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3184|回复: 11

[历史文化] 【邯郸历史名镇观台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11 04:15:10 | |阅读模式
总结目录 后期综述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 04:16:04 |
本帖最后由 两醉清风 于 2017-1-11 05:06 编辑

观台的文化
磁州窑
我们已经知道观台是近代煤炭工业的发祥地,其实早在一千多年前,这里就蕴育了瓷器工业的文明。
邯郸西部的磁县观台镇一带,是绵延的太行山的余脉。宽阔的漳河从太行山口流出后,走进丘陵地带,水势逐渐变缓,形成了水运上的便利。这里蕴藏着大量的高岭土,是制作陶瓷的天然原料。从唐宋时期开始,工匠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和矿产优势,烧制出了精美的瓷器,远销各地。
在漳河流域形成了以观台窑为中心,拥有冶子、东艾口、观兵台、南莲花、荣花寨、白土、申家庄等十几座窑口的大型窑场;经过数百年的烧造历史,逐渐形成我国北方最大的民间瓷窑,成为中国民窑的杰出代表。古时这里属磁州,因而这些窑址称作磁州窑。199712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到了元代时,一向驯服的漳河水,时而干涸见底,时而泛滥成灾,使漳河两岸的窑场无法正常生产,同时也使陶瓷的外销失去了保障,自然条件的恶化,加之战争的灾祸,使漳河流域以观台窑为中心的十几处窑场化为一片废墟,以至于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如今在山前起伏的高地上,仍可见到许多窑场的遗址,雨后冲刷的田地里瓷片闪闪发光。
建国后,考古工作者先后于1958年、1960—1962年和1987年对观台窑遗址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特别是1987年,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河北省文研所和邯郸市文保所联合进行的考古发掘,历时四个月,发现9座瓷窑和作坊、碾槽等重要遗迹,出土各种完整或可复原的瓷器二千多件,瓷片数十万片,为我们展开了磁州窑观台窑场的壮丽长卷。
当时唐宋的瓷器均以釉色作为装饰,由于磁州窑的瓷土质地粗燥,工匠们便在瓷器的表面涂上一层精细的白色化妆土,然后在上面写诗作画,以诗书画作为自己的装饰内容,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装饰特色。磁州窑工匠们吸收唐宋时期传统水墨画和书法的技法,在瓷器上尽情挥毫泼墨,有花鸟、动物、婴戏、山水、诗词曲赋、人物故事等,被称之为瓷器上的国画。
2005年,为陈列和展示这些考古成果,在磁县县城中心建起了一座中国磁州窑博物馆。以《黑与白的艺术》为专题的磁州窑展,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夺得全国博物馆界的最高荣誉。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磁州窑在沉寂了半个多世纪之后,又掀起了一股研究热,1981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举办了一次大型国际磁州窑研讨会,世界各地三百多名研究中国古陶瓷的专家云集一堂,会上展出了日本、加拿大、美国、瑞典等国家博物馆收藏的109件磁州窑精品,汇成了磁州窑产品的洋洋大观,其中的许多展品是第一次面世,令人眼界大开。2002年10月1日至11月28日,中日建交30周年之际,在日本大阪美术馆举行了题为《白与黑的竞演——中国磁州窑世界展》,将日本各大博物馆的精品汇集到大阪美术馆展出,我市的150余件磁州窑瓷器应邀赴日参展。
发起和组织这两次活动的,是日本大阪美术馆馆长蓑丰先生,他对磁州窑的故乡怀有崇高的敬仰之情,曾五次来邯参观考察磁州窑,并有两次携夫人同行。1988年观台窑遗址进入发掘后期时,蓑丰先生怀着朝圣般的心情来到了观台窑。他站在磁州窑的遗址上,像是一个虔诚的教徒,面对自己心中的偶像。他说我要在磁州窑的工地吃上一顿饭,工作人员找来煤气炉,在露天为他做了一顿饭。有人给他拿来一张报纸铺在地上,他谢绝说,我研究了一辈子磁州窑,今天来到这里,我要实实在在地坐在磁州窑的土地上。
2003年2月19日,市人大常委会作出了一项重要决定,授予日本的著名学者蓑丰先生为邯郸市“荣誉市民”的光荣称号,以表彰他作为中日文化的友好使者,致力于磁州窑文化的研究与宣传,为使磁州窑走向世界,扩大磁州窑的影响所做出的努力和重大贡献,这是我市历史上第一位外籍人士获此殊荣。
六河沟煤矿
太古时期在大自然造山运动的作用下,华北西部的地层隆起,形成了太行山脉。地壳的激烈运动,使茂密的植物埋藏在地下,形成了大量的煤层。位于太行山东麓的磁县、武安一带蕴藏着丰富的煤田,据《磁县志》记载,早在明代时民间就已开始挖矿出煤,观台村民以原始笨重的手工工具自发开采,由于开采方法落后,劳动工具简陋,年产量很低,主要是用于生活所需。后来小煤窑逐渐被官府和当地的地主所占有。到了清朝末年,商人开始介入,河南商城人叶润含在六河沟附近开办了四五处小煤窑,使煤炭开始变成了商品,在当地销售或销往外地。当时这里山路狭窄而崎岖,煤炭运输主要靠人力和牲畜运到丰乐镇或安阳,再转运到各地。二十世纪初叶,随着近代工业的崛起,对煤炭的需求激增,观台煤田的煤质十分优良,属于古生代夹炭层石炭纪有烟煤,色泽黑亮,灰分小,挥发少,黏结性强,特别适合炼焦和作为火车、舰船锅炉等动力用煤。
1920年秋,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带领学生来到观台六河沟煤矿进行实习考察,并撰写出煤田地质专著《华北六河沟煤田含煤建造之地层》一书,对华北煤田的形成及含煤地层中古代生物演变历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1903年2月,曾任清朝翰林院侍诏、直隶候补道的马吉森与山东维县人谭士桢、河南开封人顾瑗等集资白银2万两,开办了六河沟煤矿,经清政府获准设厂采煤。业主马吉森眼界开阔,经营灵活,他废弃了传统的土法开采模式,率先使用机械进行开采,同时采用股份制的新式企业管理模式,积极吸纳外部资金,呈现出鲜明的现代企业特征。煤矿投产后,很快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后来又有河南商城人张孝谦、开封人顾瑗、浙江宁波人吴樾等加入新股4万两,叶润含等增加投资在六河沟附近开辟了新的井口,同时吸引了德国人莫纳根、比利时人马楣等外商的入股投资,使六河沟煤矿的规模不断扩大,不久正式成立了六河沟煤矿股份有限公司,并向德国商人德璀琳贷款10万两,订购了先进的机器设备
1906年平(北平)汉(汉口)铁路建成通车后,促进了六河沟煤炭资源的开发。为了适应煤炭运输销售的需要,在邯郸这块版图上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条地方铁路1908年由六河沟煤矿出资,修筑了从六河沟到丰乐镇(今河南省安阳县丰乐镇)的轻型铁路;被称为丰六铁路,这段窄轨铁路长32.5公里,是一条运煤的专线。开始时用人力推缸运煤,后来购置了小火车,改作机械牵引,主要运煤,也兼营少量的客货运输。与此同时在平汉沿线的彰德、郑州、许昌、汉口等地设立了煤炭分销厂,扩大销路。
1909年,清政府为了补充国库的空虚,决定加大六河沟煤矿的开采力度,在原来的矿区旁边,又划出了一块更大的矿区,采取竞标的方式,开发六河沟的新煤矿。官方贴出告示,号召全国的民间实业家用现银竞标。消息传出之后,日、法、英、美国的投机商蠢蠢欲动,迫切想吃到这块肥肉,但清政府规定只对中国商人开放竞标,于是洋商们便想方设法寻找中方的合作伙伴,英国商人查尔暗中支持安阳富商周益,他一掷千金,势在必得。马吉森在其妹马青霞大力资助,以180万两白银中标,夺得六河沟新开煤矿的开发权,从而破灭了洋商的梦想。    1911年,浙江宁波人吴樾任总经理时,由于无法偿还德国商人德璀琳到期的债务,处处受到外商的制肘,德璀琳以债权人的身份,提出种种附加条件,要求派德国人到六河沟煤矿任技师,企图在技术上实行垄断。为摆脱这种被动的局面,吴樾决定从华比银行借款还债,这时临城煤务局总办兼总工程师、比利时人马楣早已对六河沟煤矿垂涎三尺,一直想从中插手,只是苦于没有机会,这时得知六河沟煤矿急需资金,乘机串通华比银行,诱骗吴樾与之订立了代管十年的承包合同,使马楣夺得了六河沟煤炭的全部经营大权。这真是前门拒虎,后门进狼,当吴樾得知银行背后的交易后,已悔之晚矣,使六河沟从一个民族资本企业逐渐沦为外国资本控制的企业,成为外国资本经济渗透、掠夺的工具。马楣接手后,很快创办了发电厂,安装了两台1000千瓦的发电机组,4台汽压锅炉。并建造了独处一院的办公房,室内有地下通道,直通火车站,遇到紧急情况时便于随时逃生。(此处便是观台中学前身)
由于六河沟煤矿在当时的重要地位,曾有多位民国要人在这里任职,他们利用自身的官职和影响,使煤矿生产稳定增长。
1917年3月,煤矿公司召开股东会议,决定由曾任外交次长、交通总长的曹汝霖、曾任中华民国袁世凯总统府财政顾问的陆宗舆、民国时期的外交高级官员、中国奥运之父王正廷等人为主任董事,浙江宁波人李晋为总经理。
李晋就职后,对六河沟的矿产权屡被外国人掠夺,痛心不已,随即与比利时人马楣交涉,要求收回煤矿的管理权,经过激烈的谈判,把由马楣垄断煤炭的大权变为双方共管。
1919年,李晋利用法朗汇价下跌的行情,提出了收回经营权的倡议,并积极筹措资金,还清了全部外资,使比利时人马楣及驻矿的外国人员撤离了煤矿,恢复了民族资本的完全控股。同年,由六河沟煤矿出资,将观台镇至丰乐镇的轻便铁路改建成标准轨道,购置小火车十几台,车皮100多辆,并与平汉铁路相衔接,使日运煤量增至1500-2000吨。还架设了漳河大桥,又开凿了台寨、复兴等新矿井,使煤炭产量大增。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全公司的煤产量达到了75万吨,共计有资本300万元,职工5000人,矿区面积12万平方米,并拥有发电厂、火车房、轻便铁路、学校、浴池、职工住宅配套设施等,达到了六河沟煤矿的全盛时期,成为民国初期的全国十大矿厂之一和全国重要的焦煤生产基地。
    1930年,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展开了中原大战,军阀混战,连年不断,平汉铁路中断,六河沟煤矿所产的煤炭无法外运,后来又先后被蒋介石的中央军和张学良的东北军所征用。
    1937七七事变后,10月中旬六河沟煤矿被日军占领后,由日本人大岛接手管理,1940年日伪合组井陉公司,将六河沟煤矿并入其中。日本人采取“要得炭、人命换”的残暴手段,对中国的煤炭资源进行了野蛮的掠夺。
19458月日军投降后,由晋冀鲁豫边区民主政府工商部局接管,1946年内战时国民党军队占领后,由于电厂停止发电,主要矿区全部被淹,使六河沟煤矿终结了它的历史使命。
虽然六河沟煤矿退出了近代工业的舞台,但却抹不掉它曾经创造的辉煌,六河沟煤矿曾是峰峰矿务集团的前身,它续写了新中国煤炭工业的新篇章。

1.清朝翰林院侍诏马吉森 祖籍安阳水冶镇蒋村 (马氏庄园)就是马吉森祖宅 观台西湾(磁州窑遗址西寺下边)(马家窑)就是马家的煤矿.。
2.观台中学后边还有4处比利时民居宅院,在观台卫生所南侧也有2处比利时民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 04:16:25 |
本帖最后由 两醉清风 于 2017-1-11 04:52 编辑

观台的遗迹和历史

历史:
观台村北有一土台,相传三国时曹操为阅兵所建,故叫观台。[1]  另据明嘉靖《彰德府志》记载:“石虎所筑,以临漳水,故名曰观”。又一说,此台以望三台,故名观台!建筑岳城水库时,搬迁到现址居住,旧址位于现址北一里多处。
观台历史有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公元前422年,西门豹任邺县令(治今临漳县邺镇),在漳水上筑拦河堤堰12道,同时在南岸开渠12条,引漳灌溉,其中6条在今观台镇,观台镇又名六河沟。
曹操在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前后,以城为基,修建三台(铜雀、金虎、冰井)之一的冰井台中贮藏了大批煤炭。西晋左思《魏都赋》中讲:墨井盐池,玄滋素液”又据《魏都赋》唐人李善注:邺西,高陵西,伯阳城西有石墨井,井深八丈 其中伯阳城就是指观台清流村
唐代,观台已经开始有陶瓷行业的历史(2015年冶子磁州窑发掘新发现)
宋元时期是观台磁州窑最为辉煌的时刻,并且煤炭开发也趋近发达,
元后因漳河泛滥,航运停滞,观台艺人奔走他方,将磁州窑技艺发扬全国,在峰峰 鹤壁等地都有观台磁州窑的影子。
明清观台镇随峰峰地区先后属磁州 相州。
1903年一些实业家在六河沟(马吉森等) 一带收买土煤窑,次年国民政府 农工商部正式批准成立“安阳六 河沟机器官煤矿”。
1907年5月 正式成立“六河沟煤矿股份有限 公司”。此后煤炭开发事业在曲折 中发展,小煤矿与官煤矿并存。
1937年10月19日后,日军不断向漳河铁桥炮击,并在轰炸机的配合下以两个大队的兵力向漳河桥发起轮番进攻,均被32军官兵击退。正面进攻不成,日军在保障、高穴一带涉水渡河偷袭西保障,守军与敌人激战,双方展开肉搏,敌两个大队伤亡惨重,但后续部队不断增多,东西保障防线被突破。与此同时,一部分日军化装成难民偷渡过河,采取突然袭击,占领东西高穴。
21日,关麟征所部52军第2师一个旅乘夜包围攻击敌人在河南岸的部队,同时命令第25师在河北岸一个步兵团(团长曾谦),乘夜由西向东对敌人河北岸的炮兵阵地和后方部队猛烈侧击。敌人处于前后夹击的困境,死伤巨大,被迫放弃阵地,向漳河北岸溃退。这是日军自南进以来,遭到的最大的一次打击[2]  史称漳河战役
1938年4月29日驻彭城、观台的日伪军向彭城西部的抗日根据地进攻,被129师385旅141团和太行五分区34团击溃,歼灭敌人150余人
6月21日陈赓部队和第四游击支队进攻观台镇和六河沟煤矿公司,曾将日伪组织和武装解决。史称彭城大捷[3]
1945年9月10日观台光复
1946年秋,国民党占领观台,六河沟煤矿及原有铁路设备拆毁备战,矿井淹没,设备转移至涉县。 后来铁路设备轨道用于邯郸涉县和邯郸馆陶铁路建设。[4]
1953年1月12日划归河北省峰峰矿区
1955年2月,峰峰矿区改建成峰峰市,直属河北省,观台更名峰峰市观台区
1956年9月11日,峰峰市撤区并乡,全市划为20个乡镇办事处。观台区更名观台镇
1965年3月5日,将峰峰矿区观台人民公社的观台一、二、三街、轮子坡、东保障、西保障、东清流、西清流、中清流、乞伏、东艾口、西艾口、前岭、后岭、岗子窑等15个村划归磁县。同时修建岳城水库,水利部原先建议整体搬迁,因村民留恋历史故土,不愿搬迁,故迁址南岸1公里坡地。东清流、西清流、中清流的部分农户迁入峰峰矿区临水人民公社,改村名为:东清流、西清流、新清流。
1966年4月5日周总理视察了岳城水库[5]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 04:16:46 |
本帖最后由 两醉清风 于 2017-1-11 04:44 编辑

观台文化的延伸,

六河沟煤矿在民国时期在观台建立一所学校。叫燃料工业部管理学校。后改为华北煤矿专科学校
1950年3月,华北煤矿专科学校与焦作路矿学堂合并为焦作工学院
1950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以焦作工学院为基础筹建中国矿业学院。
原焦作工学院大部分设备及人员搬迁至天津,焦作校区继续办学 继而发展成现在的河南理工大学

邯郸市第十三中学的前身是焦、峰、潞区初级煤矿职业学校。
1950年燃料工业部煤矿管理总局派遣姬知深同志到职筹建。学校原计划设在河南省焦作市,后因六合沟(观台)的燃料干部学校(华北煤矿专科学校)迁往焦作,姬知深同志于1951年1月11日奉命在此校址筹办焦峰潞区煤矿职业学校。
1月24日,峰峰矿务局派王守道到校协助筹办,随后方正平同志也由河北省政府派遣到学校,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学校于3月30日开学,4月1日正式上课。
    前半年招3个初职班,1个预职班(补教小学高年级课程),共174名在校生。后半年又招1个初职班,2个高职班,共计380人,17名教职员工。学生来自峰峰、焦作、潞安、北京4个地区,以及煤管总局的青年职工和职工子弟。
为了祝贺学校的诞生,选定1951年“五四”青年节良辰吉日,北京煤总派代表参加,举行了开学典礼仪式,方正平同志为第一任校长。
    1952年,为了扩充校舍,创造优美的学习环境,中燃部煤管总局又投资66亿元(旧币),在峰峰矿区滏阳河畔购地百余亩,建立新校舍(今邯郸市十三中)。从此,焦、峰、潞区初级职业学校更名为  峰峰煤矿工业学校。
暑假招来的新生分为采矿、地测、机电、矿管4个专业,称之为高职班。原有的甲、乙、丙、预备班称之为初职班。学校自制幕布,自购乐器,成立了管弦乐队、腰鼓队,不断上演文艺节目,活跃师生的文娱生活。还聘请了花匠植树种花,美化学校环境,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1953年,学校的高职班并入东北阜新煤校北京东郊煤炭学校;初职班仍留在峰峰,后改名为峰峰煤矿职工子弟学校。该校  1956年移交地方,1958年更名为河北峰峰第一中学(简称峰峰一 中),被命名为河北省重点中学。    其中阜新煤校最后发展成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北京东郊煤炭学校 后来又和焦作工学院合并成为中国矿业学院 ,也就是现在的中国矿业大学,
而北京东郊煤矿学校的校址 就是现在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定福庄校区

峰峰集团总医院

1945年9月,八路军太行五分区军政委员会接收日军磁县炭矿医院,称为“峰峰利民煤矿医院”,接收日军六河沟炭矿病院,称为“六河沟煤矿医院”。
1948年5月,两所医院合并,改称“峰峰煤业公司医院”。1949年9月,改称“峰峰矿务局医院”。1961年7月,改称“峰峰矿务局总医院”。
1970年10月,改为“峰峰矿务局第一医院”。
1995年6月,重新恢复“峰峰矿务局总医院”名称。
2003年7月,医院改称“峰峰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
2005年8月,兼并华北冶金建设公司总医院,设立邯郸分院(对外称“峰峰集团邯郸医院”)。
2010年9月,总医院与第二医院合并重组,仍称“峰峰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第二医院前身为1952年6月设立的“峰峰矿务局总医院门诊部”,1961年7月,改称为“峰峰矿务局总医院第一分院”,1970年10月改称为“峰峰矿务局第二医院”。[1]
川威集团
六河沟煤矿在汉阳建立一个铁厂,叫六河沟煤矿铁厂
1038年随国内其他几个大型铁厂一起迁址陪都重庆, 今天川威集团的前身。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 05:08:07 |
本帖最后由 两醉清风 于 2017-1-11 05:17 编辑

5.刘少奇  李克保

刘少奇(左二)在六河沟煤矿与工友合影


1925年春,中共北方区委派杨介人到六河沟煤矿,让他利用国共合作的有利时机,恢复和建立党的组织和工会组织,开展煤矿工人运动。杨介人曾与周恩来等人一起留学法国,回国后,担任京汉铁路邢台到新乡焦作一带共产党的领导人。他在六河沟建立了中共党小组,在产业工人中发展党员,使纪德贵、胡金山等积极分子成为矿工中的第一批党员,党小组很快发展到20多人。不久,上海五卅惨案发生,消息传到六河沟,煤矿工人群情激愤,杨介人和地下党组织领导数千矿工群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罢工和示威活动,声援上海工人的反帝爱国斗争。
1925年深秋,为组织领导北方的煤矿工人运动,受党中央委派,刘少奇和杨介人来到了六河沟煤矿。当时刘少奇化名胡服,杨介人化名京汉,住在六河沟煤矿附近的白龙庙内。白龙庙位于海拔500米的奇宝山上,全部采用当地的山石砌成,始建于明永乐年间,重修于清光绪年间,六河沟煤矿就座落在它的山脚下。这里山势崎岖、地势险要,周围绵延数百里都是苍茫的群山,山的南侧便是奔淌的漳河。白龙庙附近住着几十户人家,许多住户都是在煤矿上班的矿工,为了方便工作和自身安全,刘少奇同志和杨介人就住在矿工工友家。白龙庙的东西厢房就成了刘少奇、杨介人和工运领袖们开会、议事的地方。
刘少奇到来后,及时传达了党中央对工人运动的指示,决定变单纯的经济斗争为政治斗争,并在党小组的基础上,发展成立了六河沟煤矿党支部,杨介人担任书记,胡金山担任组织委员,纪德贵担任宣传委员,并把白龙庙院落作为六河沟党支部和工会办公的场所,六河沟工人罢工的重大决策都是在这里决定的。目前庙内仍保留有刘少奇同志办公旧址、六合沟煤矿工人工会旧址等。刘少奇和杨介人深入到煤矿工人中间,利用标语、传单、集会等形式宣传革命思想,并深入到矿区和工人家庭,号召工人们团结起来同资本家斗争。他们选派在彰德十一中教书的地下党员罗任一作为工人代表,向矿方提出了提高工人生活待遇,实行8小时工时制,不准打骂工人、虐待童工等请求。资本家以种种借口,软磨硬抗,对工人提出的要求迟迟不予答复,党组织决定发动数千名工人举行大罢工。当时有人担心矿方动用军队前来镇压,罗任一曾留学日本,并在国民革命军中任过职,与当地驻军的两个旅长是旧时的好友,他知道这两个旅长之间素有矛盾,互相戒备,罗任一便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使之互相牵制。
9月初,六河沟数千工人举行了大罢工,罢工开始后,资本家急忙派人请求军队镇压,由于罗任一事先作通了工作,军队没有贸然行动。在罢工浪潮的强大压力下,矿方被迫答应谈判。由于刘少奇、杨介人身为地下党组织负责人,不便暴露身份,便推选罗任一带领一名工人和两名学生为代表与资本家谈判,经过8个多小时的马拉松谈判,最后资本家不得不答应工人代表提出的要求,承认工人有组织工会的权力,增加工人工资,罢工期间工资照发等条件,并被迫在协议书上签了字。
第二天,罢工工人在观台镇南大街的老戏楼前召开了六河沟煤矿第一次工人代表大会,成立了六河沟煤矿工会,选举杨介人为会长,胡金山等人为委员。会后举行了大游行,附近农民还到矿上举行戏剧演出,祝贺工会成立。刘少奇在这里工作生活了一个多月,直到大罢工取得胜利后才离开。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反动派大肆镇压革命,屠杀革命党人,使煤炭工人运动进入低潮,六河沟煤矿的红色工会被反动势力所豢养的黄色工会所取代,中共党组织由公开转入地下,但仍坚持在矿山开展秘密活动。由于不能组织大规模的罢工活动,便在各分厂组织发动工人向资本家进行斗争。10月2日,六河沟煤矿电厂举行了300人的大罢工,并提出了“反对压迫、打倒资本家”的政治口号,迫使厂方提高了工人的待遇水平。
邯郸市水电学院退休干部孙海峰家中就珍藏了两张他父亲留下的照片,其父是六河沟电厂的技术工人,由刘少奇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其中一张是工人们站在车间内机器旁的合影,一张是参与罢工的工人代表站在电厂门口庆祝罢工胜利的合影,为这一段光荣的历史留下了永恒的记忆。
1930年的冬天,刘少奇以中央总工会特派员的身份第二次来到六河沟煤矿,冒着腥风血雨指导煤矿工人运动。直南特委书记王子青和两名党员专程到岳城镇去接应刘少奇。刘少奇仍居住在奇宝山上的白龙庙里,11月6日在这里召开了六河沟党组织会议,参加会议的有直南特委书记王子青,磁漳中心县委书记李健身,组织部长王维纲,宣传部长刘大风等,还有六河沟党组织成员马存汉、纪德贵、索和的,联络员索富民,地方组织负责人张瑞堂等。当时矿工斗争情绪开始高涨,迫切需要一个群众性的工人组织,但在白色恐怖下,不能公开成立工会组织。刘少奇经过与中共地下党负责人等商议,根据纪德贵提出的建议,决定以拜把子的形式,在煤矿工人中成立“朋友社”,把工人中的骨干分子团结起来。“朋友社”的任务就是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有组织地向资本家展开斗争,反对资本家和包工头打骂工人。经过几天的动员发动,成立了由三十六人组成的骨干队伍。他们聚焦在纪德贵老家石场村的一个院落里,烧香磕头放鞭炮,正式举行了拜把子仪式。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掩护自己,刘少奇首先和三十六个骨干工友拜了把子,结为兄弟。会后各骨干成员积极工作,使朋友社很快发展到了700多人。
刘少奇到六河沟煤矿后,四处奔走为矿工们谋取福利,深受煤矿工人的爱戴,并与广大工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中共安阳县委书记马载于1930年秋就来到了这里,纪德贵通过关系把他安排到井下,以当推罐工作为掩护。刘少奇秘密来到六河沟煤矿后,他全力配合刘少奇开展工作。地下党组织的活动,很快引起了煤矿资本家的警惕,他们四处悬赏捉拿。冬天的一个早晨,刘少奇、马载等人的活动,不慎被矿警队发现,当时正值矿工上班时间,于是俩人夹杂在上班工人的人流中,在煤矿工人纪德贵、王付保等人的掩护下,和工友一齐下到了矿井里。矿警队追到了矿井口,不见俩人的踪影,知道他们已经躲到了矿井里,就决定在矿井口驻兵把守。如果从矿井口出去,必定会自投罗网,能从矿井安全出去,又能瞒过敌人办法只有一个,就是藏在运煤的罐笼内,于是,在工友的帮助下,矿工纪德贵、王付保和刘少奇、马载一齐藏进运煤的罐笼中,与外面的工友里应外合,安全逃离了矿警队的搜捕。两人成功脱险后,为了感谢纪德贵、王付保等人的相救,刘少奇特意与他们合影留念,留下了一张珍贵的老照片。照片上的背景是一幢民国建筑,四个人从左到右依次是:王付保、刘少奇、马载、纪德贵。马载建国后曾任中共热河省委副书记,四川石油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等职。纪德贵后来在六河沟、峰峰煤矿一带,组织了以煤矿工人为主体的八路军太行第四游击支队,亲自任支队司令员,成为赫赫有名的纪支队。建国后,纪德贵曾任矿务局总医院名誉院长、邯郸市政协副主席等职。矿工王付保便是这张照片的保存者,在刘少奇被打倒的文革期间,他将这张照片深藏不露,直到2011年才交给磁县党史办。
1932年9月,中共六河沟地下党支部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指示,为了配合南方红军第四次反围剿的斗争,牵制国民党军队南下攻打红军,地下党组织和“朋友社”,联合彭城、峰峰、武安、新乡一带的煤矿和瓷业工人,于9月26日举行了万人同盟大罢工,矿方资本家勾结国民党军队,说工人大规模造反,请求驻磁县的高桂滋旅前来镇压,矿井队、特务戒备森严,如临大敌。“朋友社”连夜组织附近村庄的农民和矿上的工人手持大刀、长矛、铁锨、棍棒来到了漳河北岸,准备和国民党军进行拼杀。地下党组织也在国民党队伍中秘密做工作,当高桂滋得知工人不是造反,而是讨要拖欠的工资后,未渡过漳河便退回了县城。罢工一直持续坚持了半个月,声势浩大,震撼中原大地,资本家害怕事态扩大,便主动与工人代表进行谈判,同意增加工人工资,使罢工斗争取得了胜利,党的组织也得到壮大,矗立起了工人阶级革命的历史丰碑。
1937年10月,日军占领了六河沟煤矿,矿上资本家南逃,由日本兴中公司派大岛接手管理。为了阻止侵略者掠夺煤炭资源,中共地下组织负责人、“朋友社”骨干李克保等人,打捞出国民党军队和矿警队扔进漳河和水井里的20多杆枪支和子弹,组成了一支几十人的工农自卫队,不断骚扰占领的日军。
1938年初,纪德贵率领的八路军太行第四游击支队来到六河沟煤矿,两支队合为一体,很快发展成为五、六百人的队伍,他们驰骋于漳河两岸,打土匪,除汉奸,袭击日伪据点,抗击日军扫荡,使日军闻风丧胆。同时地下党组织还发动矿工消极怠工,故意停电、停水,造成淹井事故,矿工们还积极配合纪支队,拆毁漳河铁路大桥、砍断电线、偷盗矿产物资,支援抗日根据地。
1942年1月,驻六河沟的日军为打压当地的抗日力量,以“治安检查”为名,将500多名矿工带到日本宪兵队拷问后,莫名失踪。在党组织的策划下,2000多名矿工举行了大暴动,他们砸毁机器,破坏设施,致使生产无法进行。
1941年10月,在苏北担任中共中央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委的刘少奇收到中央的电报,通知他返回延安,负责筹备党的七大。从苏北到延安,路途千里,而且很多地区都控制在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军队的手中,党中央和毛泽东对此高度重视,指示沿途党组织做好刘少奇的安全保卫工作。
1942年9月,刘少奇化装成商人,在地下工作者的精心安排下,通过利用伪军关系,乘坐小汽车在白天顺利通过了平汉铁路。在抗战最严酷的岁月,刘少奇同志第三次来到了六河沟煤矿,故地重游,百感交集,当年在这里点燃的革命火种,如今已在冀南大地呈燎原之势。因他对这一带的情况十分熟悉,便提议居住在白龙庙,地下党组织安排他住在交通站索富民家,索富民是六河沟煤矿的工人,负责给刘少奇做饭、传递消息等。刘少奇来到这里,顾不上休息,便召开了六河沟及周边地下党组织会议,一方面听取地方党组织的汇报,一方面又吸收了20多名党员入党。在这里作了短暂停留后,在地下党组织的护送下,安全到达八路军129师所在地河北涉县赤岸村,受到了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的盛情接待。
1961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曾给刘少奇担任过通信员的索富民请村里的文化人,给时任国家主席的刘少奇写了一封信,说家里的妻子生病,家里困难,请给予帮助。刘少奇接到信后,专门派人送去了粮票和路费,并请他带上妻子去北京看病。第二年,索富民和妻子带着刘少奇在这里喜欢吃的柿糠疙瘩进了北京城,续写了一名普通矿工与国家领袖的情谊。
为了揭露日本帝国主义掠夺我国煤炭资源的本质,当年刘少奇曾化妆成矿工来具体策划六河沟工人罢工事宜,后因叛徒告密而失败。刘少奇在我地下党的掩护下成功脱险,负责人李克保等一大批爱国志士则被日本宪兵队逮捕入狱,当时就关在现在观台中学东边的水牢里。在观台中学内现有李克保烈士纪念碑一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17-1-11 15:18:57 |
很棒!学习了
之前去过一次,找到了观台...
磁州窑遗址位置基本也走到了
学校后面的比利时建筑有机会还要去看看....
毕竟是一个辉煌的地方
值得记忆
发表于 2017-1-11 16:12:38 |
两醉清风 发表于 2017-1-11 05:08
5.刘少奇  李克保

刘少奇(左二)在六河沟煤矿与工友合影

你这专门研究漳河啊
发表于 2017-1-11 16:56:59 来自手机 |
等到西南高速修通以后,观台镇可以考虑衔接林州和峰峰中间的,一个经停站点。生态旅游产业也不错
发表于 2017-1-11 17:15:25 来自手机 |
shine19967 发表于 2017-1-11 16:56
等到西南高速修通以后,观台镇可以考虑衔接林州和峰峰中间的,一个经停站点。生态旅游产业也不错

有可能是这样的

山区高速公路,总是不能像平原那样,线路不规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 18:57:56 |
本帖最后由 两醉清风 于 2017-2-15 21:56 编辑

明代                       民间就已开始挖矿出煤,观台村民以原始笨重的手工工具自发开采,由于开采方法落后,劳动工具简陋,年产量很低,主要是用于生活所需。后来小煤窑逐渐被官府和当地的地主所占有。
清朝末年,             商人开始介入,河南商城人叶润含在六河沟附近开办了四五处小煤窑,使煤炭开始变成了商品,在当地销售或销往外地。当时这里山路狭窄而崎岖,煤炭运输主要靠人力和牲畜运到丰乐镇或安阳,再转运到各地。
二十世纪初叶,       随着近代工业的崛起,对煤炭的需求激增,观台煤田的煤质十分优良,属于古生代夹炭层石炭纪有烟煤,色泽黑亮,灰分小,挥发少,黏结性强,特别适合炼焦和作为火车、舰船锅炉等动力用煤。
1903年2月,          曾任清朝翰林院侍诏、直隶候补道的马吉森与山东维县人谭士桢、河南开封人顾瑗等集资白银2万两,开办了六河沟煤矿,经清政府获准设厂采煤。业主马吉森眼界开阔,经营灵活,他废弃了传统的土法开采模式,率先使用机械进行开采,同时采用股份制的新式企业管理模式,积极吸纳外部资金,呈现出鲜明的现代企业特征。煤矿投产后,很快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后来                       又有河南商城人张孝谦、开封人顾瑗、浙江宁波人吴樾等加入新股4万两,叶润含等增加投资在六河沟附近开辟了新的井口,同时吸引了德国人莫纳根、比利时人马楣等外商的入股投资,使六河沟煤矿的规模不断扩大,不久正式成立了六河沟煤矿股份有限公司,并向德国商人德璀琳贷款10万两,订购了先进的机器设备。
1906年                   平(北平)汉(汉口)铁路建成通车后,促进了六河沟煤炭资源的开发。为了适应煤炭运输销售的需要,在邯郸这块版图上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条地方铁路。1908年                   由六河沟煤矿出资,修筑了从六河沟到丰乐镇(今河南省安阳县丰乐镇)的轻型铁路;被称为丰六铁路,这段窄轨铁路长32.5公里,是一条运煤的专线。开始时用人力推缸运煤,后来购置了小火车,改作机械牵引,主要运煤,也兼营少量的客货运输。与此同时在平汉沿线的彰德、郑州、许昌、汉口等地设立了煤炭分销厂,扩大销路。
1909年,               清政府为了补充国库的空虚,决定加大六河沟煤矿的开采力度,在原来的矿区旁边,又划出了一块更大的矿区,采取竞标的方式,开发六河沟的新煤矿。官方贴出告示,号召全国的民间实业家用现银竞标。消息传出之后,日、法、英、美国的投机商蠢蠢欲动,迫切想吃到这块肥肉,但清政府规定只对中国商人开放竞标,于是洋商们便想方设法寻找中方的合作伙伴,英国商人查尔暗中支持安阳富商周益,他一掷千金,势在必得。马吉森在其妹马青霞大力资助,以180万两白银中标,夺得六河沟新开煤矿的开发权,从而破灭了洋商的梦想。  
1911年,             浙江宁波人吴樾任总经理时,由于无法偿还德国商人德璀琳到期的债务,处处受到外商的制肘,德璀琳以债权人的身份,提出种种附加条件,要求派德国人到六河沟煤矿任技师,企图在技术上实行垄断。为摆脱这种被动的局面,吴樾决定从华比银行借款还债,这时临城煤务局总办兼总工程师、比利时人马楣早已对六河沟煤矿垂涎三尺,一直想从中插手,只是苦于没有机会,这时得知六河沟煤矿急需资金,乘机串通华比银行,诱骗吴樾与之订立了代管十年的承包合同,使马楣夺得了六河沟煤炭的全部经营大权。这真是前门拒虎,后门进狼,当吴樾得知银行背后的交易后,已悔之晚矣,使六河沟从一个民族资本企业逐渐沦为外国资本控制的企业,成为外国资本经济渗透、掠夺的工具。马楣接手后,很快创办了发电厂,安装了两台1000千瓦的发电机组,4台汽压锅炉。并建造了独处一院的办公房,室内有地下通道,直通火车站,遇到紧急情况时便于随时逃生。(此处便是观台中学前身)
由于六河沟煤矿在当时的重要地位,曾有多位民国要人在这里任职,他们利用自身的官职和影响,使煤矿生产稳定增长。
1917年3月           ,煤矿公司召开股东会议,决定由曾任外交次长、交通总长的曹汝霖、曾任中华民国袁世凯总统府财政顾问的陆宗舆、民国时期的外交高级官员、中国奥运之父王正廷等人为主任董事,浙江宁波人李晋为总经理
李晋就职后,对六河沟的矿产权屡被外国人掠夺,痛心不已,随即与比利时人马楣交涉,要求收回煤矿的管理权,经过激烈的谈判,把由马楣垄断煤炭的大权变为双方共管。
1919年,               李晋利用法朗汇价下跌的行情,提出了收回经营权的倡议,并积极筹措资金,还清了全部外资,使比利时人马楣及驻矿的外国人员撤离了煤矿,恢复了民族资本的完全控股。同年,由六河沟煤矿出资,将观台镇至丰乐镇的轻便铁路改建成标准轨道,购置小火车十几台,车皮100多辆,并与平汉铁路相衔接,使日运煤量增至1500-2000吨。还架设了漳河大桥,又开凿了台寨、复兴等新矿井,使煤炭产量大增。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全公司的煤产量达到了75万吨,共计有资本300万元,职工5000人,矿区面积12万平方米,并拥有发电厂、火车房、轻便铁路、学校、浴池、职工住宅配套设施等,达到了六河沟煤矿的全盛时期,成为民国初期的全国十大矿厂之一和全国重要的焦煤生产基地
1920年秋,          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带领学生来到观台六河沟煤矿进行实习考察,并撰写出煤田地质专著《华北六河沟煤田含煤建造之地层》一书,对华北煤田的形成及含煤地层中古代生物演变历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1930年,             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展开了中原大战,军阀混战,连年不断,平汉铁路中断,六河沟煤矿所产的煤炭无法外运,后来又先后被蒋介石的中央军和张学良的东北军所征用。
1937年             “七七事变”后,10月中旬六河沟煤矿被日军占领后,由日本人大岛接手管理,1940年日伪合组“井陉公司”,将六河沟煤矿并入其中。日本人采取“要得炭、人命换”的残暴手段,对中国的煤炭资源进行了野蛮的掠夺。
1945年8月         日军投降后,由晋冀鲁豫边区民主政府工商部局接管,
1946年                 内战时国民党军队占领后,由于电厂停止发电,主要矿区全部被淹,使六河沟煤矿终结了它的历史使命。
虽然六河沟煤矿退出了近代工业的舞台,但却抹不掉它曾经创造的辉煌,六河沟煤矿曾是峰峰矿务集团的前身,它续写了新中国煤炭工业的新篇章。

1.清朝翰林院侍诏马吉森 祖籍安阳水冶镇蒋村 (马氏庄园)就是马吉森祖宅 观台西湾(磁州窑遗址西寺下边)(马家窑)就是马家的煤矿.。
2.观台中学后边还有2处比利时民居宅院,在观台卫生所南侧也有2处比利时民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17-1-12 20:52:24 |
这题材都可以拍电视剧了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 21:42:35 |
本帖最后由 两醉清风 于 2017-1-12 21:44 编辑

塞翁失马 发表于 2017-1-12 20:52
这题材都可以拍电视剧了


离着我们最近的 就拍过一个电视剧 ,是梅婷主演的,叫兵变1938  里边日本据点就是说我们镇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5-15 10:56 , Processed in 0.096249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