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3364|回复: 14

[历史文化] 【漳河往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17 11:47:13 | |阅读模式
漳河是现在安阳邯郸的分界线,卫河支流。位于中国河北省、河南省之间。源出晋东南山地,有清漳河与浊漳河两源。清漳河大部流行于太行山区的石灰岩和石英岩区,泥沙较少,水较清。浊漳河流经山西黄土地区,水色浑浊。两源在河北省西南边境的合漳村汇合后称漳河。向东流至馆陶入卫河。长466千米(至南陶),流域面积(至蔡小庄)1.82 万平方千米。1960~1969年在上游林县(今林州市)境内建有红旗渠水利工程。
引漳十二渠(西门引水渠)
   
  战国时魏国人西门豹所开凿,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古代大型引水灌溉渠系。公元前422 年,魏文侯以西门豹为邺令(邺地遗址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的邺镇),西门豹至邺、革除河伯娶妻之恶俗,兴民屯,又发民力在漳河右岸(距现岳城水库大坝下游5公里,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附近,当地群众称作闸门沟的地方)开凿水渠十二道,引漳水灌田,民得饶足。引漳十二渠的工程措施是在漳河中修筑十二座溢流低堰以拦河水,每堰在南岸开取水口,共建成十二条渠道,能灌能排,旱时可引水灌田,水大时又可排涝。“蓄为屯云,泄为行雨 ”,效益十分显著。据姚汉源教授考证,当时粮食亩产可提高8倍以上,西门豹治邺,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以西门引水渠最为历代人民所称道,当地人民在漳河右岸修“西门祠 ” 纪念他,代代香火不绝,今仍存。从西门豹修建引漳十二渠后,2000 多年来,十二渠经历了多次埋废、修复和扩建,使这一古老灌溉工程得以延续,工程效益得以不断扩大。东汉元初 2 年(公元 115 年),安帝诏令“修理西门豹所分漳水为陂流,以溉民田 ”(《后汉书·安帝纪》)。东汉末年,献帝建安 18 年(公元 204 年),曹操组织修复了漳河十二渠,灌溉面积达数万亩。后赵时,石虎迁都邺后,又对漳河十二渠进行了整修。东魏兴和 3 年(公元 538 年)10 月,又于上游保障村处,“发兵 5 万筑漳滨堰,35 日罢。”以扩大十二渠的引水能力。唐、宋、元、明、清对漳河十二渠也都有修复或扩建,但近代渐被淤废。
   
          利漕渠

           三国初期,建安 9 年(公元 204 年),曹操大败袁绍,占据邺城,后为三国魏之首都。曹操以邺为根据地,为向北方战争运粮,于建安 18 年(公元 213 年),开渠引漳水过邺入白沟(卫河),转通黄河,名利漕渠。利漕渠南起馆陶,西北至斥漳(今曲周县东南)。       岳城水库
位于河北省磁县与河南省安阳县交界处的漳河上,大坝左端在河北省磁县境,右端在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英烈村北,控制流域面积18100平方公里。1958年8月开工,河北、河南两省商定共同修建岳城水库与共产主义渠,前者由河北省为主修建,后者由河南省承担。1970年水库全部建成。电站装机一台17000千瓦。灌区渠首河北省民有渠与河南省漳南渠分别于泄洪洞消力池左右侧边墙各设4孔闸引水,设计流量100立方米/秒。水库可防御300年一遇洪水,水库建成以来,削减洪峰50~98%,收到了良好的防洪效益。有效灌溉面积300万亩,其中河南约占1/3,分水比例河北与河南省54比46。1981年后,并向河北邯郸市、河南安阳市工业供水。
网。
漳河两岸引水灌溉历史悠久,大大小小的灌区很多,其中实灌面积在 6667h㎡以上的大型灌区共有6个,它们是河南省的漳南灌区、红旗渠灌区、跃进渠灌区,河北省的民有渠灌区、大跃峰灌区和小跃峰灌区。
漳南灌区
漳南灌区受益范围有安阳市郊区、安阳县、汤阴县、内黄县、鹤壁市郊区以及河北省临漳县。下属幸福、万金、洹南、洹东、汤河5个分灌区。1966年由中央和省批准修建漳南总干渠,将5个分灌区连成一片。总干渠由岳城水库供水,设计流量70立方米/秒,加大流量100立方米/秒。输水方法:一是通过幸福、万金渠道向安阳市区、安阳县和汤阴县送水;二是通过安阳河经洹南、洹东两渠向内黄送水。
设计灌溉面积120万亩,原有效灌溉面积的91.4万亩,后衰减到42.5万亩。
漳南灌区由安阳市水利局统一管理,各分灌区设有管理处。水源除万金一、二支渠和“五六”建设渠由彰武水库供水外,其他灌区由岳城水库供水。1958年冀豫两省协议岳城水库分水比例为冀54%、豫46%。
(一)幸福渠灌区是古老灌区之一,战国魏文侯时(公元前412年)邺令西门豹引漳灌田,名为漳河十二渠。后汉、曹魏、晋、隋均有整修,东魏(公元535年)取名天平渠,北齐时改为河清渠,1928年改名三民渠。1949年灌溉仅5万亩。1949年后改名为幸福渠。岳城水库建成后,在漳南总干渠五孔桥(位于渔洋村北)上引水,设计流量13.6立方米秒,加大流量16.1立方米秒。干渠长26.9公里,支渠5条总长99.04公里,连同安阳河以北自漳南总干渠上引水的3条支渠,设计灌溉面积为28万亩,有效灌溉面积为25.5万亩。
(二)万金渠灌区创自唐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刺史李景“堵洹开渠”,原名高平渠。北宋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韩琦浚渠后改名千金渠,明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抚民参政朱瑄浚修,改名万金渠,沿用至今。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始建石闸,至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拦河建石堰,加大了入渠流量。民国期间,渠闸由渠户自理,成立水利协会,专办渠田纠纷事项。旧章各闸灌田,每月均有定期。安阳西干渠有4座闸,安阳东有南、北、中3条万金渠。1949年灌溉面积共约10万亩。今日之万金渠包括万金、胜利、“五六”建设3条干渠。设计灌溉面积4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9.5万亩。
(三)洹南灌区1956年兴建,引安阳河水3.5立方米秒,灌溉3.6万亩。1963年被洪水冲毁,1965年底全部恢复并配套。1968年在安阳河上建拦河浮体闸后,与洹东渠同在闸上引水,灌溉面积扩大到1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3.1万亩。
(四)洹东灌区建于1968年11月,设计流量21立方米秒。灌溉安阳县14万亩,内黄县10万亩,共24万亩。
因用水纠纷,工程失修,目前效益不足一万亩。pp(五)汤河灌区位于汤阴县境,1959年兴建,原由小河子(汤河)水库供水,后由漳南总干通过“五六”建设渠供水,设计灌溉面积9万亩,有效灌溉面积7.1万亩。
红旗渠灌区
红旗渠灌区1960年兴建,1979年完成。渠首拦河坝建在山西省平顺县石城侯壁断下,以漳河为水源。总干渠沿太行山的悬崖陡壁,穿过高山,跨过深谷,越过洵河,流经山西省境内19公里,进入林县,经河口,盘阳村到分水岭,全长70.6公里。设计流量20立方米/秒,加大流量23立方米/秒,有效灌溉面积47万亩。重点建筑有青年洞、空心坝、南谷洞渡槽和总干渠尾水分水闸枢纽。全灌区有9条干渠,长233.5公里;主要支渠51条,长501公里。各级渠道全用块石衬砌。灌区有中型水库两座,兴利库容6900立方米;小型一类水库3座、二类水库45座、塘堰348座,兴利库容2381万立方米,沿渠建有小型水利发电站50处,装机70台,共1.35万千瓦。
灌区自1965年4月开始供水,1966~1985年共引水61.3亿立方米,年平均引水3.065亿立方米,解决了农田灌溉及人畜吃水问题。
民有渠
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原名公益渠,能灌溉岳城西沙滩地数顷。光绪 26 年 ( 公元 1900 年 ),由岳城、屯头、上七垣 3 村联合,将该渠向东延伸,更名为天顺渠,扩大灌溉面积 200公顷。公元 1913 年,当地士绅吝百川、王国玺、王宪谟、王纯懦等集资 20000 元,创办裕华水利公司,开挖北屯头至高庄的裕华渠,长20公里,能灌溉田地2667公顷;1931年,又组织民有渠社,民有渠因此而得名。1945年磁县解放后,民有渠社改为民有渠委员会。1958 年由邯郸地区行署接管,并成立民有渠管理处,对工程进行维修扩建,灌溉面积达 13333~26667公顷。
岳城水库建设期间,1960 年汛后,将民有渠取水口从库内潘旺村移至泄洪洞左边墙,引水规模扩大到100立方米/秒,灌溉面积也逐年增加,由1961年的 26667公顷 扩大到1977年的139333公顷,扩建后的民有渠全长256公里,经磁县、临漳、成安、肥乡、广平、魏县、大名、曲周等县,渠深 2~3m,宽20~30m。
跃进灌区
位于安阳县西部,引漳河水灌溉。1958年开工,1974年完工。渠首在林县古城村西南的浊漳河上,总干渠经河北省涉县,穿山越谷,南至安阳县李珍西,全长40公里,设计引水流量15立方米/秒。干渠2条,长107公里;支渠36条,长208公里。渠道盘行山区,穿山岭320座,越沟河600多条,兴修斗渠以上建筑物1120座,并有小型水力发电站23座,装机容量8640千瓦。设计灌溉面积30.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5.3万亩。渠道所经多强风化区,有塌方和漏水之患。1974~1978年,平均每年引水1.1亿立方米,由于河北省邯郸地区在渠首上游15公里浊漳河天桥断至清漳河下游的台庄段,沿河设坝截断跃进渠水源,1979~1980年,跃进渠仅引水4162万立方米,此后,水源减少。
大跃峰灌区
1956 年河北省邯郸地区水利局提出 “跃峰渠工程规划要点”,1975 年 9 月完成主体工程并正式通水。总干渠长 83.5公里;分干渠 5 条,总长 113.6公里;支渠 159 条,总长 397公里。渠首在涉县邰庄村清漳河左岸,进水闸 3 孔,设计引水流量 30立方米/秒,为保证水源,在浊漳河左岸天桥断和白芟四里坡附近又辟两处引水口,距清漳河渠首分别为 21公里、13公里。天桥断渠首建有溢流拦河坝和进水闸,设计引水能 力为 10立方米/秒,渠长 13.2公里;四里坡引水口引水量为 7立方米/秒,渠长 4.55公里。灌区总控制面积 10900公顷,设计灌溉面积 40467公顷,配套 20333公顷。大跃峰总干渠末有索井、老吊沟两座泄水闸,向东武仕水库送水。
在张二庄村南有人工奇迹   险峰渡槽
小跃峰灌区
位于河北省磁县西南。1957 年 12 月动工兴建,1969 年全线通水,1974 年干渠衬砌,1977 年完成全线改扩建,渠首在漳河干流左岸王合村,设计引水能 力 25 立方米/秒,实际最大引水 17立方米/秒。总干渠长 57公里;分干渠 4 条,总长 41.7公里,支、斗渠 1283 条,长 332公里。渠系建筑物 841 座,节 ( 泄 ) 闸 99 座,桥梁 337 座。灌区设计灌溉面积 8000公顷,最大实灌面积 7867公顷。 1944年解放区人民修筑临漳、魏县两岸堤防;1947~1949年间,对漳河左堤磁县高庄至漳卫河汇流处徐万仓95.8公里,右堤自临漳县太平庄至大名县高冢固87.4公里,进行了全线加固。建国后,1954年临漳县组织民工整修右岸砖寨营至后屯堤段2250m,1955年、1956年、1957年、1960 年临漳、魏兴、大名3县多次动员民工复堤。1963年大水后,由邯郸专区水利局编制了漳河复堤计划,后经水电部批准、“同意漳河左右堤按1963年讯前标准恢复,除左堤闫桥漫溢堤段外,一律不得加高。堤顶宽度应按原规定:左堤6m,右堤5m,升斗铺以下为3m进行复堤;漳河左堤大名县境内闫桥漫溢段 ( 约 7公里 ),同意结合堵口复堤,将原堤顶加高到与1963年实有洪水位相平。”1964年春,修复工程全部完工。1982年完成左堤王乍村堤段筑前戗11.73公里;1983年完成漳河右堤下段与卫河左堤衔接工程,共17.3公里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7 11:49:10 |
本帖最后由 两醉清风 于 2016-11-17 12:50 编辑

【跃峰渠】
常言之“人往高处走,水在低处流”。按说这里自然规律。然而,邯郸太行山区的跃峰区,却是在平均海拔170米高空绕山越峰涌流奔腾,因此得名为“跃峰渠”。

它位于邯郸西南部太行山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这一带山峦起伏,沟壑纵横,石厚土薄,水源奇缺。旱季河道断流,坑塘干涸;雨季山洪暴发,冲地毁屋。解放后,山区人民不断打深井,开渠道,建水库,挖池塘,水利面貌有了很大变化。但是,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邯郸地区工矿企业的兴建,需水量越来越大,部分山区人畜饮水也需彻底解决。1974年秋,中共邯郸地委做出了修建跃峰渠的决定,涉县、武安、磁县、邯郸县和峰峰矿区,千军万马开进太行山,打响了劈山引漳的战斗。

1965年邯郸地委、专员公署为解决邯郸地区严重缺水,特别是西部边远山区、老区人畜饮水问题,组织有关人员对“引漳”的可行性,进行了11个月的勘测,提出《邯郸地区跃峰渠引水任务书》和《邯郸灌区规划重点》。1996年,历时10个月,完成了干、支渠定线地形图、大比例局部地形图、横断面设计、物探、土壤试验、建筑物设计、工程预算等。在此基础上,制订了《邯郸地区跃峰渠总体规划》。省审查批准了引水量为20立方米每秒方案。1975年6月24日,省委领导带领各方专门人才20余人,察看工程,提出引渠扩大到15立方米每秒,总干渠扩大到30立方米每秒,从而跃峰渠指挥部全面扩大了规划。

1974年,中共邯郸地委一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作出了“兴建跃峰渠”的决定。地区派员组成“山区建设指挥部”(跃峰渠指挥部前身)开始引渠建设,并作了全线施工准备。

1975年1月7日,地委召开有涉县、武安、磁县、邯郸县、峰峰矿区及地直有关委、办、局负责人参加的跃峰渠施工动员大会。同时,把原山区建设指挥部改组为“邯郸地区跃峰渠指挥部”。3月初,四县一区迅速组织2万名民工进入工地,一期工程全线动工,铺开了26公里引渠和37公里总干渠建设。在一期工程中期,于1975年12月农闲之机,二期工程开始,铺开50公里主干渠和24公里一、二分干渠建设。两期工程仅用了一年半时间,于1976年9月同时完成。原定4年完成的任务,提前两年半。1976年10月25日,总干渠一次试水成功。

1977年2月三期工程开工,包括一分干下段和二、三、四、五分干,主体工程除六分干外,全面铺开。1978年和1979年这两年,根据投资到位情况,安排搞了三期工程扫尾和一、二期工程的维修、配套,到1979年10月,全线通水,投入运行,指挥部工作了5年零2个月。

三期工程共动用民工10万人,完成工程量1325。39万立方米,投资5410万元。

跃峰渠是我市一大型山区灌渠,全长244。98公里。1976年10月25日主体工程建成通水。百里长渠沿线民众从四面八方跑来等待幸福水的到来。6时整,台庄渠首进水闸门打开,滔滔漳河水奔流而下。顿时,鞭炮齐鸣,欢声雷动。水头到哪里,哪里就欢腾起来,“水、水、水”的欢呼声回荡在山峦沟壑之间。

修建跃峰渠与平原修渠不一样,逢山凿洞,遇沟架槽,工程量之大可想而知。跃峰渠建成解决了原46个乡(镇)、325个村庄、17万多人畜饮水问题。进入80年你后,连年干旱,水源供需矛盾突出,跃峰渠供水向城市和工业方面转移,年均向邯郸供水1。2亿立方米,占邯郸市工业用水总量的70%,成为保障邯郸重点工业、企业及部分市区居民生活用水的“生命线”。

在修建跃峰渠的过程中,有许许多多动人事迹。磁县、邯郸县两个民工团的工段,处在悬崖半山腰,垂直高度一百多米,六七十度的斜坡也有四五百米。浆彻一米渠墙,就得把砂子、水泥、白灰等许多物资运往山上。那时没有提升设备,全是民工用肩扛上去的。民工们在扛料的过程中高兴地唱道“小道不足一尺宽,下连漳河上接天,民工肩上千斤重,上山好像走平川”。镶嵌在跃峰渠上的亚洲一流石拱渡槽--险峰渡槽,是土法上马修建的。渡槽总长212米,独孔单跨106米,远远望去,像一道彩虹凌空飞架在磁县白土镇张二庄村南的高家垴与跑马山之间,气势恢宏,是亚洲比较大的单砌石拱形渡槽。在修建过程中,用土胎模代替木排架,用石头砌拱代替混凝土。为打胎模,在两山河道中堆起一个八万五千多立方米的大土山。一块石得重千斤,如何往上搬?天无绝人之路,他们铺上枕木和小钢轨,做成斜坡提升机,把上万块的大料石一个个运到槽头。











来张到峰峰邢都公路上能看到的



值得珍藏的





壮观








最后来一张 4年前在太行水泥去双合山村时候看到的一个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7 12:33:28 |
【引岳济淀】
2004年2月16日岳城水库民有渠开闸放水,3月1日水头到达白洋淀,截至6月29日8时,岳城水库累计放水134天、3.9亿立方米,白洋淀收水120天、1.6亿立方米,超过计划补水量100万立方米。白洋淀水位由补水前的5.8米上升至7.2米,水域面积由31平方公里扩大到120平方公里,淀内蓄水增加到1.16亿立方米。白洋淀生态危机得到根本解决。

建设意义
引岳济淀岳城水库调水4.17亿立方米,白洋淀收水约为1.59亿立方米。维持白洋淀旅游业的繁荣,促进淀区渔业和芦苇生产,保障淀区16万群众的生产生活。同时,调水沿线的地下水将得到大量补充,促进调水沿线农业生产。据估计,这将使沿线农业增产粮食1.34亿公斤。[1]
生态和环境效益是本次工程的最大效益。调水将为白洋淀的水生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对于保护白洋淀的物种多样性、改善华北地区的小气候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工程的实施还将引起社会各界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广泛关注,促进全社会护水、节水。[1]
引岳济淀生态应急补水工程还是联合调度、优化配置海河流域水资源、实施洪水资源化、保护和修复海河流域水生态环境所进行的第一次有益尝试,为实现海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创造了条件。[

【引岳济衡】

005年12月30日,随着引水闸门的缓缓关闭,历时1个月零5天的引岳济衡输水工程顺利完成。目前,衡水湖水位已达到21米,蓄水总量达到1.23亿立方米,入湖水量达到8500万立方米,衡水湖达到了近年来水位最高、水质最好、蓄水量最多的水平。
2005年11月25日下午2时,首次引岳(岳城水库)入衡(衡水湖)输水工程正式启动。位于衡水上游270多公里的岳城水库提闸放水,滚滚清流沿着2004年“引岳济淀”的输水线路向衡水湖奔涌而来,拉开了海河流域又一次生态输水的序幕。
衡水湖是目前华北平原惟一保持完整的内陆淡水湿地生态系统,2003年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时,还是南水北调工程的调蓄水源地,是全国五大湿地恢复工程之一。但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衡水湖湿地面积不断退化。
多年来,衡水湖一直靠引蓄黄河水满足水源供应,2005年冬天,黄河输水线路聊城附近工程施工,引黄入衡无法实现,在多方协调下引岳入衡得以实现,这是岳城水库首次向衡水湖输水。引岳入衡工程将有利于衡水湖湿地的恢复。引岳入衡输水线路基本利用了引岳济淀(白洋淀)输水线路,全长273公里。
随着气温下降,引水线路随时可能遭遇严寒、冰雪。引水期间,衡水市水务部门组织了近百人编成的四支护水小分队,在引水线路上昼夜巡查,设置了4处测流站点,实时监控掌握引水情况。为了加大输水流量,他们积极协调有关方面,联合调度岳城水库和东武仕水库同时放水,加快引水速度,减轻冰期输水困难。
昨日,衡水市水务局主管引岳济衡的郑副局长对记者说,在岳城水库蓄水量不足的情况下,海委领导当即决定在漳河水系联合调水,以满足岳城水库向衡水湖供水水量。这次实施的流域内跨河系联合调水,再次证实了引岳济津、引岳济淀的可行性。同时,这次引水成功对衡水湖而言,除去看不见的生态和环境效益,仅衡水电厂就可实现年产值20多亿元,向国家纳税2亿元。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7 12:38:55 |
、漳卫南运河流域与黄河故道的关系怎样?
黄河由远古时代至北宋时期多次改道迁徙,大多与漳卫南运河流域有着密切关系。
从传说中的大禹时代至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下游河道西起太行山南麓地区东北至天津一带入海,基本上是向北偏东方向(与今漳卫南运河系流向大致相同)。据记载,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5年),黄河在宿胥口决口改道,为黄河第一次大改道。此次改道经河南滑县、浚县、内黄、清丰、南乐,河北大名、馆陶,山东冠县、高唐、平原、德州,复入河北经吴桥、东光、南皮、沧县东入渤海。这与今漳卫南运河走向及所流经地区基本一致。西汉时,黄河下游分支有鸣犊河、屯氏河等,均在今河北沧州境内。
到北宋时,黄河分为北流和东流两股。北流河道由今河南南乐起,经河北馆陶、冀县、深县、河间、东光至青县合南运河至天津入海;东流河道从今河北大名起,下流至聊城、德州,东流在无棣与乐陵之间入海。无论北流或东流,大致都在漳卫南运河流域境内。此种局面,一直到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黄河夺淮入海为止。
2、“禹播九河”是怎么回事?
据《史记》记载,大禹治水主要活动在黄河流域中下游一带,包括今漳卫河流域平原。他总结了前人治水的经验教训,从以堤为主转变到以疏为主,这是人类历史治水思想的重大发展。据记载,当时黄河流到河北平原中部后又“北播为九河”。又据《尔雅》所列,九河为鬲津、钩盘、絜、简、胡苏、覆鬴、马颊、太史和徒骇河。关于九河的具体地理位置,历代史书记载不一,今也难以确指。不过,基本上可以肯定九河多位于今漳卫南运河流域内,具体位置当在山东德州与河北沧州之间。
3、引漳十二渠是谁修建的?建成后有什么作用?
引漳十二渠(又称西门渠)在魏邺地,即今河北磁县和临漳一带。关于何人主持修建了引漳十二渠,历史文献记载颇有出入。据《史记·滑稽列传》记载,“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这表明司马迁认为引水渠为西门豹所凿。而《吕氏春秋·乐成》认为,该渠为魏襄王时(约在西门豹后100年)邺令史起所建。《汉书·沟洫志》亦采用此说。经考证,后人一般认为“西门豹溉其前,史起灌其后”。
引漳十二渠建成后,当地老百姓大获其利。由于漳河水含有大量的细颗粒泥沙,有机质肥料十分丰富,引水灌田不仅可以补充农作物需水,而且能够填淤加肥,原来遍布于两岸的盐碱地得到了改良,使邺的田地“成为膏腴”,粮食产量较修渠前提高了数倍。
4、东汉末年曹操在漳卫南运河平原兴修了哪些运渠?
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官渡大战后,曹操踞北方。为了消灭袁绍残余势力,曹操于建安七年正月“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沟通了黄河与白沟的联系;建安十一年又开凿了平虏渠、泉州渠和新河,借助这些人工运渠,曹操率大军长驱直入征服了辽西、辽东地区,消灭了袁绍残余力量。随后为了经营邺都,曹操于建安十八年九月开利漕渠、白沟南通黄河,北达滦河,沟通了黄河与海河、滦河之间的联系。以上运渠的开发标志着海河各水系之间的联系与漳卫南运河水系初步形成,在漳卫南运水系演变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5、隋代南北大运河北段——永济渠是哪一年开凿的?对唐代有何影响?
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隋炀帝“诏发河北诸君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永济渠分两段,一段从沁水入黄河口至今天津市,一般从今天津市至北京市南部,全长1000余公里。
唐代,为了发挥大运河的效益,加强了对永济渠的维修和扩建。永济渠和其他支渠或通向平原中部的产粮区,或连接东部的产盐基地,把那里的粮食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首都长安和内地。正如唐代诗人皮日休所言,运河“在隋之民不胜其害也,在唐之民不胜其利也”。
6、唐代漳卫河流域主要有哪些农田水利工程?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空前强盛和繁荣的时期,国土广阔,农业发达,经济繁荣,实力雄厚。所有这一切都与水利兴盛密切相关。在漳卫南运河流域内的主要农田水利工程有以下三种:
一是引水灌溉工程。如引漳河水的天平渠、高平渠、金风渠、万金渠、菊花渠、利物渠等。
二是蓄泄工程。如卫黎阳(今河南省浚县)的新河、贝州经城?(今河北省巨鹿县东)的张甲河。
三是防洪工程。主要是漳河堤防,广泛分布于漳河流经的地方,断断续续,尚未形成系统工程,但对漳河防洪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7、北宋王安石变法期间,与漳卫河流域相关地区之淤灌事业取得了哪些成就?
北宋熙宁四年至十年,与漳卫河流域相关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引河水淤灌土地的活动,范围遍及大清河以南各地。其中,仅永年、深州、东光三地的淤灌面积就达19.3万多公顷。当时的引水水源,除黄河(当时,黄河在河北分为东流、北流两段)外,还有洺河、府河、滹沱河等。对此,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深、冀、沧、瀛、间、惟大河,滹沱、漳水所淤,方为美田”。
8、元代京杭大运河与隋代相比有什么特点?
元代定都北京后,为了南粮北运,朝廷对打通南北内河运输线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和至元三十年,会通河和通惠河相继凿成,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从此,我国的内河船只从南向北可自杭州直达北京,形成了一条全长1700余公里的南北人工运道——京杭大运河。
与隋代大运河相比,元代大运河一是不必绕道洛阳北上,大大缩短了从南方到北京的运距;二是克服种种技术难关开凿了通惠河,打通了北京至通州之间的水上联系,解决了几代悬而未决的问题。通惠河位于海河流域内。这条运河对建都北京的元代来讲作用很大,所以忽必烈赐名通惠河。
9、元代华北地区灌溉事业有什么成就?
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之初,就注重发展农田水利,在全国推行劝农政策。中统元年(公元1620年),他下诏鼓励百姓开垦田地,种植桑枣,严禁地方官“擅兴不急之役,妨夺农时。”继之,设大司农司,专门负责农田水利事宜。
豫北黄河北岸的沁水下游地区,是古代有名的传统灌区。中统元年,开始重建引沁灌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唐温渠。中统二年,继续在沁水下游修建广济渠,经济源、河内、河阴、温、武陟五县,灌溉面积频广,百姓深得其利。
中统三年,忽必烈召见郭守敬,商计水利事宜,决定:一是在太行山南段东麓兴修两项工程即分别在顺德府(今河北省邢台地区)和在磁州、洺州(今河北省邯郸地区)开渠引水灌溉农田;二是在怀孟路(今河南省焦作市南部)一带扩大引沁灌区和开渠引黄河水灌溉农田。
此外,还在华北许多地方兴修了一些小型引水灌溉渠道。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7 12:45:00 |
17、隋、唐至宋、辽时期(公元589——1279年)漳河变迁的情况怎样?
隋炀帝开凿永济渠后,漳河作为南运河支流,纳入了海河水系。
唐代以来(公元618年)漳河改道比较频繁,虽仍有南、中、北三线之分,但此以前流经的范围更广。南道流经馆陶及其以南;北道流经小漳河以西,途经宁晋泊;中道介于二者之间,于沧州或青天县一带入永济渠(今南运河)。唐开元廿九年(公元714年),漳河自成安分为北、中两支,北支北行经肥乡、鸡泽、巨鹿、衡水、交河,于沧州南汇入永济渠;中支东北行,经广宗、威县、景县,于东光汇入永济渠。中支为主流。因北支和中支都入永济渠,因而当时漳、卫(御)是合流后入海。
另据《元和志》载:“洺、漳二水,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合流。东入平乡县界。”当时洺河入漳河。
又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代大修并扩大天平渠(古引漳十二渠之一部分)时,南与洹水(安阳河)相连。可见,当时的漳河,北通洺河,南连安阳河。
宋初漳河河道基本同唐末。但由于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河决商胡埽,决水大至经今大名、馆陶、临西、枣强、衡水至青县,由天津附近入海,是历史上有名的黄河北流。这次黄河改道其北支又徙入海河平原,并夺占了部分漳河河道,因而使漳河又变成黄河的支流。
至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河决澶州南徙,“遂大决于澶州曹村,澶渊北流断绝,河道南徙东汇于梁山、张泽泺。”(《宋史·河渠志》卷九十二)。又至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仍在澶州小吴埽溃决,黄河自澶州北注御河,大致走王莽河故道,再入永济渠。
金代(公元115—1234年)的一百多年间,黄河南徙夺淮,漳河又在以前有故道中行经,河流仍摆动无常。据《金史·地理志》记载:漳水或漳河行经的县有:临漳、滏阳、邯郸、永年、鸡泽、平乡、巨鹿、武邑、阜城、蓚(今景县)、东光;衡漳或衡水行经的县有:束鹿、静安(今深县东南)、武强、阜城;长芦水或葫芦河行经的县有:信都(今冀县)、武邑。其中漳水或漳河为当时的主流,其余皆为漳河支流。以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为例,北支漳河仍行宋北道,至武强入滹沱河;中支漳河仍行宋中道,至东光入御河。
18、漳河在元、明、清至近代(公元1279—1948年)的变迁情况怎样?
元时,漳河仍分二支。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北支自临漳向东北,仍在武强入滹沱河;南支自临漳东经魏县,至馆陶南合于御河。
明初至正统十三年(公元1488年)的70多年间,漳河有两支,一支由临漳行中道,经武安、曲周,由河间府趋天津入海;另一支则流至馆陶与卫河合。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决张固村,合滏北流,行北道。正统十三年,御史林廷举奏:“疏肥乡水道,漳河遂通于卫。”(《肥乡县志》)。
明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疏滏北流,将漳、滏二河分开。而漳河行中道或南道,这是滏阳河上段脱离漳河之始。
自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至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漳河均在南道范围内迁徙不定。
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漳河又北上合滏,走北道。据《大名县志》记载:“明万历元年漳水合滏而北出,不复经故道。二年北徙田成长安肥乡入曲周之滏阳河,而馆陶之流绝矣”。
自1588年至1684年,漳河分流,一支走北道,另一支走中道,来回滚动,是迁徙最频繁时期。
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至四十三年的20年间,漳河南、中、北三道并存。康熙四十年,直隶巡抚李光地言:“漳河分四支,三支旧运皆弱,一支归淀独强。迂大水时,当用挑水坝等法,使水分流,北不至挟滹沱以侵田,南不至合卫河以害运。”康熙帝批准其所奏。
据《大名县志》记载:“康熙四十三年,漳且南徙入支流矣,支流即经广平、元城、馆陶境入御河”。
尔后,到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河督顾琮根据总河白锺山关于漳河复归故道,以防泛滥卫河的奏请,实地察勘了自和儿寨至青县鲍家咀长六百余里的漳河河道,看到河身淤浅,两岸居民稠密。若漳河发生洪水,势难容纳。如按白锺山所请,将漳河改归故道,即危害直隶,然不由故道,则又害及山东。据此,提出的方案是:“惟有分泄防御,使两省均无所害,庶为经久之固。”后历经嘉庆、道光、同治、光绪等朝代,漳河又多次决口和改道,都在南道范围之内。
自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清末的540多年间,漳河较大的改道约50次,走南道的时间最长,达389年,北道和中道并行的时间次之,116年。
清末漳河行南道,但入卫口亦曾多次变更至1942年自魏县南上村改道由徐万仓汇入卫河。至今河势无大变化。
37、漳河上共修建了多少座水库?其中大型水库是哪几座?
漳河上共修建水库126座,总库容22.72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4座,总库容17.68亿立方米;中型水库11座,总库容4.43亿立方米;小型水库111座,总库容1.21亿立方米。漳河上4座大型水库是后湾水库、关河水库、漳泽水库、岳城水库。

63、80年代初,天津市是如何渡过水荒的?
70年代以来,海河流域旱情严重。特别是1980年,京津两地降水量极少,天津市水源几近枯竭,全市数百万人民和工农业生产面临无水可取的严峻局面。1981年8月,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京津用水紧急会议。决定天津用水从引黄中解决。9月,水利部召开引黄济津会议,确定由河南人民胜利渠、山东位山和潘庄3条输水干渠利用冬季停灌期间向天津输水,由海河水利委员会具体负责、漳卫南运河管理局具体参加实施。10月~11月,从河南、山东两省给天津市输送黄河水7.56亿立方米,天津市实收4.47亿立方米。[Page]
1982年汛期,流域内降水仍然偏少,地下水位继续下降,天津市各河均无来水。同年9月,水电部在天津召开引黄引岳(岳城水库)济津会议,要求山东省1982年月15日至1983年1月15日从位山、潘庄两条输水干渠向天津市送水。10月1日岳城水库放水,11月1日位山、潘庄两渠相继放水,天津市实收水6.3亿立方米。引黄、引岳入津,使天津市渡过了水荒。
89、岳城水库有哪几次抗震加固?加固原由是什么?岳城水库两次大坝加高的情况怎样?
岳城水库抗震加固共有两次,第一次是1975年,第二次是1980~1982年。
第一次加固是因1974年汛前检查时,发现主坝上游坡有5条明显裂缝,经挖坑、钻探查明坝坡浅层滑动。加固措施是对上游坝脚淤泥采用回填卵石挤压法,上部回填红土卵石。
第二次加固是1976年对水库工程进行了抗震校核,发现主坝上游坡稳定处于临界状态,不安全。采用红土卵石填筑法,压坡至132米设计断面高程。
第一次岳城水库大坝加固是1976年5月开工,7月底竣工。完成主坝和大副坝加高1.0米工程。二号小副坝下游改填砂壳工程理事长防浪墙加高等工程使岳城水库防洪标准达到500年一遇.
第二次岳城水库大坝加高是1987~1989年,投资1.145亿元。主坝、大副坝、一号及二号小副坝高程由157米加高至159.5米,增设三号小副坝,改建溢洪道等,使总库容提高到12.2亿立方米,防洪标准达到1000年一遇,近期非常运用达到2000年一遇。
90、你知道岳城水库向民有、漳南两灌区供水的原则吗?
岳城水库自建成就承担了向河北省民有灌区和河南省漳南灌区供水的任务。其供水原则是按1958年10月13日冀豫两省关于岳城水库分水问题协议执行的。河北省54%,河南省46%执行。1981年以后,因邯郸、安阳两市迫切要求提供工业用水,根据水电部批示水库供水改为先工业、后农业的原则。
91、你能举例说明岳城水库的供水效益吗?
由于岳城水库供水灌溉水源有了基本保障,民有与漳南两灌区的灌溉面积由建库前的19万余亩,发展到建库后的300多万亩。粮食平均亩产最多时达800公斤,效益显著。从1962~1984年,岳城水库向民有灌区供水81.2531亿立方米;向漳南灌区供水44.198亿立方米。此外,到1984年,水库向河北邯郸、河南安阳两市提供工业用水1.71亿立方米;向山东省、天津市提供工农业用水9.44亿立方米。
92、岳城水库1965年以前汛期运用原则是什么?自1966年起岳城水库度汛运用方案本着什么原则?
1965年以前,岳城水库大坝处于施工阶段,汛期运用原则是“保坝为主,兼顾下游”,基本是“空库迎汛”。
自1966年起,度汛运用方案是本着“除害兴利并重、统筹兼顾、全面安排,从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挥水库作用”的原则。
93、周恩来总理何时视察了岳城?为什么对岳城水库汛期运用提出了批评?
1966年4月5日,周恩来总理到岳城水库视察。对1965年汛前为腾空库容弃掉2亿立方米的水,汛后又无水可蓄提出了批评。1964年遇丰水年,水库蓄水较多,至1965年5月水位仍在140米以上,为了空库迎汛,6月中旬将水库基本放空,而偏偏7~8月农业急需用水时天气干旱,上游又不来水,有鉴于此,岳库汛期运用方案制定原则做了调整。
94、周总理在岳城水库视察时作了哪些重要指示?
周恩来总理在岳城水库视察时讲到:“岳城水库1963年相当50年一遇。现在我提出一个尖锐问题,灌溉与防洪哪个重要?大家一定会说,防洪与灌溉都很重要。从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观点来看,是50年一遇洪水重要,还是年年遇到的灌溉重要?在干旱年份,灌溉比防洪更重要。在丰水年份,防洪比灌溉更重要。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灌溉是有季节性的。因此,水库运用必须和农业很好结合起来考虑。”“为了对子孙后代负责,要把‘水中倒土’的情况详细记录下来,突出写在档案明显的地方。把我们做的事,老老实实告诉子孙后代,让他们知道是怎么回事。今后水利工作者应注意,不要隐瞒缺点。看来‘水中倒土’高坝不能用,低坝可以用”。总理还指示:“岳城水库应该是第一防洪,第二灌溉,第三水土保持,要综合利用,综合经营,一切工程都要这样做”。
95、岳城水库如何控制运用?
1974年以来,水库汛期运用方式改为三级控制。1977~1978年以来用新设计防洪标准(即500年一遇洪水),3年一遇洪水限泄500立方米每秒,3~30年一遇洪水限泄3000立方米每秒,50年一遇洪水不限泄。1979~1987年的运用方案经批准为8月10日前汛限水位132米;8月10日后可根据水情适当抬高水位相继蓄水;汛后最高蓄水位148.5米,仍采用三级控制,宣泄流量在1500立方米每秒以上时,须报部批准后执行,遇超标准洪水仍采用破二?号小副坝的非常措施。1987年中央防总又指示:“8月21日~9月30日为岳城水库后汛期,其间限制水位为145米,8月11日~20日作为过渡期,限制水位可根据来水逐步提高,但最高不能超过141米。后汛期的运用方式为10年一遇以下洪水限泄500立方米每秒,10~50年一遇洪水限泄1500立方米每秒,50~100年一遇洪水限泄3000立方米每秒,超过100年一遇洪水不限泄。8月20日以后为后汛期,其洪峰、洪量等参数均以(83)水规字62号文为准。”
96、岳城水库水电站何时投产?效益如何?
岳城水库水电站1970年11月投产。
岳城水电站自投产日起,截止1984年(1984应延长),已累计发电4.119亿千瓦时。14年来发电产值为2628万元,相当于建设电站投资的三倍多。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7 12:54:36 |
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举行起义,反抗秦朝的暴虐统治。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最著名的是陈胜、吴广,接着有项羽和刘邦。
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镇压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又攻破邯郸,反秦武装赵王歇及张耳被迫退守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被秦将王离率20万人围困。章邯率军20万屯于巨鹿南数里的棘原,并修筑两侧有土墙的通道直达王离营,以供粮草。赵将陈余率军数万屯于巨鹿北,因兵少不敢去救。
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带领二十万人马去救赵国。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对此项羽十分不満,去跟宋义说:“秦军包围了巨鹿,形势这样紧急,咱们赶快渡河过去,跟赵军里外夹击,一定能够打败秦军。”
宋义说:“我们还是等秦军和赵军决战以后再说。”他又对项羽说:“上阵跟敌人交锋,我比不上你;要说坐在帐篷里出个计策,你就比不上我了。”
项羽说:“现在军营里没有粮食,但是上将军却按兵不动,这样不顾国家,不体谅兵士,哪里像个大将的样子。”
第二天,项羽趁朝会的时候,拔出剑来把宋义杀了。他提了宋义的头,对将士说:“宋义背叛大王(指楚怀王),我奉大王的命令,已经把他处死了。”
于是将士们则拥项羽为上将军。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随后,他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皆沉船,破釜甑”,意思是说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这就叫破釜沉舟。项羽用这办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
就这样,没有退路的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秦军的几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当了俘虏,有的投了降。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围,而且把秦军打得再也振作不起来,过两年,秦朝就灭亡了。
楚军的骁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以至战胜后,项羽于辕门接见各路诸侯时,各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项羽。[6]
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战,决心很大。[3]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7 13:01:01 |
    漳河位于中国河北省、河南省之间。源出晋东南山地,有清漳河与浊漳河两源。清漳河大部流行于太行山区的石灰岩和石英岩区,泥沙较少,水较清。浊漳河流经山西黄土地区,水色浑浊。两源在河北省西南边境的合漳村汇合后称漳河。向东流至馆陶入卫河。长466千米(至南陶),流域面积(至蔡小庄)1.82 万平方千米。1960~1969年在上游林县(今林州市)境内建有红旗渠水利工程。
    人。
  漳河在中国的水文资料里,是一条不起眼的河流。虽然流经晋冀豫,是海河的重要支流,可是其影响力却远不及其它的大江大河。在干旱少雨的北方,对于黎城乃至长治,甚至更多的地方而言,却是实实在在的母亲河。多年来,各地区围绕漳河水资源纠纷不断,成为中国水事纠纷最频繁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直至引起了国家的重视,召集各方制定了分水方案,才予以彻底平息。你说,这条河不重要吗?
  说到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漳河的基本情况。漳河分浊漳河与清漳河两支,均发源于山西境内。浊漳河有南、北、西三源,南源出于长子县发鸠山,西源出于沁县西北漳源村,北源出于榆社县柳林河。浊漳河南源全长134公里,向北流至襄垣县的甘村附近西源汇合;西源长81公里,与南源汇合后继续向北,至襄垣县合村口与北源汇合;北源长130公里,三源汇全后称浊漳河,经黎城,从平顺县下马塔营村出境入河南。山西境内河段全长231公里,流域面积11311平方公里。年均径流量石梁站为8亿立方米,年均输沙量1730万吨。清漳河东源长104公里,西源长101公里,东、西二源在左权上交漳村会合后,称清漳河,至黎城县东北的下清泉村注入河北省。清漳河全长142公里,流域面积4159平方公里,每年平均天然径流量4亿立方米。清浊两源在河北省西南边境的合漳村汇合后称漳河。向东流至馆陶入卫河。长466千米(至南陶),流域面积(至蔡小庄)1.82 万平方千米。
  漳河观台以上段,两岸地势陡峭,河谷狭窄,水流曲折迂回,其间,有赤壁、候壁、天桥段等处天然跌障。河道出观台后进入丘陵地区,岳城水库以下为平原,至馆陶县徐万仓处与卫河汇流后入卫运河。漳河是一条游荡型河道,素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从明朝(公元1368年)至1942年的575年中,较大改道有50次之多,决口次数数不胜数。《海河流域综合规划》中说,海河发源于地处山西省境内的漳河,以此计算海河全长1032公里。此外,有的水利专家还认为,海河发源地应是漳河的上游浊漳河,以此计算海河全长1329公里。
  漳河是一条从历史中流出来的河流。漳河发源地之一,长子县发鸠山,是一个凝结着神话传说的地方。实际上,山西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毓庆曾大胆断言,“晋东南丛生的英雄神话乃是文明初始的曙光”,“华夏文明的曙光破晓于晋东南”。只有晋东南的众多的神话传说——这种口头相传的历史,才能将中华文明的五千年串起来。许多神话和民间传说中,那些最被人们津津乐道和脍炙人口的故事,如女娲补天,炎帝尝百草、精卫填海、羿射九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黄帝蚩尤之战、夸父追日、尧舜禅让、成汤祷雨等等,基本上出自上党或和上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李月明先生说,山西襄垣可能是河洛发源地之一。河出图、洛出书很可能就是漳河出图,襄垣罗山出书!此说仅供参考。漳河源头之一的发鸠山,即精卫填海的故事原发地。精卫是炎帝的小女儿,本名女娃。黎城县的隋代《宝泰寺碑记》就称此地为“炎帝获嘉禾之地”。作家钮宇大先生通过文献和实地考查推断出,千古圣帝尧是黎城人。箕山、晒布崖、洗耳河、许由洞、彭祖古居“彭庄”等人文遗迹为“许由洗耳”等民间传说留下的不只是佐证,很可能就是真实历史发生的舞台。
  虚幻的历史如果停留在传说中的话,真实的历史却是在血与火中诞生的。河北省考古人员近日在磁县境内,发现商部族早期生活的文化层,为学术界关于商部族起源于漳河流域的说法提供了新证据。据邹衡先生分析,如果排除先商遗址中夏文化的因素,漳河型应是较为纯粹的商文化,很可能代表商文化的原始形态。
  据文献记载,河北中南部是商先民活动的主要区域,这一地区也已发现了有先商、早商文化遗存。在商代,邯郸北邻的邢台是商王祖乙的都城,后来商王盘庚迁都到邯郸南邻的河南省安阳(当时称殷),所以商也称殷。
  有学者认为,商之族名和国名本于水名、地名,古之商水即今之漳河,因此流域面积主要在河北南部的漳河流域应为商部族的发祥地。
  在漳河周边,历史上战乱频仍。“西伯戡黎”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传说,而是作为真实历史事件的依据。西门豹治邺中,河伯娶妇的故事家喻户晓。项羽破釜沉舟的故事就发生在漳河上,留下一个成语的同时,也留下了战火的印记。1800年前,一代枭雄曹操引漳河之水围困袁尚的邺城,攻克后把这里经营为曹氏的根据地。据先辈们说在抗日和解放战争期间,漳河也是抗战的屏障,漳河儿女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建立新中国,写下可歌可泣的《漳河两岸红旗飘》的篇章。
  漳河是一条浸满了文化元素和人类情感的河流。且不说上党地区的众多遗迹中保留了古人美轮美奂的文化追求,不说磁州窑观台遗址,不说民歌凝聚成的梆子、落子等诸多大戏,不说历史久远的八音会悠扬的倾诉,不说佛寺、石刻、碑碣,不说争奇斗艳的民俗民风……,仅在古邺城(属于现在的邯郸市临漳县境内),曹操就多次下达求贤令,招揽天下人才,于是邺城一时英才汇聚,形成了以“三曹”和“建安七子”为主体的邺下文人集团。这些饱经战乱的文人写下大量慷慨刚健的作品,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有划时代意义的“建安文学”。关于漳河和涉及到漳河的诗篇数不胜数。现代文学史上,阮章竟一首叙事长诗《漳河水》脍炙人口,成为了不朽的经典。
  漳河水就这样孕育、滋润着山川草木、脊石厚土、万千黎民,可是在日益污染严重的两岸的夹峙之中,在渐渐的不再浪花沸腾的今天依然推动着历史的车轮前行。我所期待的漳河的未来,是王之焕的那首《宴词》,倘若此,则为人民之福祉,子孙之幸事。王之焕写道: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这是一个梦境,也是希望。
   
发表于 2016-11-17 22:32:56 来自手机 |
确实分析的好
发表于 2016-11-21 09:08:05 |
感谢楼主,深度好文
发表于 2016-11-21 09:45:40 |
老师、大师、教授、宗师、泰斗、史诗级分析

深度分析,深刻辨析,殿堂级观点,传说级领悟,综合蓝星无双级的定论

就你们几个互相吹捧多没意思?让我来吧,我是真心的哦。
发表于 2016-11-21 16:28:40 |
航空局 发表于 2016-11-21 11:35
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如果一个科学家进了菜市场被市井刁民威胁缠绕,那他还会有命生存,继续为社会做贡献吗?

一个巴掌拍不响,科学家不代表他凡事正确,就好比一个人被所有人疏远,那么这个人多少会有问题
从百度复制粘贴就算做贡献了?那我没事发点自己写的口水文章是不是可以申请国家专利了啊,呵呵
文化素养不是你发过什么写过什么,别搞乱了
发表于 2016-11-21 17:28:43 |
确实厉害,深度好文
发表于 2016-11-22 10:36:12 |
希望版主对没事找事的人禁言或封号
发表于 2016-11-22 11:00:54 |
才能美好的记忆 发表于 2016-11-22 10:36
希望版主对没事找事的人禁言或封号

你知道什么叫论坛吗?你好我好就是论坛?你才玩多久,呵呵
上来就封号禁言,革命小兵风采依然啊,哈~
幸亏版主没你这么two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5-15 15:30 , Processed in 0.080729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