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11049|回复: 10

中环街市—不发展的代价 港人都要买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5 08:39:21 | |阅读模式

近年在公共政策的讨论里,往往出现一些好听的口号,对于逢政府提出的议题必反。这些口号声音大,抢占道德高地,不难赢得一时的舆论,令政府屈服下来,作出让步。更可惜的是,市民似乎都只当“沉默大多数”,不参与这些将深刻影响他们自身,以至下一代的研究和讨论。


中环街市的规划,蹉跎岁月,浪费了发展的机会。(资料图片)


   就由近日售出的中环商业地美利道停车场说起:该地皮以232.8亿元拍出,可建楼面面积46.5万呎,呎价超过5万元,荣膺政府卖地史上的新地王。当市场聚焦讨论有关项目落成后,每月每呎租金要超过230元(即是每位员工的桌子、椅子面积的每月租金要近4万元)才能回本时,令笔者诧异的是,居然没有人讨论一幅比新地王更大、质素更佳、位置更“中环”的地皮—一块比邻恒生银行总行、中环中心,已停用并白白蹉跎14年宝贵光阴的中环街市。


   这地皮原本在2005年的勾地表中,可建总楼面面积67万呎的商厦,比美利道项目规模还要大44%。这项目本来可于2009年落成,但却因一小撮人用了一大串纠缠不清的理由:集体回忆、建筑独特(“包浩斯”风格)、环保问题(“热岛效应”及通风等),提出反对,结果扰攘了一轮后,变成一个保育项目。


纠缠不清的咨询 影响发展进程


   后来的十多年,由于诸多意见、纵横不断的咨询,浪费了不少地契剩余时期,严重影响商业回报,加上建筑费急升,结果市建局要提出精简方案,用近8亿元作复修及巩固工程,没有扩充或大改变的计划,打算在2022年完成这标志香港这20年成就——“原地踏步”香港地王项目。笔者敢打赌,此项目由现在到重建后,也会是一个令港人眼冤的地标式苦果;也会是一个触目惊心的反面教材,天天在核心商业区的心脏地带提醒我们,延误发展、蹉跎岁月的沉重成本!


   令笔者最痛心的,并不是这67万呎可以为库房进帐的330亿元(假设呎价只是5万元),以及那8亿元可以省回的维修费用,足以兴建帮到11万人的3.8万间、等于2年供应的公屋单位;而是为何我们在真正重大事情(毕竟这是香港有史以来最贵重的地王)决策时往往都不发声,把讨论层面提升得更广泛、更深入,最后只是让发声最大的小群体主导了结果。


   一、集体回忆不可碰?


   近10年特别是由“皇后码头”事件起,愈来愈多人谈“集体回忆”。但笔者认为,所谓的“保育”,重视的理应是精神,而不是硬件。举个例,中环拱北行的公厕,相信当年每一个中环人都时常用过,但笔者更肯定没有人会对其“怀念”,因为上址已被更好的用途取代,日复一日为新一代制造新的集体回忆!事实上,刚卖出美利大厦的顶层原本更是廉政公署的执行处,多少重大案件如“葛柏案”都是在其中办理,该建筑完全体现了香港廉洁法治的核心价值,今天也不见有人因此反对该地皮发展。


   又例如,近日规划署公布183间空置校舍的长远用途,有的作建屋、有的则兴建其他公共设施等。这183个前校园,肯定也为无数港人在他们个性成形的关键年龄的十多年,创造大量刻骨铭心的“集体回忆”。然而,何以没有保育人士出来群起反对改变这些校舍的用途?他们甚至常以政府仍有这些空置土地为由,反对填海或其他造地计划!逻辑何在?


   正如市建局行政总监韦志成先生所指,我们应保留、承传的是建筑物的“灵魂”,而非其“躯体”。在1930年代,中环街市是全港最尖端的划时代建筑物,其中一排排的“窗墙”是为了街市通风和采自然光;两边各建檐篷,遮挡阳光和雨水。中环街市以垃圾槽中央收集垃圾,当时亦属先进方法;其升降机更可运送20人或载重3,000磅货物。就连当时的港督都曾到访,一睹风采。我们应关注的,是如何把这种创新的精神延续下去,而不是死抱着残破不堪的建筑物料,坚持保留没有灵魂的躯壳!如果只是因为“旧”就值得保留,难道我们要把昔日的公厕留下,怀缅“痞厕”的日子吗?


只是保留旧驱壳 没有承传灵魂


   二、环保问题不可解?


   反对重建的人指,中环街市建得太高的话会产生“热岛效应”。但其实,随着中环发展,愈来愈多大厦都已重建得更高,所产生的热岛效应肯定更大,只不过私人发展都是这样做,尽量发挥重建效益;而中环街市是公共项目,不是自己钱所以可以随口说说,所以毁灭价值的要求对自己没有代价,可以不顾大众利益而坚持下去。


   我们其实可在其他方面作出更环保的方案,例如先在区内引入电动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甚至在地契中写明,要求重建项目达至绿色建筑标准(BEAM)最高的铂金(platinum)评级,让它成为中环、甚至全港最环保、最绿色的划时代建筑物。这才不至于辱没中环街市作为当年走在时代尖端的建设!事实上,铜锣湾的希慎广场,便是重建后获得2013年铂金评级的建筑物。


   总之,以中环街市今天的状态,恕笔者不识货,也恕笔者直言:我从来都觉得中环街市由内到外都毫无美感可言。如今,更惨变成一所臭气冲天的纸张、废料、昆虫、老鼠收集站,笔者每次路过都要掩鼻而行。借韦志成先生的文字总结:“虽然中环街市被剔出勾地表,得以保存躯壳;但这没有灵魂而破旧的躯壳一直没有改变。保存下来、复修之后,又怎样?需要的不只是一副修补妥当的身躯,更重要是新注入‘创新的灵魂’”。


   今天,中环的甲级写字楼租金冠绝全球,比1997年的顶峰还高出80%;相比之下,连续破顶,今人怨声载道的楼价还只是高1997年的60%。若我们认为楼价令人难以负担,企业只会觉得租金更加“恶顶”!本来在中环的办公室搬到湾仔、再到港岛东、再到九龙东……最后就只有搬离香港,到前海、上海、新加坡去!


   事实上,香港的企业区域总部数目早在两年前开始下跌,营商成本上升带来的“增长衰退”(growth recession)迫在眉睫,代价非常昂贵!中环街市损失的67万呎写字楼空间,粗略计算可以容纳6,000多个优质就业机会,差不多等于整座康乐大厦,或者让接近半届的本港大学毕业生上班!换个角度,租金急升代表企业加薪的空间减少,甚至打消增聘人手、扩充营业的念头,最终受害的,还不是打工仔的上流动力?


莫要盲目附和 未来生活恐停顿


   笔者盼望,公共政策的讨论能够“去片面化”,不要让某些人“能吵就吵”,说几句道德高地、似是而非的话,就占领了整个讨论空间;然后又有些特别分子盲目附和,最终就为香港闯下大祸。这种低质议政过程,已经让西九文化区成为另一块令港人眼冤了10多年的空地,近日关于发展0.1%郊野公园土地的讨论,似乎又是由一群发声大的人占领。我们实在不能继续任由这种“累人累物”情况发展下去,然后由这一代、以至下一代人来“买单”!

   转载自晴报http://www.skypost.hk  

作者:林奋强


发表于 2017-6-5 09:52:49 |
所谓的保育,还有山脊线
发表于 2017-6-5 10:18:21 |
港岛太密,对岸又闲置了太多的地皮。
发表于 2017-6-5 10:27:22 |
braveenough 发表于 2017-6-5 10:18
港岛太密,对岸又闲置了太多的地皮。

對的!
若然連中環街市也用來建超高層,該區會變得十分擠迫,而項目週邊道路多數較狹窄,難以抵受舊改造成的交通壓力!
发表于 2017-6-5 23:08:05 |
中环街市我觉得没有什么保育意义啊,西环街市就是例子,搞了保育计划,不让发展,结果里面黑漆漆的,没什么人去购物,还是坑了租户和市民,中环街市拆掉算了,不要盖超高层,二十多层就差不多了。
发表于 2017-6-8 22:46:06 |
感觉笔者的论点都很不到位。

第一,私人发展的地积比率和楼高是受政府规管的。私人发展商不能乱盖然后喜欢多高都行……归根究底还是政府的发展政策所致,所以并不存在什么公共项目不是自己钱才随口说说没代价的问题。

第二,现在最主要反对中环街市重建的原因是第二点 - 热岛效应。笔者提出的解决方案例如引入电动车等等全部都是偷换概念,把读者的焦点转移至广义的环保问题,对重建引致更严重的热岛效应却避而不谈。现在中环街市最宝贵的地方是它是周围少有的低密度建筑,类似中环的一道风口井。现在如果拆了重建,建的不够高的话就没什么经济价值,建的太高的话会导致更严重的屏风效应和热岛效应。

其实现在中环已经密度够高,交通也是满负荷,不适合在中环再建高楼增加负荷。倒不如分散建设,另觅地方建高楼,现在黄竹坑一带已经开始重建变成办公楼了。
发表于 2017-7-3 19:34:14 |
这个作者林奋强就是那位前香港行政会议成员林奋强。林奋强卷入卖楼风波廉署已展开调查,先被质疑事先得悉政府将出招压抑楼价,“偷步卖楼”,后再被指疑似向地产经纪支付非法回佣。
这次是不是影响到自己卖楼了啊
发表于 2017-8-22 11:59:10 |
支持一下!!
发表于 2017-8-26 03:23:03 |
香港的规划出现了严重问题。北部新界宁可不开发,也在香港岛北侧拥挤着。不知道规划者的智商是不是有问题。
发表于 2017-8-26 03:23:55 |
香港的规划出现了重大问题,新界基本没有开发,南侧的中环拥挤不堪,不明白为什么舍不得开发新界?规划者的智商,我觉得有问题。
发表于 2017-9-22 23:06:17 |
九龍 應該舊改!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5-12 11:10 , Processed in 0.074739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