专用杀牛场地,故称杀  牛胡同,后改煞牛胡同,民国7年以谐音改称沙牛胡同。此胡同1999年进行城建改造拆迁,随同附近街片,建起大慈阁小区。原街址,成为小区中的一段通道。现今大慈阁小区内10号楼和22号楼之间的南北走向道路。

纱帽胡同地处西北城角,基本“L”形走向,北起五道庙,西至法   院街,路长90余米,11个街门。其名称得来于一段有关大奸臣严嵩的民间传说。传说他被嘉靖革职后,乞讨到保定府,要不到饭,晕死在地,头上的破纱帽滚出去二尺多远,人们就把此地取名为纱帽胡同。现在归为双彩小区内。

胡家井地处中华路南侧西段,东西走向,东起中华路,西至扁豆胡同,巷东端北侧有一30余米叉巷,路长百余米。因巷中曾有胡氏在院中凿井一眼,以卖水为生而得名。此巷只北侧有街门11个,各院基本是二进三四院,胡氏院在最西端,二进院,前院只西北角有井一眼,后院为七间房三合住宅。胡家井于1999年拆迁,建起中华四小区。今大概在中华小区四区10号楼和12号楼之间的南北走向。

菊胡同地处南大街中段西侧,莲池后部,西连省府前街,路长220多米。此巷因清代曾开设镖局南局而得名局胡同,民国初改为菊胡同,沿用至今。菊胡同紧邻南大街闹市,多住有名人之家和商业大户。如今,菊胡同仍在,南侧东段部分旧建筑尚存,北侧建起连片的仿古别墅。

县学街原是一条东起穿行楼,西至鼓楼脚下南大街口长约150米的小街,街西段北侧有大小钟树胡同,对面有两条死巷,西侧叫杨家胡同,长约60米,巷底有一小空场,东侧叫南胡同,长约35米。此街因街中路北有明洪武年间所建清苑县学而得名。1954年裕华路自南大街口东拓,1956年再次往东延拓至环城东路。县学街正式归入裕华路,只留下县学街小学门前一段不足60米长的南北巷保留街名。如今,这条老街只有县学街小学校址和门前不足60米长仍叫县学街的小巷。

文武胡同地处东北城隅,文武胡同,东西走向,东起东升街,西至中华路,除西段略有折转外基本为东西走向,巷南侧有两条叉巷,路长180米,街门27个。相传明代曾有文武官宅而得名。本街的特点是,北侧基本是相连的深宅大院,南侧则多为小门户。此巷1999年拆迁,建起中华小区。现如今中华小区内25号楼和28号楼之间的道路相近。

唐家胡同地处大西门东第一个十字路口南向,南与铁面将军庙、淮军公所、兴华路并接,中段原与西河沿十字相交,该处架有一桥,今由裕华路相切,分为南北胡同。清初,负责城防任务的保定城守营守备衙署便在唐家胡同路西小察院北侧,据传有位姓唐的大户在这条胡同安了家,唐家胡同由此得名。唐家胡同1999年开始城市规划改造,展宽街面,街名予以保留。

糖坊胡同地处东北城区,街成“T”字型,西起中华路,北至石柱街,南连双谱胡同,其东西巷中段有一异形短叉巷,路长近300米。相传,巷中有一户小有名气的制糖作坊而得名。此巷南北街东侧,原是大水坑,民国年间建成体育场地,解放后改起民居形成街道。此巷1999年拆迁,建起中华小区。大概在中华小区五区,21号楼和15号楼之间东西走向道路。

古城东南隅清真寺与泰山行宫之间夹有三条南北向小巷,自西向东按序排称头条、二条、三条胡同,其中头条胡同最长,主街段南北走向,北接穿行楼南,路中部东向有两条叉巷接南白衣巷,路全长330米。本街为回  民聚居区,曾住过不少名人。2009年,头条胡同连同附近片区动迁,建清真寺小区。

郭家胡同和南大场地处东南城片,两巷成包裹之势。郭家胡同居西,北连府学后街,原南抵南门东马道,东接南大场,中段有两叉巷,西侧为死巷,东侧通连南大城,南端西向一叉巷,北拐成死巷,路长约230米。清代巷中曾住一郭姓大户而得名。南大场居东,成不规则环状,北接穿行楼南,南达环城南路,中段通高楼街,路长180余米。此地过去是满族人聚居区,清代曾是族兵习武场所而得名。这两条胡同,2001年进行拆迁,建起力高居民小区东区。

纪家胡同地处北大街北端西侧,有南北两条胡同,北胡同成“L”形,南达琅瑚街称大纪家胡同,路长620余米,南胡同除西部有一南向小弯外,为东西走向,西抵大纪家胡同南北街称小纪家胡同,路长260余米。据传,胡同中明朝时住有一名纪姓官  员而得名。现在在中华小区二区内。

双谱胡同地处东大街东段北侧,南北走向,南起东大街,北连糖坊胡同,巷中部西侧有一短叉巷,路长约120米,9个街门,相传巷中原有两个店铺而得名双铺胡同,后改为双甫胡同,再改双谱胡同。此巷1999年拆迁,建起中华四小区。现在为小区内26号楼和34号楼中间的南北走向道路。

县学胡同地处裕华东路南侧,北起裕华路(原县学街),中段成东西走向,此段两端又各成南北走向,东段南连观音堂,西段南抵安详胡同,路长约260米,23个街门,因此巷北端正对原县学而得名县学胡同。此胡同于1999年全部拆除,建起裕华园小区,其旧街址成小区内通道。

胜利胡同地处中南城片,曲折形南北走向,南起兴华路,东连省府前街,路长230米,30个街门。此巷清代以前北端是水坑,南部是清苑县署和县捕厅,民  国初期,从两署之间开出此巷,称旧县署胡同,抗战胜利后,改称胜利胡同。此胡同1999年南段进行城建拆迁融入兴华小区,北段至今仍存。现在省  府前街和兴华路之间的西南-东北向小巷。




【保定寻古】保定全域文物古建目录索引

【保定寻古】天气晴朗,气温舒适,出门散步。西大街东大街沿线古建筑随拍。

【保定寻古】保定古城南关古建随拍

【保定寻古】裕华路以南(清真寺片区,裕华园小区,菊胡同,兴华路)古建筑随拍

评分

5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3-20 12:42:49 | 显示全部楼层
过去东、西大街和南大街三条街道分界处成斜向折转互交的街形,形成四个街角,东南街角处曾是元明清三代设立税务司之地,故称税务角。税务角南向为南大街,北向直抵琅瑚街段为杨淑胡同。据传,早年胡同中住有一户放羊老汉而得名羊叔胡同,后谐音改为杨淑胡同。胡同1956年进行拓宽、取直并往北辟通至北城根,1966年与建新桥北路段连通,城内段命名新北街,城外段命名为建新街。1981年两段统称为新北街。1992年,城建重新规划,始成今貌,莲池北大街。

安详胡同地处南大街北端东侧,东抵观音堂。中部北通县学胡同,南连王字街,路长200米,清代以前因近邻金台译和马号,巷中多有钉马掌、做马鞍作坊,故称鞍响胡同,后来雅化为安详胡同。1999年,安详胡同进行城建开发,建筑陆续被拆除。今大概在裕华园小区3号楼和4号楼之间东西向道路。

铁面将军庙:由淮军公所东口、唐家胡同南口与兴华路西口交汇处往南,是一条弯曲的小街,路长210米。过去这里曾有一座坐西面东的庙宇,先称“铁面五道庙”,后改称“铁面将军庙”,故称此街名为“铁面将军庙”。早年此街东侧多是大小不等的水坑、洼地。往南向西可通希寺胡同,向东沿坑岸可行数百米,与东上坡的干草林、米家胡同、西关帝庙街等小街小巷相连。这片水坑又称“西河坑”,是保定“三山不显,四水不流”的四水之一。在历史上都是长年积存雨水,可回灌、补给地下水的水坑。1939年4月,日本侵略军在铁面将军庙往西拐弯处的南边洼地上,建立国际运输株式会社营业所,拥有日、美制汽车65辆,从业人员120人,日本人占1/3,垄断保定市及各县运输业。当时这一带一度繁华几年。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为国民党保定绥靖公署“肃奸”委员会驻地。铁面将军庙最南端,便是如今仍保留原貌的一段古城墙。1954年扩建成新路,命名立新街。1981年复名铁面将军庙。现南起天威路,北至兴华路与南唐胡同相连。

公德胡同,长100多米,曾名嘴巴子胡同。原来这条胡同宽仅容一人通行,一次有两人对面走来,其中一人趾高气扬横膀而行,气得对方打了他一个嘴巴,从而得名。后来,经过两侧邻里协商,各宅户都让出二尺,才形成以后宽近二米的胡同。为颂扬美德,改名公德胡同。现在中华小区内,不复存在。彭园内一条东西干道与该街址类似。

中新街是一条东连永华南大街,西接唐家胡同,北与裕华路毗邻的小街,十七中北侧,长270多米。这条街旧时叫西河沿,是一条供莲池引水的小河。1953年,街中的河道填平,街道更名为中新街。2005年街北侧拆建起新楼,如今原街址虽在,但当年绿阴绕流的老街貌却消失了。

东升街是古城东门内北侧第一条南北街,南起东大街,北至辅誉街,中段西向丁字相接文武胡同,十字相交石柱街,路长680米。此街原名东岳庙街,又称东岳街,民国17年(1928)谐音改称东躍街,民国初年以前,街中段东西两侧是大水坑,称东岳庙坑。此街北端为道教庙观集中区,有东岳庙、天台观、增福庙、朱将军庙、太公庙及后营马棚,以东岳庙规模最大。

琅瑚街位于城隍庙前以东直至北大街二道口,与前平嘉胡同西口斜对,中段南通紫河套、杨淑胡同,北通厚福盈。街名源于该街曾建有土地祠,庙门两侧立有左狼右虎抱鼓石兽门墩之故。琅瑚街勾通闹市城隍庙街,繁华古街北大街和紫河套,因此街中多建名门大宅。1999年,随着古城大面积规划,这一片区动迁,街上的大院随之彻底消失。如今琅瑚街包含了前平嘉胡同。

省府前街地处总督署对面,南北走向,北起裕华路,南至菊胡同和辘轳把胡同交接口,路长近260米,原街北段西侧连有二巷,北边一条是东河沿(今东新街),南边一条是胜利胡同,两巷之间是一水坑,民国年间填平水坑建成体育场,将东新街东段调直走体育场北端,原东段成省府前街的一条死巷。此街上世纪80年代初北端拆建起大板楼,2000年拆除楼房及部分民房建成总督署广场,南段今仍在。

市府前街是古城内一条老街,西连双彩街,东至城隍庙街,街中段南通秀水胡同,略东,南北各有一条胡同。此街最早叫贡院街,其名源于街上曾建有一座清代贡院。

市府后街地处城隍庙西,东西走向,东起城隍庙,西至永华路,路长约250余米。街北侧,西端有一短叉巷,中段连东西元宝胡同,东端通后卫街。南侧,东段有两条叉巷,西侧一条原称南上坡,有9个街门,东侧一条原称井儿胡同,有7个街门,新中国成立后并入此街。此街因地处原清贡院后部而称贡院后街,民国年间改称公安局后街,解放后改称市府后街。此街2000年进行了城建拆迁,保留了街址,街南建永华小区,街北建元宝小区,街名保留。现街上有清真寺,元宵王。

穿行楼南街位于裕华东路南侧,南北走向,北起裕华路,南达南大场、府学后和泰山行宫交汇处,北段东连南白衣庵,中段东通头条胡同,路长360余米。此街因位于明代所建穿行楼之南,而得街名。穿行楼南街2009年按城建规划进行拆迁,建清真寺小区。现为穿行楼街,裕华路以南路段。

穿行楼东街,因西端建有穿行楼而得名,原街东端,南通国公街,东街普地庵。普地庵除南端所建菩提庵前有一小广场外,基本成南北走向,北接沙牛胡同,中部东接福兴里。1974年取消此街名与楼东街并为一街,使楼东街延长100多米。穿行楼东街于1999年旧城改造,建起大慈阁小区。街上有何家烧饼。

辅誉街地处东北城角,街成“T”型,东至环城东路,西抵中华路,北达环城北路,东西街中段南接东升街,南北街西侧两叉巷分别通北城东马道和中华路,路长约250米。此街西段先后设有府狱、刑厅、府司狱,故得名府狱街,民国17年(1928年)雅化街名改为辅誉街。辅誉街曾多次拆建改造,如今东西街址基本依旧,街名未变。南北街改名与南边东升街合并为东升街。

馆驿街地处东南城区,北接法华庵,南至府学后,路长约200米,原有46个街门。馆驿街的名称源于街中有历代通邮的“官译”(金台译),又因“官译”设译丞专管译传事务,译丞驻此街,故后改称馆驿街。随着城建规划,馆驿街随同附近片区在1999年进行拆迁,建起裕华园小区,街址无处可寻了。24号楼和8号楼之间道路位置与该街相似。

双彩街东连市府前街,西至环城西路,街西段南通帅府胡同和双井胡同,北连法   院街和敖神庙胡同,街长400多米。此街原名双财五道庙街,民国初年改称双彩五道庙街,原街止于帅府胡同口。以西称箭道口、法   院南街和伏魔庵,街至庵前即为终端。新中国成立后,将各段街名归之于一,统称双彩五道庙街。1956年拆除城墙及庙西连环城西路,1981年改称双彩街。街名的来源于街中段原建有一座双财五道庙。1993年拆迁帅府胡同至环城西路南侧段,建起双井小区片,1997年拆迁其余街段的全部居民,建起双彩小区和双井小区北片,原街进行了拓宽保留。

高楼街、西域胡同和团结胡同同处东南城隅,相互串连曲折成一条贯穿长巷。高楼街居南,西起南大场,东接团结胡同,路长80余米。团结胡同西接高楼街后东行,然后北折接西域胡同,路长300米。西域胡同南接团结胡同后东行,达环城东路,路北侧连三条胡同和清真寺南胡同,路长200多米。据说高楼街系清代末曾建起一所七级台阶的高房,俗称高楼,为此得街名。其他两条均与回族有关,西域胡同是因西域为伊斯兰教发源地而名,团结胡同原称回回营,此地曾驻防回族兵营得名,后以民族团结为意改称。此三巷2009年按照城建规划开始进行拆迁,建清真寺小区。

清真寺街位于旧城东南隅,穿行楼南街以东,泰山行宫以北,街为南北折而东西走向,路长120米,因街中建有清真寺而得名。此街周围,小巷纵横,小院紧凑。贴清真寺后墙是南白衣庵南北街段,此街正对清真寺西向有两短巷是头条胡同东叉巷。清真寺南邻是东西走向的南胡同,路长近百米,西抵南白衣庵东西街和二条胡同,东至东胡同,又南折达西域胡同,路中与清真寺街相通处斜对三条胡同。清真寺前北侧有北胡同,胡同成“T”字型走向,东抵东胡同,长150米,中间北向曲连将军庙街,长70多米。清真寺街片,2010年开始城市规划拆迁,建清真寺小区。

府学后街地处南大街南段东侧,东西走向,西起南大街,东抵穿行楼南,路长360余米。其间,北侧,西段通王字街,中段连玄坛庙,东段达管驿街。南侧,东段接有郭家胡同和关岳庙胡同。此外,街西段两侧还有四条死叉巷。此街因地处清朝以前保定府学之后,而得街名。这条街,过去与兴华路(旧县街)俗称车道沟,是满族人与汉、回等族的分界线,以南为满族人聚居区。随着城建的统一规划,这些大院连同府学后街上的全部建筑于1999年和2001年分两次全部拆除,但街址仍在,街名保留。现在与兴华路与泰山行宫路相连。

法   院街分东、西街,地处旧城西北角。两街并峙均南起双彩街,北至后营坊,街长300多米,因中间夹立原河北高等法   院而得名。法   院街在旧城改造中,于1997年拆迁,建起双井小区,如今街址依旧,高等法   院建筑(直隶审   判厅)保留,街名未改。

解放胡同和互助街地处西南城片,两胡同曲折通连,直达永华路和南城根。解放胡同北起兴华路,东至互助街,路长160余米。互助街,北起兴华路,中段西接解放胡同后略折转分成东至永华中路,南至城根的两巷段,路长250余米。此两巷于1999年进行城建规划拆迁,建起兴华小区。

石柱街地处东北城片,东西走向,东至环城东路,西达中华路,东段与东升街十字相交,中段南侧接连糖坊胡同,西段北侧有一短叉巷,路长约250米。据传,街中曾立刻有“泰山石敢当”的大石柱而得街名。此街1999年进行城建规划,拆除旧建,建起广场绿地,西侧与王家楼街、梁家胡同贯通,统一命名为石柱街。

王字街地处南大街中段东侧,南北走向,街长320米,据《清苑县志》载,此街曾为元明清四个王姓进士居住地而得名,恰巧此街连同北边安详胡同,南边府学后,中部玄坛庙,形同“王”字,故后人多以街形得名而传之。1999年,王字街除保留原乾义面粉公司营业处大院外(可能为南大街31号院),其它全部拆除,建起裕华园小区,大致走向为今小区内南北走向干道。

幸福街,1969年前称火神庙街,街成“T”形走向,东西与撒珠胡同、贵显胡同贯连,南与穿行楼东相抵,路长150余米,16号门,因街中有火神庙而得名。此街为居民区,除火神庙两侧有几所大宅外,多为小门小户,靠撒珠胡同口的9号,三套院是孙岳故居。本街1999年9月动迁,后建起大慈阁小区,但旧街址走向却以区内道路形式留存下来。

玄坛庙:在保定古城南大街以东,穿行楼以南(今裕华东路以南)的东南城区,排布着一片纵横交错、形同迷宫的胡同群,其中有一条以庙命名的胡同叫玄坛庙胡同。胡同北接观音堂,南抵府学后,西通王字街,在与观音堂相接处路东,建玄坛庙。玄坛庙建于明代,是保定城内唯一一座专祀正财神赵公明的庙观。1999年按照城市规划,玄坛庙随同附近片区进行城建开发,建起了裕华园小区。现在位置大概在裕华园小区内16和15号楼之间。

将军庙街是古城东南片一条东西走向的小街,东至环城东路,西与国公街和南白衣庵丁字相交,长186米,因此街东段路北曾建有“将军庙”而得名。这座将军庙是为祭驱蝗神而建,俗称“蚂蚱街”。将军庙街,在抗日战争中,涌现出一位英雄将士——安德馨。此外,街中还曾住有清末武术大师平敬一八大弟子中的“赛铁脚”张洛凤和王福田以及清末保定著名武师王小广和他曾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任技术交管的曾孙王维翰等武术界名人,此街不愧为将军庙街。2009年,将军庙街开始拆迁,建清真寺小区。现在将军庙街与南白衣庵街东西合并为将军庙路。

铁面将军庙街原为“L”形街,北接唐家胡同,南抵城根,西通西大寺胡同。街北端路西原有一座铁面将军庙而得名。铁面将军庙又叫铁面五道庙,奉祀赵公明、萧升、曹宝、陈九公和姚少司五路财神。本片区1999年动迁,进行城建开发,不久盖起淮军公所小区和兴华小区。

达五道庙街东西走向,东抵永华南大街北段,西达法   院东街,中段南通延寿寺,北连北菜园,西段北接玉清观,南有沙帽胡同,路长近260米。过去保定府城,主要街道的交叉路口处多建有一座五道庙,唯有这条街东端路北建的“五道庙”最大,故称此街为“大五道庙街”,而后谐音演化为“达五道庙街”。保定解放时,达五道庙街的五道庙早已不存,但其遗址还在。进入90年代,随着城市规划,本街北侧至北菜园段先行拆迁,建起居民楼,1999年南侧及西段进行拆迁,建起双彩小区,这次拆建对原有街形进行了加宽保留,仍叫达五道庙街。

南白衣庵地处古城东南城区,街基本成“T”形,西起穿行楼南,东接将军庙,南至清真寺街,街长450余米。因街中明代曾建有一座白衣庵而得名,为区别北城白衣庵,故以南白衣庵称之。南白衣庵2010年按城建规划进行拆迁,建清真寺小区。东西段划入将军庙街。南北段重新规划中。

法华庵地处东南城片,东西走向,东起楼南街,西抵观音堂、县学胡同南口,巷中段南通管驿街,路长近120米,17个街门。巷中北侧有一长死巷,巷口有一眼水井,水质清澈,是附近住户食用水井,井对面建有一座法华庵,庵前一小广场,此庵即是街名由来之源。1999年按照城建规划这一片区进行拆迁,建起裕华园小区。现在街址接近于小区内六号楼和七号楼之间的街道。

九圣庵地处西南城片,南北走向,北起淮军公所,南至希寺胡同,路长150米,因街北口对面建有一座九圣庵而得名。原街南向曲折达南门西马道,南段东连铁面将军庙,西通小希寺胡同,1963年大水后,倒塌房屋重建时进行了街道调整。本巷2000年进行城建拆迁,建起淮军公所小区。

保定古城西北隅有一条南北走向, 长约180米的短街,叫玉清观,街虽不长,但街中曾建有至少五座庙观。街名来源于街中曾建有一座玉清观。玉清观是奉祀道教最高尊神三清之首元始天尊的庙观。玉清观街是平民居住区,住户多以做小买卖为生。1997年,城建大面积规划,玉清观街融入双彩小区,建起居民楼。现为法   院东街和和平里街中间的南北走向街道。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3-20 13:05: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3-20 13:07:2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出处不详。。

保定胡同几大趣
趣一:三"山"不显,四"水"不流
    望文生义在判断保定胡同中,往往会闹笑话,例如“小梁山胡同”中,一座山都看不见,哪怕是假山;秀水胡同里,紫河套胡同,根本没有水流。
趣二:以形取名
    保定城区中,一些胡同的名称来历,根本没有什么深奥的历史根据,而是直接了当根据 胡同的形状取得名称,比如“辘轳把胡同”,因为一条胡同ZY有一段长约5米的转弯处,整条胡同俯瞰酷似过去自汲井用的辘轳把,所以就称之为“辘轳把胡同”。又比如“裤衩街”名字有点俗,可是如果到火车站附近的裤衩街你就会发现,一条不算狭窄的胡同,在向西方向上,斜分出两条分支,“人”字型排列,难道不象裤衩么?
趣三:孪生胡同多
    保定老城区的主要干道方向都比较正,加上过去干道少,所以形成了一些南北对称东西呼应的孪生胡同,比如前平嘉胡同、中平嘉胡同和后平嘉胡同;穿行楼南街VS穿行楼北街;省府前街VS市府前街(相隔甚远,但名称对称);白衣庵VS青衣巷(一个东南一个西北,遥相呼应);大金线VS小金线;大钟树VS小钟树。
趣四:谐音误读,将错就错
    保定话发音,总有一些音节容易混淆,这一点,在胡同名称上,也有所体现。
    现在的新北街,在解放前叫“羊叔胡同”,解放后被称为“杨淑胡同”;原红星路派出所后的“撒珠胡同”,被很多人误读为“沙珠胡同”,同样,“茂跃胡同”,也被多数老保定读为“冒烟胡同”。
趣五:贵气十足
    如果在北京生活一阵子,就会发现,北京虽然有名字巨好听的胡同,如“百花深处胡同”,但是很多胡同的名字听着比较苦,如“冰窖胡同”“苦儿井胡同”等,保定名字苦的胡同很少,倒是不少胡同的名字充满了富贵气,如:琅瑚街,相府胡同、国公街、将军庙、金线胡同等。
趣六:丁字口遍布
    保定胡同中到处都是丁字路口,至于为什么这样,解释各不相同,一说保定过去城市功能为防御入侵,而丁字路口就是为了方便巷战,二是说丁字路口不会堵车,便于交通。
趣七:植物为名
    和北京众多以动物名称命名胡同不同,保定不少胡同的名称都和植物有关,如:枣儿胡同、菊胡同、四棵槐胡同、花椒园胡同、茄子胡同等!
在古代由城墙和城门围起来的“城”不断出现的同时,城与乡就逐渐分离。尽管如此,二者之间却不可能断绝往来。因为城是都、府、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但这里不能生产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城里人要吃饭穿衣,城外乡村的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自己吃不了要出售,以换回自己所需的城里的商品。这种城里和乡下人交换的场所就是“市”。

  “市”一般设在城的边缘,开始时只是临时的场所。因为交易不是每天都有,或逢年过节,或初一、十五,届时,周围十里八乡的农民带着要交换的商品赶来,凑集在一起,与城里人进行交换。这就叫“赶集”,是“市”的最初形式。

  以后,交换发展成贸易,次数也增多,于是临时性的“集”就变成了常规性的“市”。以后人们习惯于把“城”和“市”连在一块,称为“城市”,可二者之间却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区别,这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表现得尤为突出。自古以来都把营建城市作为一件大事,其重视的程度,首先表现在“城”与“市”的布局和规划上。筹措之完善,几乎细到城池的广狭、街道的宽窄、位置、道路的分布等,无不各有法则,处处体现出尊卑贵贱的等级观念。

  保定城垣的营建也是遵循这一原则。经历宋、金、元、明、清五个朝代和中华民国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其间宋代始建,但元代又先毁后建,才奠定了今天保定旧城的基础。保定城垣的建筑,城内的街道胡同规模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从元代开始的,金元之际文学家元好问的《顺天府营建记》对此留下了较全面的记载,使我们知道当时重建保州城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立足实际,全面规划。“画市井,定民居,置官衙”,“度地为势”,特别重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城的西南部,因地势关系,邻水凸出,使城的形态成靴子形。全城中心是北为衙,南为宅。依据堪与(风水)学说东西大街贯通,南北大街错开一定距离,形成丁字街。从城外潦引一亩泉、鸡距泉二泉之水“作为新渠,从西水门流入”,循市东行,绕古莲花池而东,返回北折,由北水门而出,水域面积占城中十分之四。城内水塘较大的有五个,“为柳塘,为西溪,为南湖,为北潭,为云锦口。当夏秋之交,荷菱如绣,飞鸣上下,”舟行其中,投网可以得鱼。既解决了原保州城“井泉咸卤,不可饮食”之病,又展现“渊绵舒徐,水禽容与”的一派江南风光。

  (二)城市规模气魄宏伟,增强了城市功能。全城官、民居住坊里的规模,统一规划,分鸡泉、吴泽、懋迁、归厚、循理、迁善、由义、富民、归义、兴文十坊(“坊”是由街道分割成的一块块的居民区。到了民国初年,“坊”不过是街道行政区的名称);城中水网密布,建桥十座,以通往来;还在桥上建有来青、浮空、薰风、分潮四楼,供人游憩;利用城中之水建四处园林:西称种香、北称芳园、南称雪香、东称寿春。恢复、新建十六座佛寺:日萋隐、鸿福、天宁、兴国、志法、洪济、报恩、普济、大云、崇严、天王、兴福、清安、净土(西大寺)、永宁大悲阁。十一处道院:曰神宵、天庆、清宁、洞元、玄武、全真、朝元、玄真、清云、朝真、得一,新建九座,而复其旧者二。四座神祠:曰三皇(三皇庙)、岱宗(东岳庙)、武安(关帝庙)、城隍(城隍庙)。

  (三)街巷形成在城建格局里,城市的发展促进了街巷的增加和变化。因为建城就要筑城墙,有了城墙就要开城门,有了城门,对着城门的就是街道,在纵横主子道的大街两侧,通过门向相同的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三合院的房屋连接形成一条条宽窄不同的胡同,供车马行人出入方便,并成了连接住所与交织的主干道间的脉络。正是这一条条胡同与小街填塞才组成了坊,一片片的坊就成了城内的居民区。不论是元代土城,还是明清时期的砖城,这种网格式格局数百年没有多大改变。

  清代后期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变(诸如水道、水坑填平),衙署迁徙,街巷自有相应变化。当时保定城区的街巷,有四市(骡马市在北大街,煤市在南关,菜市在东关,灰市在西关)、八街(城内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和城关四条街)、七十二条胡同。进人民国以后,随着城区人口增加、住宅的新建,街道胡同较前有所增加,当时城区有冠名的街道49条,大小胡同126条。保定胡同的名称,在元代重建保州城时就有了。

  据学者考证,“胡同”一词,最早见于元曲,如关汉卿的《单刀会》中有“杀出一条血胡同来”的词句。关于胡同一词的来源,据《北京的胡同》一书载,“胡同”虽是元代出现在中国北方城市建筑布局中的一个专用名词,但其解释有三种,一是“胡同”来自蒙古语“水并”。水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资源,因此水井周围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将水井转为街巷之意,称为胡同;二是胡同相当于小道路、横街、小巷等。也是从蒙古语来的;三是金末元初,蒙古人开始兴建元大都(即北京城),当时城内居民的住房都是按片分开,中间辟有通道,这种通道在蒙古语中读音为“火瞳”,后转读成胡同。

  从保定胡同的由来,其名称、特点,无不散发着浓郁的保定风情,几乎每一个胡同都有一段历史,都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传说,记载着保定的历史风情。保定胡同之名丰富多彩,既质朴、又形象,不仅有情趣,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保定的胡同是有了城市后才出现的,其名称的来历变化与保定城建的历史相生相伴。保定早在宋代即为宋辽对峙的边陲城池,元明清王朝从路治、府冶到省治。明永乐元年(1403年)把行省三司之首的大宁都司移驻保定清康熙八年(1669年)直隶巡抚移驻保定,自此保定成为直隶省政治、军事、文化的中心。

  与此同时城市规模也日益扩大,衙署、官邸、庙宇、祠堂、学府、商铺、集市与居民住宅连接起所有街巷,才组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当作为城市交通最小单元的胡同形成后,人们自然会给它起个名字,这个名称一旦被人们所接受,叫响了,叫开了,它就代表了这条胡同在城市中的方位,成为人们通信、探访、交往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标志,同时也是作为与其他胡同相区别的依据。保定胡同的名称,从元代张柔建城开始一直都是靠人们口头相传,**记录在案。至于用文字写在标牌上挂在胡同口,那是1918年才开始的。

  胡同的名称一般都反映出所在区域的显著特征。所以保定好多胡同都是用一个显眼的、有名的或形象的标志来命名的。早年间最显眼的、最突出的标志,就是城门、衙署、庙宇、祠堂、府学、河流、水井了。以城门为名的。如:西门北马道、西门南马道。以历代衙署为名的。如:总督署前面之街称督署(民国时为省府)前街,保定府署前面一段称府门口,再往西因是按察司驻地,故称臬司街,清末衙署改提法使司,街名随之改为提法司街。原清苑县署住地之街称旧县街。源于寺庙得名的胡同,如:三皇庙街<今体育场街),就是因为该街西头路北有座三皇庙。城隍庙街是因该街北头有座气气势宏伟的城隍庙。

  关岳庙胡同也是因为胡同东侧紧靠曹琨重修的关岳庙而得名,类似这样的胡同还有灵雨寺街、九圣庵、白衣庵、达五道庙街等。以地形、胡同形状特征为名的如:轳辕把胡同、茄子胡同、扁豆胡同、枣儿胡同、布袋胡同(后雅化为博爱胡同)、墙缝胡同(后雅化为翔凤胡同)。以方位命名的,如:西大街、东大街、南大街、北大街、南一胡同、北一胡同等。以井命名的,如:单井胡同、双井胡同、胡家井、井儿胡同等。以姓氏命名的,如:梁家胡同、大小纪家胡同、唐家胡同。以河命名的,如:南河坡、北河坡、西河沿、东河沿、紫河套。

  以同业者聚居地为名的,如杀牛胡同(雅化为沙牛)、杀猪胡同(雅化为撒珠)。以历史名人居住地命名的,如帅府胡同(元代都元帅张柔住地)、相府胡同(清代直隶巡抚于成龙曾在此住,因他领过太子少保衔,有相位之称)、大夫弟、国公街(明代刘阁老居此)。以传说中明代住有两文、武官员的街,而称文武胡同。以纪念战国时燕昭王拜大夫郭隗为师,筑黄金台招贤的故事,并设驿站的街,名为金台驿街。此外还有一种让人回味而有趣的“三山不显,四水不流”为名的传说。三山指大梁山、小梁山和泰山行宫:四水指东北隅的东大坑和窝窝头坑、东南部的南河坑、西南隅的西河坑。虽有山字,但不是山,是街名,虽有水但不能流,而是水坑。

  保定市解放初及“文化大革命”之后,仅对街巷名称不雅的或时效性强的命名进行了更改,“文化大革命”中易名的进行了恢复,其它街道胡同基本延续原有的名称。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保定的城市建设迈出了前所未有的步伐,市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新老城区;随着旧城改:造和路网建设工程的加快:,市区街路状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新城区开辟了很多通衙大道,古城区的街巷也已旧貌换新颜。在巨变中,一些老街地名不可避免地随之消失,新开辟的街路急需命名,原有的街路命名和地名标牌设置也相对滞后,存在着有路无名、有名无路、一路多名及路标、门(楼)牌编号混乱、样式陈旧、残缺不全等情况。对此各界人土及市民多次反映和建议,要求解决。

  基于此,市**用两年时间(2003-2004年)对市区街路名称进行了大规模的规范和调整。在市区街路名称调整中既注意到保留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老地名,又依照***《地名管理条例》和民政部《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根据市区街路实际状况,确定了“东西为路,南北为街,一路一名,新旧有别,多用原名”的调整原则,制定出地名命名“三要六不”守则,即:要反映当地历史地理特征和人文特点;要体现层次化;序列化、规范化、科学化;要维护国家尊严和民族团结;不用人名命名;不用外国地名命名;不用政治口号或时效性强的词语命名;不用行政区划、名山大川、单纯数字、单纯方位命名;不重名;不同音。坚持在街路命名土既尊重历吏传统,又体现城市特色。

  同时,考虑到保定市是***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区很多地名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或者民俗,是城市发展历史的见证,一旦消失,城市的文化内涵无疑将变得单薄,因此在调整中,着重坚持古城区与新城区“新旧有别”原则,保留了一定数量古城原有的地名。经过调整后市区共有大小街路156条,胡同(巷)103条,对这些街路地名标牌全部进行了更新设置。新设立的标志庄重、大方、醒目,基本覆盖了市区街路及大小胡同,增加了新的亮点,使地名真正发挥了名片作用,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
老保定有句很出名的俗话:“三山不显,四水不流,八丈高的卧佛寺。”这话前半截是说原保定城内有三条名带“山”的街巷,地势并不高亢,一点也不显眼,人们都认为系指今兴华路南侧的东边大梁山、西边小梁山两条胡同(今已统称小梁山)和府学后街以东的泰山行宫,历来没有分歧。后半截是指原大南门的门洞里,有块城砖刻着一座巴掌大的卧佛像,人们利用“巴掌”、“八丈”的谐音,给后人开了个玩笑。我看,当是明、清两代修葺城门时,那位工匠闲暇之余,心血来潮所为,无意中给保定平添了一处“名胜”。唯独中间的“四水不流”,虽有种种传说,很难令人信服。我曾请教过一些熟知保定掌故的先生,但至今未获答案。

  保定《地名资料汇编》曾称:今石柱街“东侧南部”原大河坑,“即保定名胜中四水不流之一的东岳庙坑”。照此说法,“四水不流”该是城内四座大河坑了。可我小时候,为了容纳雨季排泄的降水,几乎东、西、南、北各城都有大河坑。不说东岳庙坑,大西门内有北马道坑,小南门里有西大坑,准军公所南大坑、清真寺东大坑、七圣庵东北大坑、四棵槐大坑……数不胜数,何止四座呢?足见此说是站不住脚的。

  我认为,“四水不流”应像“三山不显”那样,从城内街道胡同中去找。过去主要是拘泥在“水”字上。所以不得其解,如果眼界开阔些,把握“水不流”这个特点,想到“井”字,“不流”的“水”不就有了吗!除秀水胡同之外,再加上大西门内、西大街南北的单井胡同和双井胡同,后卫街对过的井儿胡同(现已并入市府后街),不正好是“四水不流”么?这只是个人一点粗浅看法,特提出来,敬祈方家赐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3-20 13: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3-20 13: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3-20 13: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BU_David 于 2020-3-20 13:10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3-20 13: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3-20 13: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拜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3-20 14:55:43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用心了,非常不错的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3-20 15: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浩泪雨光 于 2021-1-24 09:42 编辑

请删除请删除请删除请删除请删除
顺便把我账号删了 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3-20 15:59: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3-20 16:04:06 | 显示全部楼层
此贴用心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3-20 16:55:18 | 显示全部楼层
先顶一下慢慢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3-20 17:0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5-21 23:18 , Processed in 0.081442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