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两醉清风

[历史文化] 从磁山文化说邯郸历史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0 22:00:13 |
三家分晋,是春秋与战国之交的标志性事件。赵、魏、韩三家瓜分了晋国,那么这三家在瓜分领土的过程中,谁的算盘最精明呢?

赵、韩、魏三家,在晋国十多个豪门大族的激烈竞争中笑到了最后,接下来的几十年,他们有几件重要的事情要做。

第一,三家要迅速消化知氏的领土,完成对晋国的瓜分。

第二,互相交换土地,让各自的领土尽量连成一片,方 便管理。

第三,妥善处置晋国国君,和平过渡。

三家分晋,是个时间跨度长达几十年的过程,并不是三家击败知氏之后,立即就对其进行了瓜分。

公元前448年,荀瑶的弟弟荀宽,兵败后放弃晋国的领土,率其族人投奔秦国,三家分晋拉开帷幕。

三家瓜分知氏领土,以及互相交换土地,时间长达半个世纪,这个过程又可以分为上下半场。上半场是赵无恤担任中军将,赵氏家族在此过程中受益良多,他们的领土面积本是三家中最小的,在这一过程中赶了上来。下半场是魏斯担任中军将,魏氏因此占据了晋国核心河东地区,收获颇丰。当然,在上下两个半场,韩人也利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占据南太行山,将领土连成一片



邯郸郡,顾名思义,是以邯郸为核心的地块,这里是卫国旧地,城邑非常多,人口密度也高,人口过100万,是名副其实的A级地块。

赵国后来迁都邯郸,是对邯郸郡地位最好诠释。

邯郸郡有一块特殊的地方,就是向南凸出了中牟这个城邑,从位置上看,中牟位于漳水以南,划归到南部的东郡更为合理,但是赵氏却死死守住中牟,甚至一度不惜迁都到中牟,来保住这座重镇。

中牟位于太行山东侧,有一条通往太行山的通道叫做“4羊肠陉 ”,为了这条通往太行山的通道,赵氏一直到灭亡都没有将中牟让给魏氏



,魏国由于占据着晋国的核心地区河东郡,其所占据的领土和人口比之另外两大诸侯略多。

造成这种结局最直接的原因,是晋国最后一任中军将叫魏斯,即魏文侯。魏国自然在分地的时候,能够赚到许多便宜。

赵国由于经历过“赵氏孤儿”事件,曾经被灭族,如今能迎头赶上,成为三家分晋之一的诸侯,已经很不错了。

韩国则一直四平八稳,谋求他们的领土扩张,此时韩国的综合实力也不弱。

我们再从地缘的角度来看三家分晋。

魏国被太行山分为东西两头,西部为国都安邑所在,但是可扩展空间并不大。而东部的东郡并非核心地带,却地处中原,南可以向楚国,东可以向齐国要土地,这才是发展重点。偏偏魏国东部领土不足,兵员不足,这是魏国战略上的死结。即使后来迁都东部大梁,但是东部的根基没有西部扎实,这是制约魏国的一大因素。同时国土被太行山切分为两部分,东西两线互相支援起来非常吃力,一旦魏国与韩国关系紧张,魏国将东西不能兼顾,这是魏国地缘致命的缺陷。

赵国与魏国一样,被南太行山分割为东西两块,不过细究之下,赵国与魏国又有所不同。赵国东部邯郸郡人口不少,这让赵国最先下定决心放弃太行山以西,迁都到中牟和邯郸,在决心东迁方面,赵国不用魏国那么大费脑筋犹豫不决。另一方面赵国的国土并不与秦国接壤,魏国则不得已去与秦国争夺河西,即使夺下了河西全境,又不得不防御秦国的反扑,赵国的地缘虽不如韩国,比魏国还是好多了。

韩国,三川郡和上党郡紧密相连,北有南太行山,南有黄河,依山带河,尽得晋国地缘精髓。韩国的国土实际上是比东周最强盛的时候,多了一个上党郡,它的领土在三晋当中,最像一个国家。

韩国的国境,除了与魏、赵接壤,南部在伏牛山与楚国接壤,无论此前还是此后,楚国都未在这个方向向韩国发起进攻,反而在伏牛山上修筑长城,防范韩国。韩国真正有可能发生战争的方向,来自东部的郑国,而此时的郑国经历春秋三百年,大起又大落,实力大不如前,早晚会被韩国兼并。

直到韩国兼并郑国,领土与楚国更大幅度接壤之后,韩国南线才出现了一些与楚国争夺的地域。

韩国的地缘,是三晋当中最好的,韩国人的算盘,也是三晋当中最精明的。

日后韩国地缘变的不好,是发生了下面这两件事情之后。

一是韩国灭郑国,导致韩国的领土与楚国接壤更多,韩楚的矛盾冲突尖锐起来。

二是魏国抵不住秦国的进攻,先后丢失了河西和“1崤函通道”,导致韩国要直接面对秦国的进攻。

从三家对南太行山的控制来看,韩国几乎是把握住了南太行山的命脉,而赵、魏则不得已被分割为东西两块。

三家分晋,三家各有各的算盘。

魏国的威猛之处,在于中军将魏斯有优先选择权,他当仁不让地选择了晋国最核心的河东郡。

赵国的厉害之处,在于赵国在分家前靠自身力量发展了太原郡和代郡,为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

韩国的精明之处,在于对地缘的把握有独到见解,不但自身依山带河,尽得晋国地缘优势,而且还将魏、赵分割为东西两块,高明!。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0 22:36:07 |
这里终于要说赵了

赵在这个历史进城中做了那些,

第一,赵在那里,  说实在话 赵地以前不包括邯郸,   确切的说赵的嫡系不再邯郸,  

晋国早起还好一些, 不过因为晋国老是上演宫斗大戏, 有一次俪姬事件,晋国国君气不过,杀掉了大多数堂兄弟和叔伯,  于是晋国无公族,  什么意思,晋国的本家贵族大伤元气, 于是晋国开设异姓6卿,   这个过程谁来干的,

赵盾,赵盾是谁,赵盾就是跟着公子重耳的那个人赵衰的儿子,  赵盾辅佐3代国王,让晋国强大,强大到什么程度呢,强大到灭令狐国,跟秦国打,  

赵氏也是赢姓,秦国也是赢姓, 而晋国是姬姓,但是秦晋是秦家,秦和赵是本家,  赵盾相当于侄子怂恿老丈人干公爹,,后来赵盾因为晋国国君昏庸, 还把晋国国君杀了,史称赵盾弑君。当然干这件事的是赵穿


然后赵穿就被发配到邯郸了, 改为邯郸氏,形成了赵氏大小宗,   后来呢,到赵毋恤时候这一代也就是赵襄子赵毋恤,和赵午,也就是邯郸午, 赵简子跟赵午要当时一起弄的500个奴隶,这个赵午不给,后来下一任的赵开打 这时候智瑶 也是荀谣 就让人一起开始打赵氏,

这赵襄子赵毋恤干了啥事情, 赵跟韩和魏说,我们兄弟俩打架, 他智来干啥,他把我灭了,还会灭你们,如果我们3家把他灭了,咱们谁也灭不了对方, 不久平安了么。

这就是三家分晋的故事前奏, 等于赵穿杀了国王,赵午不给奴隶 ,兄弟打架,直接导致晋国灭亡,  
哎 赵氏这个堂兄弟是真的给力,


那么请问赵襄子要奴隶干什么。  他要给奴隶开垦土地,让他们耕种,给自由,   由此知道,封建的奴隶解放是从赵襄子开始的,

但是当时赵氏还是很弱的, 但是这一场三家分晋的结果是什么, 赵襄子赵毋恤  没有被灭,不但战胜了本家,还战胜了敌人,顺带分了晋国,  从而开创了赵氏天下
发表于 2018-10-30 22:49:44 来自手机 |
本帖最后由 小虫图图 于 2018-10-30 23:07 编辑

你说的都对,我曾经穿越到那个时期,和那里的人交谈。如果你想过去上古时期参观,也不是不可以,这个可以商量的。我把我记下的都说给你听。
甘地和丹地是按照占卜选出的三十一城里最靠近氏族的城。当时人们都住在荒野草屋,所谓的“城邑”只不过是当时能狩猎打仗的人造起来的一处高出来的高台罢了,看起来天空不至于空旷一旦有了战事了,大家好集聚于此。这个地方向来是氏族旺地,时光荏苒,等到叔伯都相继离开人世,有一个王希望祭奠他们,因为他已经不能再看到他们了,他们的祖先也都不在这个甘地,他就命令奴隶们在此地建造了当时最好的高台三处。所以接下来的很长时间,这里一直都是只有三处高台。后人经过这片故地,会停下来对着三处高台祭拜。
再后来,这个王也成为故人了。人们还是不舍得这里,就在此聚集,说起来也是时断时续的存在就是了。(邯郸之前的历史真实就是这样了。)
再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赵王之所以选择依靠高台围起来建城,还不是他也想聚聚这里的“王气”了。那个大北城的城墙是后来为了防御工事才建立起来的的,由于战乱建得匆忙,大北城城墙建到一半都倒了,他们竟然胡乱的再在靠近原来的墙基旁边另起墙面了。这样的围城,其实里面是空荡荡的。原来所谓的大北城的地方就是在靠近王城的地方摆个地摊,聚个会啥的。那些松散的零星分布的村落都是外地人的临时搭建的。王城东边我逛过,其实是一望无际的柳林和沼泽地,哪有什么城池啊。
至于你说的商丘是不是商都,我没有打听过。不过你说的大部分也都是意淫吧。因为我记忆里甘地这里之前不是你说的,有过商都。不然,商就不会迁都了。原因嘛很简单:当时,氏族的人不允许首领在故地称王建都。他们就是希望他们南征北战,进而开疆辟土吧。
所以,商丘很有可能确实不是商都,但是我们甘地也确实没有建过商都。你们是挖不出甲骨文和青铜器的。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0 22:55:17 |
赵襄子当然还没有被立为侯,但是已经有国了,就被封到邢台 立国, 所以邢台也叫襄国,

这里要说明一下,赵襄子的接任者是赵献子,  赵襄子的儿子只是在代地称王一年,  叫赵桓子,  有人说赵襄子本身是从大哥赵伯鲁那里得到的政权,所以想把政权还回去,所以就立了赵献子,

其实那里有那么多道道,就是人家有本事而已,  不过这赵家兄弟叔伯干仗这是第几回了,你看看,


接下来 赵列侯 称侯, 请注意,这时候的疆域还没有那么大,  后来把国都搬到中牟,也就是鹤壁, 后来敬侯把国都搬到邯郸, 于是葬赵王陵, 成侯时期,在浆水立檀台,于是立信都, 邢台说法开始有了
这个浆水是说的 沙河和永年之间的河道,

跟你讲,这个赵敬候不是一个善茬,四处打仗, 跟燕国 打, 跟魏国打, 跟齐国打,跟中山国打,  真的是四战之国啊,  不过这时候是赵国打别人


赵敬侯不修德行,而喜欢尽情享乐,满足于身体安适,耳目快乐,冬天射箭打猎,夏天泛舟游玩,不分昼夜地饮酒,一连几天都不放下酒杯,不会喝酒的用竹筒对着嘴巴往里灌,进退不严肃、回答不恭敬的就在席前杀死。起居饮食像这样没有节制,处罚杀戮像这样没有标准,但是赵敬侯在位十二年,军队不曾遭到敌国挫败,土地不曾遭到四邻侵占,内部没有群臣百官闹事,外面没有邻国侵略的祸患,这些都是因为懂得赵敬侯如何任用臣子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0 23:07:31 |
敬候爱打仗如果是为了扩土,那么接下来成候打仗就是找事,  成侯 任上,打过谁, 和三晋分了晋国不说,接着把人家周朝国也一分为2了, 也就是这时候,
赵国联合其他国家,打过卫国, 打过秦国,打过周朝,打过魏国, 别忘了这时候魏国是个大国,还帮魏国打过齐国,
最后被围,结果还是人家齐国围魏救赵

接着看他儿子赵肃侯干了啥,
上任以后继续打晋君, 又拿掉了人家的一个县,然后把叛乱的兄弟赵范给平了,杀了,  这堂兄弟又开干了,

赵肃侯六年(公元前344年),赵肃侯派兵攻打齐国,夺取齐国的高唐(今山东高唐东北)。 [9]
赵肃侯七年(公元前343年),赵国的公子赵刻率军攻打魏国的首垣(今河南长垣东北)。 [10]
赵肃侯十年(公元前340年),赵肃侯联合齐国攻打魏国。 [11]
赵肃侯十一年(公元前339年),赵肃侯再度派兵攻打魏国。 [12
你说当时的各国心大不,

赵肃侯十七年(公元前333年),赵肃侯派兵攻打魏国,包围魏国的黄城(今河南内黄西),但没有攻克下来。同年,赵肃侯下令修筑长城。 [14]
赵肃侯十八年(公元前332年),齐国联合魏国攻打赵国,赵肃侯下令挖开黄河大堤放水淹灌齐、魏联军,齐、魏联军撤走。 [15]
赵肃侯二十二年(公元前328年),赵国将领赵疵与秦军交战,赵疵战败,秦军在河西杀死赵疵,占领赵国的蔺地(今山西离石一带)和离石。 [16]



赵肃侯在位的后期,齐、秦等大国已经认识到魏国的一蹶不振与赵国的悄然崛起。赵国已经成为列强眼中钉,这已经不是赵肃侯今生所能左右。纵观其一生,还是值得肯定,他果敢与武略为其子赵武灵王树立榜样,也为发起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以适应更大规模的兼并战争赢得宝贵的时间与空间。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0 23:37:40 |
接下来就是,一个时代伟人出现了,这个人干的事情可以说左右着当时很多大局,

1.少年登基结交肥义,  

肥义知道谁吧, 现在肥乡区为啥叫肥乡啊,     
2.击败中山, 你知道肥义和中山是同族么。


3.插手燕国
赵武灵王把在韩国赵国做质子的太子职,弄过来,送回燕国,成为燕昭王,   目的是让燕国对赵国感恩,解除北部威胁,燕昭王干了啥事,你们知道么,
即位后招贤纳士,在位期间燕将秦开大破东胡、朝鲜、真番,上将军乐毅联合五国攻齐,占领齐国七十多城,使齐国只剰莒、即墨二都尚存,造就了燕国的盛世
4.插手秦国,

赢荡举鼎而亡,赵武灵王干了啥事, 赵武灵王把在燕国的质子,赢稷 送回秦国立为新的秦王,  这个故事里有宣太后,米八字,就你们知道的米月,
就是这个稷干了一件更大的事情, 就是长平之战,  同时消灭了义渠国和东周国, 不亚于你赵国灭中山和晋君,

这里插播一下 秦国的商鞅变法里的商鞅,他是那里的,他是内黄的,封地在商15城, 所以商就是指内黄,也就是更进一步说明商就是相,相就是商,

5.胡服骑射,
6.开疆拓土
7.收复楼烦
8.沙丘宫变
这个沙丘宫变 又是他么叔叔 兄弟的故事,


才子点评:


赵武灵王,战术上是高手,战略上平庸,王术上是痴呆, 所以后代评价不是武王,也不是灵王,而是武灵王,
他只是让赵国一段时期强盛,却没有赵襄子一样让赵国体制上强盛, 他在位能长胜,他把2个本不该出现在历史上的人送到国君的位置上,而失去了弱秦和弱燕的机会,他没有意识到这些受制于他过的君主都有超强的忍耐力,因为他们都是逆境长出来的君王, 对于后期,当太上皇,就已经买下了 政权不一的乱子,后来还想 分国,   这就是王术上的无知,   

总的来说赵武灵王就是一个善于思考军事的武夫,皇帝之后第一伟人评价过高。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0 23:56:02 |
接下来的儿子,赵惠文王, 他的谥号说明了什么 惠文,   守成之主而已,也没有大的作为,他只是协调了群臣关系,如廉颇蔺相如,这时候因为赵武灵王时期的强盛,得到了时代红利而已,

所谓的盛世繁华之主 其实都不是自己创造的而是前任打下的,

如唐明皇时期 ,是因为贞观之治, 如乾隆盛世,是因为雍正, 等等,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1 00:13:41 |
倒霉的西汉赵王

一,常山王张耳为陈馀所击,败走归汉。
汉王四年(前203)十一月,刘邦立张耳为赵王,都邯郸(今邯郸市)。五年薨,谥景王。子张敖嗣。九年,张敖犯了与贯高一起谋反罪,被降为宣平侯。
二,刘邦第三子刘如意。高帝七年(公元前200年)封代王,九年(前198年),徙为赵王。
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十二月,吕后派人将赵王刘如意毒死,改封淮阳王刘友为赵王 。
吕后七年(公元前181年)刘友幽死,改封梁王刘恢为赵王。
同年六月,刘恢殉情自杀。死后废其嗣,赵王国除。
文帝即位,立幽王子刘遂为赵王。立二十六年,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时,刘遂参与吴、楚谋反败,自杀,国除。
三,高后七年(前181年)十二月,进封武信侯吕禄为赵王,都邯郸(今邯郸市)。八年(前180年)七月,吕后死,阴谋作乱,被周勃等诛杀。国废。
四,刘彭祖在景帝前元二年(前155)以皇子的身份受封为广川王。在位第四年,改封为赵王。传六世。王莽始建国二年(10年),赵王国除为郡。 [1]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1 00:20:39 |

建武二年(26),刘秀封叔父刘良为广阳王。五年,徙赵王。传七世:孝王刘良、节王刘栩、顷王刘商、靖王刘宏、惠王刘乾、怀王刘豫、献王刘赦 。魏黄初元年(220)降刘赦为崇德侯,赵国为郡魏属赵国


魏明帝太和六年(231年)所建,曹操第二十五子巨鹿王曹干改封赵王。青龙二年,私通宾客,为有司所奏,赐干玺书诫诲之。.景初、正元、景元中,累增邑,并前五千户。景元二年(261年)八月初三日(9月14日)薨。265年,晋朝建立,赵国废除。
西晋赵国
咸宁三年(277年)八月,晋宣帝司马懿第九子,琅邪王司马伦改封赵王,都邯郸.贾后谋害愍怀太子司马遹,使他失去太子之位。时伦领右军将军。有人企图策动政变废贾后复立太子,但司马伦怕太子复立后对付曾是贾后一派的他,他于是泄露此事,使政变失败,而更力劝贾后尽早谋害太子,以绝众望。 [1]
太子遇害后,伦发动政变,而为太子复仇为名,废贾后为庶人,幽禁于建始殿更把她运去金墉。伦更矫诏自为使持节、大都督、督中外诸军事、相国,侍中、王如故,体制一如司马懿、司马昭辅魏之故事。 司马伦矫诏晋惠帝禅位,自称皇帝,专惠帝为太上皇。改元建始。由于滥封爵位过甚,时人为之谚曰:“貂不足,狗尾续。” 三月,齐王司马冏起兵反司马伦,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常山王司马乂等支持。司马伦兵败。初被困于金墉城,后连同四个儿子兼被赐死。赵国也被废除。 [1]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1 01:05:32 |
接着说一个让邯郸可以铭记的人呢

这个人叫魏文侯,
魏文侯打着驱逐齐国在卫势力的名义,将齐、赵一直争夺的漳水南岸地划入魏国的势力范围,赵国在漳南经营多年的辛苦白费了。
魏文侯顶在漳水向南最突出的部位设立了邺县(今河北磁县东南邺镇)。邺县的设立使赵国南进中原的战略构想遭到了迎头一击。
赵都中牟的前方是朝歌,东方是汤阴,都是魏国的重要军事据点。中牟的西方是太行山,无发展的空间。邺设在中牟的身后,使本来就突入卫地的中牟显得更加突出,更加孤立,十分危险,根本不适合作为国都。
邺顶在了赵国南进中原的战略基地邯郸的正南方,迎头拦住了邯郸的南进去路。

魏文侯在战国七雄中首先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北灭中山国(今河北西部平山、灵寿一带)。西取秦西河(今黄河与洛水间)之地,遂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特别是文侯时期启用吴起,采取武卒制,精选士兵进行训练,建立了一支高度职业化的军事力量,对魏国初期的强盛发挥了重要作用。
魏文侯任用李悝、吴起、乐羊、西门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国强兵,抑制赵国,灭掉中山,连败秦、齐、楚诸国,开拓大片疆土,使魏国一跃为中原的霸主。
魏文侯任用李悝主持魏国的变法工作和法制建设,影响了中国政治两千年。秦国献公、孝公和商鞅变法都是以魏国为蓝本的。
魏文侯拜子夏为师,把儒的地位提到了从来未有的高度,达到了收取士人心的政治目的,是后世帝王尊儒笼络知识阶级的开始。
魏文侯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的策略,为后世的帝王所推崇,魏文侯的施政经验是中华帝国的一个经典样本
所以在魏文侯100年以后的赵武灵王也是在看到魏王变法图强等诸多事情以后立制改革的

至于魏县怎么就成了魏国国都, 历史上没说,我也不信,

我宁相信这一个
春秋先后为卫、齐、晋地。战国为魏国次都。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建棘蒲县于魏域。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设魏县,(治今于村),属魏郡。
三国属魏州魏郡。西晋属司州魏郡。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
析置昌乐县,属相州魏郡。天宝七年(748年)魏县省入昌乐县。
隋开皇六年(586年)复置魏县,属魏州。
开皇十六年(596年)在魏域析置漳阴县,大业初省漳阴入魏县;
隋末李密取之,寻为窦建德所辖;未几,宇文化及趋魏县僭帝位,国号许


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漳阴县,贞观初省入魏;
天宝三年(744年)移治旧县庙。
五代属兴唐府。
北宋属河北东路大名府,
熙宁六年(1073年),县治移洹水镇(今旧魏县村——现址旧魏后村)
金大定七年(1167年),分魏域北部置广平县
元属中书省大名路。明洪武三年(1370年)县治移五姓店(今魏城镇——即现魏县城址),原址遗名为旧魏县,即现在漳河两岸的旧魏县。所以你知道了,广平和魏县是一脉的,


由此可知,汉初设魏县治这个村,
也就是说这时候魏县是有的,
然后魏县属于魏郡,当时大名东部还叫元城,西部叫贵乡。    当时魏郡的名字有


以前呢,相州很大,是分冀州得来的 ,所以非常大,
到隋朝呢,相州就很小了,然后东边就有了魏州,而魏州的州府设在贵乡和元成县附近,  后改魏州为大名府,大名府只是一个行政区划的名字,所以大名就成了县城驻地的名字,大名出来了,这跟磁州驻磁叫磁州不一样,他是先有府,后称大名县, 呵呵,
所以魏州 和大名府的治所都是大名县城,   这就是为啥大名要争取魏州这个名字了, 就是因为当时州府这一级行政驻地不是魏县,而是大名,所以大名要魏州,而不是说当时没有魏县, 当时是有魏县的,


这个问题跟今天山西的 绛县和新绛县有点意思。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1 01:10:07 |
南北漳河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漳,水名。从水,章声。濁漳,出上党長子鹿谷山,東入清漳。清漳,出沾山大要谷,北入河。南漳,出南郡临沮。”

《康熙字典》:“【山海經】發鳩之山,漳水出焉。又東北百二十里曰少山,淸漳水出焉。又水出南郡臨沮。【山海經】荆山,漳水出焉。”

二者基本一致。看来,在古人那里,漳水有三,清漳、浊漳和南漳。

所谓清漳和浊漳是同一条河的两个不同的上游,都在山西古时的上党地区。浊漳在南边,清漳在北边。

浊漳河分三源:浊漳南源出于长子县发鸠山;浊漳西源出于沁县漳源村;浊漳北源出于榆社县柳树沟。南源和西源先在襄垣县甘村交汇,又东至襄垣县合河口与北源交汇,始称浊漳河。

清漳河则分东西两源,东源出自昔阳县西边,经和顺县;西源在左权县。东西二源在左权县下交漳村合流。

现在,清漳和浊漳分别流入河北,在河北省涉县县南缘的合漳村汇合,形成漳河。漳河东流,在冀鲁交界处的馆陶县与另一条来自太行山的河流卫河交汇,向东北方流至山东临清入大运河。在河北省与漳有关的地名有临漳县,成安县有漳河店镇。历史上,隋唐时期,在现在的河北魏县一带,还曾经设置过漳阴县,在今山东省平原县西部设置过漳南县。

与漳河有关的另一个曾经被世人所瞩目的人工河流是河南省林县的红旗渠,即所谓“引漳入林”。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在崇山峻岭之中,开辟渠道,把漳河水引到林县,现在红旗渠已经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人的所谓南漳,就是现在的湖北漳河,与上面所说的山西、河北的那条漳河没有任何关系。它发源于湖北省南漳县境内。湖北西部的漳河和沮河是两条基本平行的河流,漳在东,沮在西。两条河于当阳市两河口汇流为沮漳河,再经枝江、荆州区,于沙市注入长江,全长202公里。《左传》哀公六年记楚昭王说:“江、汉、沮、漳,楚之望也。”说的就是与楚国关系最密切的四条河流。而现在的南漳县城,却并不靠近漳河,却在汉水的一条支流蛮河边上,这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在这条漳河畔,当阳县东北,有漳乡,是当年关羽父子被擒之地。《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关羽自知孤穷,乃走麦城,西至漳乡,众皆委羽而降(手下的军队扔下关羽不管,都投降了。这关老爷的群众关系看来够呛——博主注)。……父子俱获,荆州遂定。”

湖北省还有一条漳水,位于湖北省中部的京山县与安陆县之间。漳水从湖北省随州市入京山县境,向东南流入安陆市境,注入涢水。这条漳水,其名始见《水经注》(卷三十一),不过在《水经注》里,它的名称是章水。这就是说,这里的漳字的三点水,是后加上去的。我写过博文《湘城与相城》(2013-03-16),指出苏州的湘城镇和浙江嘉兴的湘湖的湘原来都是相,因为与水有关,人们便随便加上去了三点水,以后约定俗成。这里又是一个类似的例子。


说到有漳字的最有名也是最大的城市,恐怕就是福建的漳州。福建还有一条漳江。但是现在的漳州并不在漳江边,漳州边上的河流是西溪以及因样板戏《龙江颂》而闻名于世的九龙江。

漳江原称云霄溪,东晋时称绥安溪,在福建省最南端,现在溪边有云霄县。唐高宗年间,归德将军陈政带人马进军云霄,看到此溪的南北两溪南清北浊汇合成章,回忆起他年青时随父克耕在李世民部下征战山西上党漳河流域的情景,指着江面对将士们说“此水如上党之清漳”,于是就把这条江改名为漳江。也有的人说这句话是其母魏氏夫人说的。不管怎样,都是说与北方家乡的漳水相像,是山西那个漳水的“克隆”。

唐垂拱二年(686年),正式建州,因州治(今云霄县西林村)傍漳江而名漳州,辖怀恩、漳浦2县。陈政的儿子陈元光被后人称为开漳圣王。这在南方是一个了不得的圣灵。开元四年(716年),漳州州治徙至李澳川(今漳浦县绥安镇)。开元二十九年后,划龙溪县、龙岩县来属。贞元二年(786年)州治再徙龙溪县桂林村(今漳州城区)。这样,如今的漳州和漳浦县,就都没有傍着漳江。


在安徽东南部也有两条小河称漳河。

一条在风景优美、历史悠久的历史名城黟县,这是新安江的源头之一,过去称漳溪,如今也称漳河

另一条漳河从南陵县到芜湖入长江,与青弋江平行。


漳县,也傍着一条漳河。这条河发源于甘肃省漳县木寨岭,自西南向东,经漳县境内流入天水市武山县,入渭河。这是渭河的源头之一

东汉章帝元年(西元76年)在这里设立县治,名鄣县。到北魏时,改称彰县。到了隋代,又改称障县。唐代又回到汉代的称呼鄣县。到了明代,这才改称现在的漳县。而边上的这条河,也曾经被先后称为鄣水、彰川、漳水、漳河。究竟是河名先改,还是县名先改。先前几次,官方并未有解释。从名字所用的字看,似乎是水随县名。看来,到了最后,不管县名怎样改来改去,还是在河名先如我曾经叙述过的那样,加上了三点水,成为漳。这样,最后一次改名,县随水名,官方说因“漳水潆洄润地、宝井便民裕国”而改名漳县。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1 01:20:19 |
大运河文明 留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1 01:20:35 |
广府文化留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1 04:34:41 |
我为什么说  商丘不是商的主要活动地区,或者说是核心地区呢,

你们知道赵都中牟是指鹤壁,那请问开封中牟是怎么回事,


接下来我拿藁城为例

藁城早在公元前1400年商代中期,“朵氏”部落即在此劳动生息。
春秋时,为肥子国地肥乡来源的肥义本家,后来肥义助武灵王灭中山,灭的就是他的祖宗
周景王十五年(前530),晋灭肥,遂为晋地。
战国初为中山国地,赵惠文王三年(前296),赵灭中山,遂为赵地。
西汉初,置肥累县(治所城子)。高祖五年(前202)置九门县(治所九门)。元鼎四年(前113),始置槀城县(治所丘头)。
东汉,肥累县省。西晋泰始元年(265),槀城县省。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复置槀城县。 [2]
北齐,改槀城县为高城县,省曲阳县(今晋州市地)入高城县,并置巨鹿郡于此,省九门县入真定

隋开皇六年(586)复置九门县。析高城县置昔阳县(今晋州市)。【你看看, 隋朝的昔阳县是晋州, 现在的昔阳县是那里你知道的】十年(590)置廉州(治所今藁城治)。十六年(596)又析高城县置柏肆县(今城北30里,详无考)。省九门入真定
十八年(598)高城县复名槀城县,寻复置九门县。大业初,废柏肆、新市县(治所今正定新城铺)入九门县
二年(606)廉州废,三年,城县治由丘头迁废廉州治(今藁城治)。
大业十三年(617),复置柏肆县,并置宜安县(治所宜安)、新丰县(治所辛丰)、信义县(今藁城西北)
同时,复置巨鹿郡,领宜安、辛丰、柏肆、槀城四县。【你看看这时候的巨鹿郡里有巨鹿县没有】于九门县置九门郡,领九门、信义二县。
唐武德元年(618),九门郡改称观州,巨鹿郡改为廉州。四年(621),省柏肆、宜安、新丰入城。五年(622),省信义入九门,观州废。
十七年(643)廉州废。天佑二年(905),因避朱温父名城之讳,槀城县改为槀平县
五代十国,后梁乾化二年(912),复名槀城县。
宋开宝六年(973),九门县省入槀城县
蒙古太祖时,改“槀”为“藁”,遂称藁城县,蒙古太祖十五年(1220),升为永安州,寻复为县。

明清因之,民国28年(1939)10月,藁城滹沱河以北地区与正定县平汉路以东地区组成正藁办事处(县级)。翌年3月,正藁办事处与新乐县佐合并,组成藁正新县

8月撤消藁正新县,原正藁地区与无极县城西地区合并建立藁无县
民国30年(1941)5月,藁城滹沱河以南地区与晋县合并,组成晋藁县
11月藁(城)梅(花)路以西地区与正获县组成藁正获县
翌年7月,撤消晋藁县,其藁城部分划归藁正获县
民国32年(1943)9月,撤消藁正获县,原藁城南部地区恢复藁城县
民国34年(1945)10月藁无县撤消,原藁正部分组成正藁县,
翌年2月,撤消正藁县,藁城县恢复原建制。
9月复置正藁县,12月获鹿县佐与藁城县合并,组建藁获县
民国36年(1947)1月,藁获县改称藁正获县,
11月,撤消正藁县及藁正获县,恢复藁城县。
1958年11月,无极、栾城省入藁城县,
1960年7月,栾城县部分划出
1962年1月,无极县部分划出。
藁城恢复原建制。1989年7月撤县建市,遂称藁城市至今。

2014年9月23日,***批复了河北省人民**关于石家庄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请示,同意撤销石家庄市桥东区,部分街道划归石家庄**安区,部分街道划归石家庄市桥西区;撤销县级藁城市、县级鹿泉市和栾城县,同时分别设立石家庄市藁城区、鹿泉区和栾城区。至此,藁城市变为藁城区。


从以上 你说巨鹿在哪里 ,说的清么, 然后你再看巨鹿县的沿革 居然后又白起县,  那么现在的白起县在哪里,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1 05:22:55 |
再来看商丘的沿革,

地名由来
据史载,商族始祖契(xiè)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后迁徙,后人便称商族人居住过的废墟之地为“商丘”。 [5]   这是商丘的解释,而且他说封于商地,后迁徙,然后这个废墟之地叫商丘,那么商在哪里,历朝历代谁在商丘市几年过商朝,
建制沿革

公元前24世纪,帝颛顼曾建都于商丘。 【请问颛顼在哪里
商朝(约前16世纪),契的十三世孙成汤灭夏建立商朝,初都南亳。【这个说法就是因为汤居亳而来的,《唐韵》旁各切《集韵》《韵会》白各切,𠀤音泊。商汤所都。契封商,汤始居亳。皇甫谧曰:梁国有三亳。南亳在谷熟。卽汤都。北亳在蒙,卽景亳。汤所受命地偃师为西亳,卽盤庚所徙。 三亳由此而来,这个梁国所得是魏国,因为魏国都大梁也叫梁国,  为什么这么多亳, 这么多亳谁是真的亳,  孟子里说,汤居亳,与葛为邻, 史记说,汤居亳,从先王居, 先王是谁, 不是他的爹,就是说契,
契居蕃, 这里又出来一个bo,汤始征,自葛始”,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   《诗·商颂·长发》云:“韦、顾既伐,昆吾、夏桀。 上面说过了契也就在河北这片活动,所以从先王居之亳,说的必定是封地啊, 而韦是那里,韦是滑县啊,兄弟,从滑县开始打,最后打败夏桀, 怎么能跑到你商丘呢, 大笑话吧,   最后因为近代地名跑偏原因让历史跟着重演么??而事实考古发现,商丘只有宋遗迹,没有商遗迹, 证明 至少 汤之前的商和亳跟商丘没有一毛钱关系
周朝(约前11世纪),周成王封殷商后裔微子启于商,称宋国,都宋城
那么商丘怎么来的呢,这句话应该是没错的,
你们看到我之前的宋国版图了么,北边有陶的字样, 陶是哪里,就是菏泽,   菏泽跟濮阳相邻啊,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古代相地,商地都是很大的地方, 而商说的,就是濮阳这一大片, 所以周成王把微子启 封到了商地,但是都城是宋,在原来的的濮阳用自己的本家建立卫国,   这就是 商地,都宋,  这时候还没有商丘之说。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废封建,行郡县,商丘属砀郡(郡治今永城市芒山镇)。
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改称梁国,属豫州。
三国黄初元年(220年),称梁郡。
隋开皇初年,梁郡废,开皇十六年(596年)置宋州。
唐天宝元年(742年),置睢阳郡,属河南道。
后唐,改称归德郡。
北宋初,复置宋州,景德三年(1006年)升宋州为应天府,为宋朝陪都。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金改南京(应天府)为归德府。归德府之名自此始。
元朝,为归德府,属河南布政使司。
金承安五年(1200年),改称归德府。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降府为州,属开封府。
明朝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六月,归德州复升为府,始置商丘县,府领州一:睢州,县八:商丘县、宁陵县、鹿邑县、永城县、虞城县、考城县、柘城县、夏邑县。【这时候才有了商丘县,之前全是宋,我就问你一个明朝才开始有的称呼,商还勉强争一下, 丘能争么
清朝,沿明制,仍为归德府,属河南省。
民国二年(1913年),裁归德府。
民国十八年(1928年),起称商丘。
1948年11月,解放后为豫皖苏第一行政区。
1949年3月,改为河南省商丘专区。
1950年5月,商丘县城关区改建为商丘市,原商丘市改为朱集市。
1968年,改为商丘地区。
1997年6月,撤地设商丘市


看完这个以后,你们不值得一笑么。一个败家发配之国 摇身一变能成为雄主中兴之地么。




在这里我们插播一个小知识,  穰候,也就是为魏冉,米月的同母异父弟弟,打宋国的时候要了一片地,就是陶, 有句化说陶是天下粮仓, 为了这个封地,他还要打魏国想把陶地连起来,  这个陶地就属于以前的商地,
那么请问这么好的地方, 商朝的人就对商丘那个地方那么眷恋啊,    所以 话说道这里,


商指的是那里指的是商族活动的区域, 而活动的最核心地区叫相, 相在内黄和濮阳之间, 而这一代是大禹分的九州的大洲 冀州的南部,于是汉代以后分了个相州,这个相州是个大相州,相当于现在的一个省的面积,
但是随着邺城的兴起, 也就成了相州的中心, 相州的治所就变成邺城了,  而随着后代变更,我们知道先开始有相州魏郡, 说明了魏郡是相州的一个郡,
后来说废相州, 就相当于没了这个省的概念相州了
但后来又废掉魏郡改相州,这时候的相州就只有魏郡的大小了, 魏郡多大啊, 磁县临漳安阳市,这么大。,你看看 相在那里,相在安阳么。 勉强在吧,在濮阳城西边  而不是有些安阳人说的相村,

之后的历史我讲了很多就不往下讲了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5-15 13:25 , Processed in 0.083193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