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niceGZH

[项目进度] 中科院、广东省共同编制完成《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7 17: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华南植物园举行2020-2030发展战略国际评估

  经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批准,华南植物园于12月举行了2020-2030发展战略国际评估评估专家组组长由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主席Stephen Blackmore担任,成员包括前邱园新千年种子库主任、现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BGCI)秘书长Paul Smith先生,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主任Simon Milne,原英国邱园主任、耶鲁大学林学院院长、现美国Oak Spring Garden Foundation 主席Peter Crane院士,国际植物园协会(IABG)主席、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皇家植物园主任Timothy Entwisle,美国密苏里植物园主任Peter Wyse Jackson(书面评审),德国科学院院士、德国维尔茨堡大学Markus Riederer(书面评审),IABG 副主席、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植物园主任Michael Kiehn、中科院上海生科院陈晓亚院士,IABG 秘书长黄宏文,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长汪小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孙航,中国植物园联盟常务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植物园主任陈进,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主任张全发。

  整个评估过程分为四部分:华南植物园过去十年工作进展及2020-2030发展战略规划书面材料审阅(会前2周),野外台站和自然保护区现场考察,研究课题组、公共实验室、标本馆、专类园现场考察与讨论,植物园工作集中汇报,评估总结与反馈。

  2日,国际评估专家考察了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鼎湖山野外生态站、鹤山生态站的工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欧阳学军、鼎湖山站站长刘菊秀、鹤山站站长申卫军分别做了PPT汇报,专家组现场对鼎湖山站在森林生态系统碳和氮循环,鹤山站在植被生态恢复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了咨询与提问。3日上午,评估专家现场考察听取了农资中心王瑛课题组和吴国江课题组、生态中心叶清课题组工作汇报,并对公共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标本馆的工作,以及园艺中心在物种保育、园林景观、科普教育等多方面工作情况进行了现场考察。3日下午,评估专家听取了华南植物园集中汇报。园主任任海首先做了总体报告,报告对华南植物园的历史沿革,近十年来科学研究、植物保育、科普教育、资源开发、硬件建设与运行管理进展等进行了介绍,并对2020-2030年发展规划和战略进行了阐述。随后,罗世孝、叶清、王瑛、侯兴亮分别代表植物科学、生态与环境、农业资源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做了工作报告,园艺中心廖景平报告了物种保育与科普教育工作。各位报告人就专家组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答疑。

  集中汇报阶段,国际评估专家对华南植物园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从各方面提出了工作建议。按照计划,全体评估组成员将在未来两周内进行讨论并形成正式评估意见报告。华南植物园将据此对发展规划战略进行修改。此次国际评估的成功举行,进一步提高了华南植物园在国际植物园界的地位和影响力,也为华南植物园加强国际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8 22:29:09 | 显示全部楼层
粤港澳呼吸系统传染病联合实验室揭牌

发布时间:12-2815:06央广新媒体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

央广网广州12月28日消息(记者郑澍)粤港澳呼吸系统传染病联合实验室(以下简称“联合实验室”)12月28日正式揭牌。
近日,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系列启动会公布了首批1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粤港澳呼吸系统传染病联合实验室就是其中之一。该联合实验室由钟南山院士担任主任,依托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香港科技大学、金域医学、澳门科技大学、香港大学—巴斯德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共同建设。
呼吸病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表示,粤港澳呼吸系统传染病联合实验室的揭牌成立,将发挥粤港澳三地各自优势,针对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特点,强化监测,便于及时发现、及时诊断、及时采取措施。
作为共建者,金域医学将与其他科研单位一起,共同推进传染病起源、传播和流行病学、诊断技术产品的研究以及传染病病原与机体互作机制、致病机制、免疫调控机制、诊治防策略等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研究。金域医学学术委员会秘书长、金域医学高级副总裁、首席科学官于世辉博士表示,将致力于科学研究成果转化落地。他说,“如何把这些项目真正的应用到临床应用到疾病人群去,金域在这方面有优势,所以要利用我们的网络,利用我们的平台,利用我们实验检测技术的标准化,把科学研究的内容真正的转化成临床实践。”
据悉,金域医学早前已与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联合成立了“临床呼吸道病毒实验室诊断与转化中心”,引入临床研究项目进行实验室转化,目前已转化落地的检测项目已有近30项。这一成功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也将在联合实验室的工作中继续沿用。金域医学也将以联合实验室建设为起点,继续助力粤港澳大湾区传染病诊疗水平和科研实力的提升。


当天,2019年金域医学学术委员会专题研讨在广州国际生物岛举行。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谢晓亮、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晔光加入学术委员会顾问团队。同时还有8位顶级专家也加入其中。目前,该医学学术委员会,已汇聚了6名来自不同领域的院士,以及31位来自医学实验室检验、病理、临床各专科领域的海内外顶级专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8 22:3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域医学召开学术委员会专题研讨会 学术委员会新增两院士

中证网讯(记者 万宇)12月28日,2019年金域医学(603882)学术委员会专题研讨在广州举行。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谢晓亮、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晔光加入学术委员会顾问团队。此外,还有8位顶级专家也加入其中。至此,金域医学学术委员会已汇聚了6名来自不同领域的院士以及31位来自医学实验室检验、病理、临床各专科领域的海内外顶级专家。
新添两院士 将前沿技术引入大湾区
金域医学是国内最大的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金域医学学术委员会则是其于2017年成立的科技创新“智囊团”,由呼吸病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出任主席,医学遗传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曾溢滔,基因及基因组大数据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润生,以及肾脏病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侯凡凡任顾问。
两年以来,在学术委员会的指导下,金域医学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临床检测项目转化落地数量和效率都有极大的提升。仅2019年,金域医学产品研发中心就开发或转化了领先的临床检测新项目达260余项,并将其源源不断地推向临床服务医生和患者。
本次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谢晓亮、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晔光宣布加入金域医学学术委员会,出任顾问。同时,还有来自肾脏、感染、肿瘤、妇幼等领域的8位顶级专家加入,成为学术委员会的委员。至此,金域医学学术委员会已有来自临床、检验、病理、体外诊断等领域的委员共37位。
据介绍,谢晓亮是单分子酶学的创始人、单分子生物物理化学的奠基人之一、相干拉曼散射显微成像技术和单细胞基因组学的开拓者。陈晔光院士主要从事TGF-β和Wnt信号转导的研究以及它们在器官发育、干细胞自我更新和分化和肿瘤形成中的作用,在信号调控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
目前,金域医学已和院士顾问密切合作,将更多前沿的研究技术引入广东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如由谢晓亮担任首席科学官的亿康基因已与金域医学签署战略协议,就生殖遗传临床检测能力建设、生殖中心检测平台建设、市场开发、联合研究开发、IVD业务合作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建金域医学&亿康生殖遗传联合实验室,助力中国优生优育领域健康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8 13:4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州科创跑出“加速度”
2020-01-07 来源:广州日报
     
全球创新集群排名3年跃升42位 技术合同成交额去年突破1000亿元



  全球创新集群百强排名大幅提升至第21位;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入库企业连续2年居全国第一;新认定国家级孵化器数量全国第一;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000亿元……2019年,广州科技创新工作交出了一张亮点纷呈的“成绩单”。

  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广州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生态优化、人才支撑上的全面发力。近一年来,广州科技创新工作围绕赋能“老城市新活力”,坚持“中小企业能办大事”,扎实开展科技创新强市建设,高起点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以国家中心城市担当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作用。

  全球科研城市50强广州居第25位

  近日,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美国康奈尔大学和欧洲工商管理学院联合发布《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国在全球129个经济体中位列第14名。报告指出“中国作为唯一的中等偏上收入经济体,跻身GII前20名,成为向来由高收入经济体组成的群体中的一个例外,取得了令人钦佩的进步。”

  报告同时发布了全球创新集群百强排名。记者留意到,广州排名连续3年大幅上升,2017年位于第63位,2018年位于第32位,2019年跃升至第21位,较去年上升11位,在全球范围来说,都是跃升速度最高的集群之一。报告还留意到,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全球性创新集群,广州在PCT国际专利申请、科学出版物、科学产出等方面的优秀表现,是它的排名取得两位数增长的原因。而根据2018年《自然》杂志全球科研城市50强排名,广州居第25位。

  在广州科创发展逐渐得到国际权威机构肯定的同时,“国内版”的城市创新指数报告则对广州进行深度“把脉”。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联合广州创新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广州城市创新指数报告2019》,从创新资源、企业创新、创新绩效和创新环境4个维度对广州市创新能力进行了监测和评价。结果显示,2018年广州创新指数得分为247.25分,较上年提高29.77分。

  广东近七成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广州

  广州深刻地认识到,基础研究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根本,也是技术创新的支撑。

  近年来,广州大手笔投入基础研究,原始创新能力全面提升,高水平成果不断涌现,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实现多点突破、群体性跃升。2012年-2018年,广州共获得国家级科学技术奖127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1147项,包揽全部9个突出贡献奖。

  为此,广州瞄准国际科学前沿和战略必争领域,建设冷泉生态系统、动态宽域飞行器试验装置、人类细胞谱系、极端海洋环境综合科考系统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市、区计划投入资金达150亿元。中科院广州分院院长吴创之透露,总投资5.175亿元的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已于2018年11月16日开工,预计2021年投入使用。

  2019年8月27日,14位两院院士出席了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该实验室于2019年1月揭牌,目前已有16个院士团队和31个核心团队加盟,集聚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50多个单位参与建设,科研人员超过700人。记者从市科技局了解到,目前全市共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0家(占全省69%)、省重点实验室237家、市重点实验室165家。

  经过多年系统性布局,广州的基础研究正日益凸显竞争优势。2018年数据显示,广州基础研究占全社会R&D经费支出总额比重为12.44%,这一数据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技术发明”迈上新台阶,技术合同成交额破千亿元

  2019年,广州在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明显进展:突破了飞行时间质谱仪器、电磁屏蔽膜、复印机有机光导鼓制造等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研发全球首个31寸UHD顶发射印刷H-QLED样机,全球率先完成400ppi以上高分辨率印刷OLED显示技术开发……关键核心技术“三跑并存”,领跑、并跑的比例越来越大,正逐渐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转变。

  种种突破表明,广州是创新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但创新资源只有和产业对接好了,创新资源集聚的优势才能发挥好。面对科学研究与产品开发之间的沟壑,广州一直坚持从科技成果转化等关键领域及环节努力尝试跨越、破题创新发展。

  在不久前的11月27日,广州番禺节能科技园与广州移动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着手建设“5G +智慧园区”,向园区内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广州已拥有科技企业孵化器368家、众创空间252家,其中32家孵化器、29家众创空间获得A类评价,两项数量均居全省第一。2019年新认定10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居全国第一。

  在一系列利好之下,广州悄然成为一个技术交易的“大市场”。记者了解到,近年,广州全市技术合同交易呈现突飞猛进的势头。2018年,广州技术合同成交额719.02亿元,在2017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近年来首次居全省第一;2019年广州技术合同成交额继续大幅提升,预计将突破1000亿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显著。

  “产业发展”积蓄新动能,高新技术企业超1.2万家

  2019年9月20日,粤芯12英寸晶圆项目在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投产。这是广州第一条、广东省唯一一条量产的12英寸芯片生产线。芯片只有指甲大小,却承载着重大的意义,广州先进制造业正式结束“缺芯”的历史,并带动形成千亿元级产业集群。

  近年,广州市实施分层分类服务科技创新企业做优做强做大行动,科技创新企业集群化、规模化蓬勃发展。2016-2018年,广州高新技术企业数年均增长率为57.39%,年均增速在国内主要城市中位居第一,创造了连续3年快速增长、年均增长超过3000家的“广州速度”,2019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预计超过1.2万家,继续保持在全国各大城市中的领先优势。在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入库企业9283家,连续2年居全国第一。

  在广州,中小科技企业逐渐从“小而多”到“精而强”蜕变,在部分行业细分领域的技术处于领跑、并跑地位,培育形成一批“隐形冠军”和“单打冠军”。明珞装备研发出全球首台自动钻孔机器人,亿航智能推出全球首款载人无人机,奥翼电子推出全球首款石墨烯电子纸,金发科技研发成功亚洲唯一完全生物降解塑料,小马智行上路全国首支无人驾驶车队,云从科技刷新3项世界纪录,获得中国智能科技最高奖项“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

  “人才支撑”提供新动力,8位诺奖获得者在穗工作

  科技创新发展,离不开高端智力资源的支撑。

  2019年,广州引才政策不断升级,深入实施“广聚英才”计划,依托市产业领军人才集聚工程、“红棉计划”和省珠江人才计划、特支计划等重大人才项目,吸引优秀高层次人才来穗。2018年广州市R&D人员20.36万人,较2012年增长58.19%,每万名从业人员中从事R&D研究人员数为149.70人年/万人,较上年增加12.85人年/万人。

  2019年6月,施一公院士在参加官洲国际生物论坛上表示:“最近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是对于高端人才不可多得的好政策,将为粤港澳大湾区、尤其是广州聚集一批世界级顶尖人才。”

  正如施一公所言,广州在吸引国际高端人才上持续发力。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工作以“两个率先”走在全国前列:在全国率先实现外国人工作许可及居留许可“一窗受理、并行办理”;率先将外国人工作许可办结时间从20个工作日压缩到7个工作日。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广州认定外国及我国港澳台高层次人才54人(外籍42人、港澳12人),占全省的72%,为上一年的3.9倍。在穗工作的诺奖获得者8人,外籍院士超过20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特聘专家389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9 15:04:21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方日报》:建设科技创新强市 广州绘就“上扬曲线”
2020-01-07来源:南方日报分享到:
广州全球创新集群百强排名大幅提升至第21位
  翻阅2019年广州科技创新大事记,一串醒目的数据映入眼帘:
  纵观全球,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美国康奈尔大学和欧洲工商管理学院联合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广州在全球创新集群百强中的排名连续3年大幅上升,2017年位于第63位,2018年位于第32位,2019年跃升至第21位。
  聚焦城市,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联合广州创新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广州城市创新指数报告2019》指出,2010-2018年,广州创新指数年均增长11.98%,创新资源、企业创新、创新绩效和创新环境等4大指标均有显著改善。
  广州科技创新的历年成就,绘就了一条“上扬曲线”。排名、数据的背后,折射出2019年广州科创事业在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市、赋能老城市新活力等方面所作的贡献。为此,广州正着力构建“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生态优化、人才支撑”的全链条创新发展路径。
  筑起科研新高地 南沙科学城改变大湾区创新格局
  南海之滨,一排排破落民居和蕉叶树林将会被具有现代气息的现代楼宇所取代。坐望珠江入海千峰涌的地带,规划总面积99平方公里的南沙科学城正在崛起。
  从去年3月,南沙科学城的概念首次见诸报端,到去年6月,广州北上与中国科学院签署了共建协议,再到去年9月,南沙科学城开始平整土地、动工建设,历史半年多,广州酝酿出一个“大招”。
  它是广州举全市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市,向科技创新的“高、精、尖”迈进的重要一步。作为广州倾力打造的科研重镇,南沙科学城将携手深圳光明科学城、东莞中子科学城等共建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如果把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比作科学研究的‘高原’,那么代表了地区前沿基础研究最高水平的平台,就是这座高原上一座突出的‘高峰’。”中科院广州分院院长吴创之对南沙科学城即将承担的基础研究重任,给予了较高期待。
  南沙科学城正是广州培育战略科技力量,筑起“科学发现”新高地的缩影。2019年来,广州系统性布局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着力构筑金字塔形实验室体系、全面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瞄准国际科学前沿和战略必争领域,市、区计划投入资金约150亿元,建设冷泉生态系统、动态宽域飞行器试验装置、人类细胞谱系、极端海洋环境综合科考系统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力争为前沿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重大需求问题研究提供长期、关键的科学技术支撑。
  “加速构建世界一流的大科学装置集群,将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打下‘硬基础’。”中科院广州分院副院长陈广浩谈到。以广州正在铸造的大科学装置群为例,其科研范围覆盖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新能源、新材料等诸多领域。
  在构筑实验室体系方面,目前,广州全市共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0家(占全省69%)、省重点实验室237家、市重点实验室165家。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再生医学与健康、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等4家省实验室,以突破型、引领型重大任务攻关为主线,统筹广州优势资源,探索建立适应国家重大目标和战略任务需求的运行管理机制,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
  2019年,《广州市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实施方案》出台,从制度层面规划了“以高水平实验室为龙头,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为支撑”的基础科学研究支持体系。
  中小企业办大事 推动技术发明培育产业发展沃土
  盘点2019年科技热点词汇榜,“5G”“无人驾驶”“芯片”位列前列。在这些领域,广州涌现出一批中小民营企业凭借“硬实力”,在细分领域独占鳌头。
  广州中海达卫星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该公司于去年5月份生产出全国首个自主研发的北斗射频芯片“恒星一号”,目前正应用在部分自主高精度定位装备中。据悉,该芯片采用高度集成化设计,将有效适用于无人驾驶等领域。
  去年以来,广州市中小民营企业活力增强,规模实现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超7000亿元,占全市GDP近四成,同比增长7.1%。面对国内外复杂经济形势,广州中小民营企业敢闯敢试,竞相释放发展活力。
  让中小企业能办大事,是2019年广州科创事业的重点工作。为此,广州积极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助力“技术发明”迈上新台阶;同时,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为“产业发展”积蓄新动能。
  去年以来,广州的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明显进展。广州实施的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力争通过3-5年时间,突破一批前沿性、引领性关键核心技术。该计划单个项目财政支持经费1000万元以上,首批已启动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新材料、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示范、智能网联汽车等8个重大科技专项。
  此外,广州的高端创新平台全面开花。目前,全市已建成3100多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形成以科学研究平台、技术研发平台为主,创新孵化平台及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的多层次、宽领域的创新平台体系。
  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广州开展高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试点,推进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大学城周边的开放式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促进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在穗转化落地。
  科研打底,技术赋能,产业生长的沃土正在形成。当前,广州的科技创新企业集群化、规模化蓬勃发展。据预测,2019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预计超过1.2万家,继续保持在全国各大城市中的领先优势。
  数量提升的同时,中小科技企业逐渐从“小而多”到“精而强”蝶变,在部分行业细分领域的技术处于“领跑”“并跑”地位,培育形成一批“隐形冠军”和“单打冠军”。例如,明珞装备研发出全球首台自动钻孔机器人并在南非、北美投入使用;亿航智能推出全球首款载人无人机;奥翼电子推出全球首款石墨烯电子纸等。
  老城焕发新活力 加大改革力度优化科技创新生态
  千年商都广州,长久以来以“商贸繁荣”的面貌示以世人。2019年,广州出台的两份文件表明,“科技创新强市”正在让古老的羊城焕发新活力,“科技”“创新”等元素将与“商贸”一道,共同成为城市的标签。
  2019年7月,广州出台《广州市进一步加快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提出减轻境外人才税负、向港澳开放科技计划、建设保障型人才住房、提升服务科技企业能力和加强科研用地保障等政策;同年9月,《广州市建设科技创新强市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出炉,明确了全市科技创新工作今后一段时间的思路和方向。
  用制度创新带动城市创新的同时,广州还借助现代金融产业,让科技创新插上快速发展的翅膀。
  2019年第八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中,广州获得了历史最佳成绩——共斩获广东省赛区12项一等奖中的10项(占比83.3%);在全国赛中,广东省获奖7项,其中广州有5项,占全省获奖数的71.4%,且其中有2项全国一等奖。
  这份亮眼的成绩单离不开广州近年来利用科技金融服务企业所做的探索。近年来,广州大胆探索,实施“以赛代评”机制,将广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专题与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州赛区)深度融合,探索“赛马场上选骏马”的市场化评选机制。
  “广州通过大赛结果直接决定补助对象和额度,每年拿出近1亿元用于奖励大赛优胜企业,最高奖励达200万元。”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董事长兼总经理秦海鸥说,2019年广州共有301家优胜企业通过“以赛代评”机制,分享近1亿元奖励支持。
  除此之外,广州成立了以市**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广州市科技金融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创、投、贷、融”科技金融服务生态圈。当前,全市共有10家企业申报上交所科创板并获受理,累计共5家企业通过科创板上市委审核,方邦股份、中国电研成功在科创板上市。
  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企业创新,归根结底人才是促成各项工作的重要支撑。在集聚全球高端智力资源方面,2019年广州呈现出人才“虹吸”效应明显、领军人才不断累积、引才引智环境不断优化等特点。
  据统计,广州共颁发人才绿卡6000多张,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数量突破20万,较上年增加1.9万人。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广州取得了两项“全国率先”:在全国率先实现外国人工作许可及居留许可“一窗受理、并行办理”;率先将外国人工作许可办结时间从20个工作日压缩到7个工作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 17: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召开。广州共有26个项目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省的52%,同比增长23.8%。其中,广州牵头完成(作为第一完成单位或第一完成人)的获奖项目有9项,占全省的90%,同比增加28.6%,包揽了全省牵头完成的自然科学奖、科学技术进步奖的获奖项目,获奖成果在质量上大幅度提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13:55:04 | 显示全部楼层
民 进广东省 委:

  加速申报国家科学中心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大科学装置集聚是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必备基础。

  民 进广东 省 委会认为,大科学装置成为粤港澳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为粤港澳地区乃至全国重大原始创新和重大科技成果产出、创新资源集聚、核心关键技术突破、高技术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南沙科学城、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深港合作区的 “三城一区”布局已经形成。因此珠三角已具备申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突出优势。

  民 进广东省 委会建议,应积极申报珠三角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并进一步提升珠三角大科学工程装置集中度和显示度,向国家争取更多相关领域大科学装置和国家级研发平台落户,并吸引全球顶尖的科学家来粤开展科学研究和实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2 15:57: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abc18 发表于 2020-1-12 05:03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上海去年早些时候不是只有7000多家么?突然暴增5000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16: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iceGZH 于 2020-1-12 17:02 编辑
jornadalhl 发表于 2020-1-12 15:57
上海去年早些时候不是只有7000多家么?突然暴增5000多?


所谓高新技术企业评定,更多的是各级政 府对本土企业的变相补贴,以上海的财力,不要说五千家,一年增加五万家也可以

广州有这样雄厚的财力去年年撒网吗?就算只有1.2万家,如果其中的10%甚至1%能做强做大,那已经很了不起了

某些人只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整天胡说八道无非是为了刷存在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21:5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时代南海科技发展高端论坛暨南沙综合科考学术研讨会”在穗召开
  
  12月27日,中国科学院在广州成功举办“新时代南海科技发展高端论坛暨南沙综合科考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承办。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相里斌,科学技术部原部长徐冠华院士、ZY外办海洋权益局史经举副巡视员出席会议,并就深化海洋领域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南海及大洋科学考察与观测,打造世界海洋原始创新的策源地,推进海洋强国建设,实现中 华 民族伟大 复兴的“中国梦”等内容作大会致辞。  

  会议回顾了我国开展南海岛礁及其海域科学考察的历程,展示了实施南沙综合科考和南海开放共享航次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总结了宝贵经验和相关的启示、思考等。与会的海洋领域院士、专家和学者,就如何继承老一辈科学家在南海科学考察和科技支撑工作中熔铸的“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精诚团结、科学创新”的南海精神,面向国家海洋领域战略需求,在新时代勇于发挥海洋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强化透视南海的智能观测与精准预报体系建设,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和国际合作,加快对南海的全面认知和深化研究等进行了高端学术研讨;就如何更好地为推动海洋科技创新、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科技支撑,产出更多国际海洋公共产品,服务“海上丝绸之路”和“海洋命运共同体”倡议开展了深入交流。  

  中 央外办海洋权益局,外交 部边界与海洋事务司,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海军参谋部、南部 战区联合 参谋部、自然资源部南海局,中国海警南海局,广东省科技厅、自然资源厅,广州市**,三沙市政 府,相关涉海高校、研究院所和企业,中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局、国际合作局、广州分院等部门和单位的领导、专家和代表,南海海洋研究所的老科学家和职工代表参加会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22: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科院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召开2019年度学术委员会会议
文章来源:南海海洋所  |  发布时间:2020-01-10  
 
  1月8日至9日,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LMB)2019年度学术委员会会议在广州从化召开。学术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副主任桂建芳院士、焦炳华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麦康森院士、张偲院士、郭俊研究员、金显仕研究员、秦启伟教授、黄小平研究员和鞠建华研究员出席。中科院南海海洋所所长助理张长生研究员和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与研究生共200余人参会。

  所长张偲介绍与会学术委员会的专家,并代表南海海洋所致欢迎辞。所长助理、LMB主任鞠建华研究员作实验室总体工作报告,从实验室的定位和研究方向、取得的主要成果、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支撑平台与建设等方面,汇报了实验室近五年发展状况、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2019年工作进展等。  

  LMB青年科研骨干张黎、张扬、周雪峰研究员分别作题为“海洋鱼类对砷的累积和转化作用”“牡蛎基因组和免疫防御” “海洋微生物来源药物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和机制研究”的学术报告。

  学委会委员对实验室的发展和取得成果给予肯定,认为实验五年的发展“特色鲜明、方向稳定、成效显著”。学委会委员和专家对LMB总体定位、研究方向、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运行管理以及后期发展等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指出实验室仍需继续聚焦科学前沿、加强基础研究,寻求理论突破,深化技术创新与集成,注重前期成果向产品的转化,同时加强学科间的集团作战优势,力争承担更大的国家和广东省任务。

  陈宜瑜作会议总结,充分肯定LMB取得的成绩,希望实验室继续坚持总体定位,坚持四个研究方向,坚持区域特色和学科特色,突出学科交叉研究。建议充分利用平台资源,拓展大中小尺度研究,关注近海和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系统与环境,突破重点和难点。在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上,突出自己的特色,在海洋药物研发上,注重先导化合向应用研究的推进。加快人才培养与引进,做好成果凝练提升,服务国家战略。他鼓励科研人员不忘初心,潜心研究,为国家科学研究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4 21:27:50 | 显示全部楼层
首个中乌平行实验室落户广州高新区,助推新材料技术转移转化

2020-01-14 19:52 来源:南方+

1月14日,广州高新区与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弗兰采维奇材料问题研究所签订合作备忘录,双方将携手共建新材料平行实验室,并在此基础上建设中乌先进材料(黄埔)协同创新中心,推动广州高新区打造新材料产业发展新高地。

中乌先进材料(黄埔)协同创新中心将聚焦新材料等领域创新技术的基础研究和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双方通过广东—独联体国际科技合作联盟建立联动机制,与已在广州高新区落户的中科院纳米科学中心、中科院金属所、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等中科院机构及区内新材料企业共享技术及智力,联合攻关,将先进材料(黄埔)协同创新中心建成在粤港澳大湾区新材料开发和应用领域创新平台,在此基础上将广州高新区打造成为国家科研中心以及新材料研发和应用的产业基地。

新材料产业是广州高新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内有超过150家新材料高新技术企业,年工业总产值达到400亿元。该区计划5年内投入150亿元,打造新材料科技领域的“黄埔军校”。

此前,广州高新区内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研究院所已与弗兰采维奇材料问题研究所开展了自发的合作交流。广州贝奥吉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州普瑞电力控制系统设备有限公司等多家科技企业与该研究所开展技术转移和人才联合培养工作,并顺利申请省、市科技计划项目立项资助,广州高新区也提供了科技经费等配套支持。

弗兰采维奇材料问题研究所是欧洲最大的材料科研院所,在核电、航空、航天、军工及其他装备制造领域的先进材料研制方面处于全球领先水平,是新材料理论研究、合成工艺以及产品制造的权威科研机构。

该研究所在乌克兰研究机构中以较高的技术转移转化成功率而闻名,研究所现有超过800名科研工作者,其中包括4名乌克兰国家科学院院士,9名通讯院士,78名博士和288名硕士,其科研成果可广泛应用于核能、电力、航空、化学、交通、农业、装备制造、能量直接转化为电能、能量电子学、仪表制造业、汽制造以及其他领域。

探索设立中乌新材料平行实验室以及中乌先进材料(黄埔)协同创新中心是继中以国际生命科学平行孵化中心落户广州国际生物岛后,广州高新区与海外机构共建国际化、专业化科技创新平台的又一创新举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5-19 23:31 , Processed in 0.084538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