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13098|回复: 5

包河区2015年经济数据及2016年计划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18 16: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sangguo 于 2016-3-18 16:16 编辑

关于合肥市包河区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6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5年是我区加快建设“全省最美最宜居最现代化首善之区”的开局之年,也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收官之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区上下围绕“一个中心、四个新时代”,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统筹开展各方面工作,真抓实干,锐意进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获得多项国家、省、市荣誉。预计,区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基本完成(见附表)。

附表:

注:引进内外资总量和实际利用外资含滨湖新区数字。

(一)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全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18亿元,增长9%,完成计划任务的100.9%;预计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88.8亿元,增长10%,完成计划任务的109.1%;预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35亿元,增长15.5%,完成计划任务的102.6%;预计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111亿元,增长3%,完成计划任务的91.5%;预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4亿元,增长13.1%,完成计划任务的10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4年基数根据三经普核算结果进行调整);预计完成区级财政收入40亿元,增长12%,完成计划任务的104.2%,其中地方级收入28.3亿元,增长11.9%;预计完成引资总量476亿元,增长9.4%,完成计划任务的94.3%,其中外商直接投资2.66亿美元,增长6.4%,完成计划任务的92.5%;预计完成进出口总额13亿美元,完成计划任务的81.3%。在市政府考核的15项主要经济指标中,我区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等11项指标总量位居城区第一。经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等权威机构综合评价,我区三度获评全国“双百强”城区,在2015年度中国市辖区综合实力百强区、2015年度市辖区投资潜力百强区名单中分列第54位和13位,综合实力较去年上升2个位次,为安徽排名最高的全国“双百强”城区,也是全省唯一连续三次荣获全国“双百强”的城区。

(二)项目投资有力推进

大项目支撑强劲。1—11月,全区共有亿元以上续建、计划新开工及前期项目266个,累计完成投资469.8亿元,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134个,累计完成投资292.3亿元。万达文旅城、合肥宝能城、光谷金融港、合肥南站综合交通枢纽配套工程等项目本年投资均超5亿元。“安徽第一高”恒大中心开工建设。重点项目进展顺利。2015年,全区列入省“861”和市“1346”行动计划项目分别为40个、69个,全年分别完成投资125.3亿元、149.1亿元,分别占年计划的117.7%、120%。国贸天成、创意产业基地等20个项目正式开工,安凯新能源汽车生产、安徽青年电子商务产业园等7个项目竣工并基本投入使用。央企合作超额完成。全年新签约央企合作项目1个,总投资90亿元,完成目标任务300%;新开工项目1个,总投资90亿元,完成目标任务150%;竣工项目2个,总投资93.6亿元,完成目标任务110%;实际完成投资59.9亿元,完成目标任务108.9%。组织项目集中签约开工。举行了2015年包河区新项目集中签约集中开工仪式,集中签约开工项目30个,涉及多个重点产业,总投资322.2亿元,其中,签约项目18个,总投资202.5亿元;新开工项目12个,总投资119.7亿元。

(三)服务业全面繁荣

消费市场不断扩大。1—11月,全区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0.3亿元,同比增长13.1%,高于全市平均增速1个百分点;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19.7%,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楼宇经济成效显著。目前,全区建成、在建商务(商业)楼宇总面积约1020万平方米,其中已投入使用760万平方米;3000平方米以上的商务楼宇280栋,新增商务楼宇面积20万平方米;共有税收千万元楼宇16栋、亿元楼宇9栋。特色街区创响品牌。全区现有各类特色街区29个,其中已建在建22个、即将开工3个、谋划储备4个,先后打造出罍街、中隐于市等特色品牌,策划包装苏拐、塘拐、绿地半生缘等精品项目。罍街茶馆、早餐街一经推出即吸引广大市民前往,获得一致好评,成为罍街新名片;打造了全省首家婴童用品特色街区“童伢小市”。金融业态加速集聚。预计全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45亿元,增长14%;占GDP比重达6.3%。光谷金融港项目紧张施工,预计今年投入运营;引进复星金融城,计划投资35亿元。截至目前,入驻滨湖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项目可直接解决8到10万人就业,带动相关产业提供就业岗位15万个。文化产业领跑全市。国内最大的“三网融合”环巢湖广播电视综合实验网建成运营;国家广电总局科研院、规划院、设计院三院分中心项目正式挂牌,科大讯飞、北广科技等4个核心项目集中入驻;中歌富铭数字影视与戏剧舞美中心项目、香港卫视华东新闻中心项目等12个重点文化项目正在洽谈中,总投资约42亿元。预计全年文化产业投资将突破百亿大关,总量约占全市1/3、全省1/10。休闲旅游如火如荼。滨湖岸上草原五一期间对外开放;成功举办第九届春色滨湖旅游节、北纬31°合肥第二届花卉节、首届大圩马拉松文化节等节庆活动,保障合肥玩石音乐节、巢湖户外运动嘉年华等重大活动;扎实推进滨湖国家森林公园、渡江战役纪念馆、包公园等智慧旅游试点工作;我区荣获“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称号。预计全年全区共接待游客138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1.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1%、14%。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华拓数码战略基地正式运营,实现就业800人,预计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600万元,纳税401万元。昆山和君纵达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入驻安徽青年电子商务产业园,计划建设主交付中心,承接公司全部离场业务。

(四)“双创”驱动加快转型

工业经济发展平稳。1—11月,全区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490.1亿元,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101.5亿元,同比增长2.8个百分点;全区28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实现产值54.9亿元(1-10月)。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新认定市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5家、市级创新型企业17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家。1—11月,全区申报专利3814件,其中发明专利2296件;授权专利2305件,其中发明专利975件。我区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区”。“双创”助力企业发展。点面结合探索“双创”新路径,点上引进软通动力、万创控股等大项目,推动创业苗圃、孵化器和加速器一体化;面上依托中科大、合工大等高校资源密集优势,鼓励街镇、包河经开区打造小而精的“双创”平台。目前,全区共有各类创新基地61个,培育创业组织2300余个,打造了罍客1980、常青创客梦空间等品牌。工业园区提档升级。经省政府批复原包河工业区扩区至17.05平方公里,更名为包河经开区,并申报升级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11月,包河经开区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180.9亿元,占全区比重达36.9%。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省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新能源汽车),积极申报“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省级检验检测服务业集聚区”等,中建国际、荣之联北斗数据产业园、中国E谷等10多个优质项目相继入驻、开工建设,安徽青年电子商务产业园创成“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五)对外开放不断加深

招商引资高歌猛进。新引进招商大项目10个,完成引资总量476亿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2.66亿美元。中信银行、新华保险等金融服务业项目,软通动力、来网科技等高技术服务业项目,中石油安徽区域总部、中物华商等现代服务业项目,国轩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扎堆入驻;无中生有谋划中科大国际金融学院,成为全市“八大协同创新平台”之一。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1—11月,全区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11亿美元,其中进口0.6亿美元,同比下降83%;出口10.4亿美元,同比下降5.5%。

(六)城市品质显著提升

大力保障滨湖新区建设。全面启动义城老街征迁工作,加快北涝圩生态湿地、四川路、前海人寿等项目征迁扫尾,打造包河大道、方兴大道、徽州大道、环湖大道、中山路等9条主干道路景观大道,提升塘西河公园、滨湖公园、金斗公园、天山公园品质,加快滨湖“十大文化场馆”、万达文旅城、宝能城等重大项目建设。街道级方兴社区正式运营,全力保障省级政务中心搬迁入驻,着力打造高端引领、宜居宜业的滨湖中央商务区。截至目前,滨湖新区累计投资1779亿元,拟建并落实房建工程3791万平方米,路网围合面积4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近37.6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40万。交通出行更加便捷。合福高铁开通运营,京福高铁全线贯通,交通枢纽地位更加凸显。地铁1号线加速建设,有望2016年底正式开通运营。有力保障合肥南站南广场、畅通二环、望江路、郎溪路高架等重大市政设施建设,繁华大道东延、望江路东段、花园大道等主干道路建成通车,姚公路等15条支路网项目开工建设。旧城改造快速推进。启动刘东城中村等4个城改项目,目前,刘东、省职业技术学院宿舍项目征迁工作已基本完成,上卫、下卫城中村征迁工作已启动。全区18个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项目全部完成。回迁安置顺利实施。全力推动安置房项目,新建在建安置房项目18个、建成213万平方米。滨湖顺园、滨湖竹园、大圩金葡萄家园有望春节前竣工交付。

(七)生态包河美丽绽放

实现造林绿化精品化。通过“兴绿、扩绿、建绿”等方式,实施垂直绿化、开墙透绿、灯杆挂绿、护栏建绿,见缝插绿等精细绿化项目。实施增花添彩项目1个,公园、游园建设项目17个,道路河道绿化11个,小区提升项目3个。全年新增和提升绿化面积142万平方米,完成植树造林1200亩。打造环湖三颗“绿色明珠”。在短短两年时间里,“三大圩”创成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等六个国字号生态品牌。大力实施水环境治理。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继续推进“河长制”,实施“一河一策”,扩大河道管理范围至辖区内各条支流,完成排口截污39个,整治环境污染点源166个,清理河道违规开垦约2万平方米,开展河道及支流清淤约380公里,有效改善了区域内河流的河容岸貌和河道水质;定期巡查汇报巢湖蓝藻藻情,做到动态监测、及时打捞。多管齐下整治大气污染。全面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六大工程”,调整能源结构,彻底淘汰燃煤及其他非清洁能源锅炉。完成大气污染防治任务382项,淘汰黄标车4556辆,全年空气PM10、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8.9%、25%,优良天数达到257天,同比增加89天。切实推进环巢湖项目。加快环巢湖生态建设二期项目工程建设进度,二期6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31亿元,争取国开行贷款1.35亿元;我区三期项目共6个,初步设计批复投资11.9亿元,其中1个项目已完工,累计完成投资1.35亿元,争取国开行贷款0.78亿元,其余5个项目正在编制初步设计,预计今年开工建设;四期项目中以一期设计变更途径实施的项目3个,可研总投资24亿元,已获国开行批复。

(八)社会事业惠及全民

有力保障社会民生。全年共实施民生工程29项,区级财政投入同比增长26%。完成城镇新增就业实名制登记30147人,失业人员再就业率99.1%,就业困难人员帮扶率99.9%。城乡低保标准由460元提高到510元;城乡居民参保缴费人数56472人,领取养老金34777人,发放率100%;城镇居民医保参保233005人。在全省首创社会救助“PPP模式”,荣获“全国应急难工作试点单位”称号。促进教育优质均衡。为优化全区教育资源配置,在全省率先实行集团化、学区联盟化办学模式,成立合肥师范附小教育集团等6个教育集团和南园学区联盟,被《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报道。积极争创“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大力发展文体事业。大圩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成开放,芜湖路街道赤阑桥文化艺术中心、烟墩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滨湖世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成投用。试点打造“读书社联盟”,3个社区读书社投入运营。在全市首创县区级“群星奖”优秀节目评选和展演活动,成功举办第三届农民工文化艺术节暨企业文化展演、第六届“书香包河”读书节等活动。开展全民健身月活动,推进全民健身,完成15个群众体育民生工程。创新公共卫生服务。以安徽省立医院、市滨湖医院、市三院等省市三级医院为龙头,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城市社区医联体。创成全省首个卫生城区。不断提升社会文明。筹建全国首个“家风堂”,建成全省首个“百家训”广场,形成“文明家风”工作品牌。1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人当选全省道德模范、1人当选中国好人、3人当选安徽好人。探索“互联网+”精神文明建设互融路径,被中央文明办评为网络精神文明建设进社区的“包河模式”。推进“千名百支”计划,开展“微心愿”、“邻里守望”等活动。扎实推进司法、综治、信访等大维稳工作,圆满完成“六五”普法教育,荣获“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区”,安全生产与食品药品安全等监管有力,社会大局安定有序。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档案、科技、工会、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工作取得新进步。

(九)全面推进深化改革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创新项目预算管理模式,完善政府投资引导模式,出台《合肥市包河区政府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设立包河区文化产业引导基金。创新市、区双向合作机制,探索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市场化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平稳完成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任务,成功组建区统计局、区卫计局。建立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实行“两单”建设动态调整机制,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在全省率先建成区级综治维稳信访中心,实现矛盾纠纷的“一个平台受理、一个平台分流、一个平台反馈、一个平台考核”,建成了综治维稳信访中心三级体系,被法制日报誉为“包河模式”。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在2015中国(合肥)互联网大会上,以政企领域排名第一的位次,“安徽第一城区”荣获安徽互联网智慧微信公众号价值奖。在全市县区率先成立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和文广投资有限公司,专门负责文化产业规划、招商、服务工作。深化城市建设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制订我区“先建后拆”实施方案,在淝河片区试点推行复建点“先建后拆”,最大限度减少过渡期,降低安置成本。巢湖渔业转型升级改革扎实推进;大圩镇试点面源污染治理,取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总体来看,虽然2015年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执行情况较好,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经济保持高基数上高增长、增速超全市平均水平压力较大,产业结构仍需优化,发展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城中村、棚户区改造体量还很大,征迁、安置、维稳等多重压力并存;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还没有完善,城乡结合部区域历史欠账较多,生态与环保有待加强;城市管理的难点和细节问题依然突出,公共服务产品供给与群众期盼还有距离;对照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在发展理念、创新意识、工作标准、知识能力、人才储备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密切关注,并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二、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主要预期目标

2016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区打造“安徽新中心,品质首善区”的关键之年。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省委九届十四次全会、全省“调转促”动员大会、市第十次党代会2015年会议、区三届二次党代会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理念,全面释放“一个新中心四个新时代”的功能效应,紧紧围绕“安徽新中心、品质首善区”的战略定位,实施滨湖引领、中心驱动、产城融合、品质立区,全面推进“六个率先、六大高地”建设,努力向着“实现五个一、挺进40强”的目标奋勇前行。

按照这一要求,2016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 %以上;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 %以上;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 %以上;

——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 %以上;

——财政收入增长10 %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 %以上;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60亿元以上;

——地区进出口总额达到13亿美元;

——招商引资总量520亿元以上,其中外商直接投资3亿美元以上;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以上;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

——城镇新增就业岗位3.5万个以上;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 %以内;

——每千名老人拥有机构养老床位数38张以上;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高0.4㎡以上;

——河道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达到市年度目标值;

——单位GDP能耗下降率及主要污染物减排量达到市控标准。

三、2016年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任务

(一)优化空间格局,推进产业高端化发展

以集聚、集约、融合发展为方向,以滨湖新区为核心,以老城区、包河经开区和高铁片区为重点,以南淝河—环巢湖旅游带为支撑,统筹城区产业、居住和生态布局,构建特色鲜明和产城融合的“一核三区一带”总体格局。实施“片区综合开发”。借鉴外地“功能区”建设经验,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支持,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体制机制,实施成片综合开发,推进大圩、淝河等片区建设。构建都市现代产业新体系。重点发展“8+X”产业,着力发展壮大金融商务、文体旅游、会展及要素交易、健康服务、生活居住、数字信息、创意设计及广播影视、智能制造及新能源汽车等八大产业,同时敢于无中生有策划培育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光谷金融港、软通动力、国家检验检测基地、省立医院新院、上海长海医院合肥分院等项目建设进度,推进华谊兄弟电影小镇、大连海昌海洋公园、首创奥特莱斯等重大在谈项目尽快落地。加快打造转型发展平台。以平台建设为抓手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围绕金融、文化、旅游、通用航空等产业以及特色街区和专业市场,力争新打造2个以上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和2-3个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在滨湖新区突出抓好新建商务楼宇“招大引强选优”,建立新老城区楼宇招商接力分享、重点企业转移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实现资源、企业、信息、税源的高效配置。在高铁片区、淝河片区结合区域规划和功能布局,重抓楼宇增量,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在老城区大力盘活老旧楼宇、单位办公楼宇等现有资源,加快功能置换、促进业态升级。包河经开区今年新建“园中园”和标准化厂房50万平方米;中建国际、联东U谷、互联网产业园等主要平台突出主导产业招商选资;注重以市场化为导向,大力引进专业投资商、专业运营商和专业招商团队,提高“园中园”管理运营水平。

(二)坚持滨湖引领,建设国际化精品城区

以南京、杭州等城市一流城区为标杆,以滨湖国际化、精品化城区建设为核心,探索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四规合一”,科学编制全区近期城市建设规划,坚持以人为本、品质至上,全面提升城区现代化水平,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活高地。塑造现代包河城市形象。构建具有国际化水准的城市风貌和空间形态,构筑独具特色的国际化街区,引进一批国际医院、国际学校,建设一批高品质的国际社区,推进滨湖国际化城区建设。打造一批“数字校园”、“数字家庭”、“数字社区”、智能楼宇、智能住宅,构建居民服务、城市管理、综治维稳、自治互助、大数据分析等五位一体的社区治理服务体系,推进智慧城区建设。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推行“数字城管”,整合各类公共服务和应急指挥资源,优化建设数字城管监控指挥中心。提升城区综合服务能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能力。全力服务合肥南站南广场及绕城高速下穿工程、综合客运枢纽、城际铁路站等重大项目,保障轨道交通1号线建成运营;加快建设畅通二环、郎溪路高架、休宁路等22条主干道路,以及太原路、黑龙江路等41条支路网,进一步完善城区交通路网结构。以淝河片区为试点、以庐州大道滨湖段为样板,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完善城市承载功能。创新创意改造老城区。加大力度推进整体征迁,重点加快淝河片区、义城老街征迁;实施“征迁扫尾攻坚年”行动,争取完成35个以上项目扫尾,力争全年实施各类征迁150万平方米以上。理顺安置房建设体制机制,探索“先建后拆”模式和货币化补偿安置办法,加快安置房建设进度,今年实现太湖新村、青年新苑等12个安置房项目主体工程竣工,新开工王下份丝绸厂E地块、休宁路片区、淝河人家等7个安置房项目,总面积260万平方米以上,全年力争安置群众2.2万人以上。结合旧城更新,打造一批慢生活文化体验、多元化商贸美食、地方民俗展示等特色街区,增强老城产业活力与文化魅力,促进老城区、街区和楼宇的功能再造与提升。

(三)抢抓发展机遇,打造“双创特区”包河样板

紧抓合肥创建国家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基地城市的机遇,加快集聚高端人才,激发多元主体活力,强化载体平台建设,优化发展环境,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全力推进人才强区建设。创新培养、用好和吸引人才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创新活力。加快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百人计划”和领军人才培育“庐州英才特支计划”,鼓励企业引进各类人才。发挥合工大、安徽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作用,引导企业与院校定向合作培训,培养一批面向本土的复合型、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大力引进培育创新型企业。围绕新兴产业发展,锁定行业国内外50强企业,细选“有品牌、有实力、有经验”的大企业大集团,形成动力强劲的创新企业集群。鼓励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完善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创新功能载体建设。坚持点线面结合打造“众创空间”,重点打造软通动力乐业空间、鼎客众创空间等综合平台,引进更多行业领军企业,促进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一体化;放大辖区高等院校资源密集优势,定向打造中科大高科技广场等一批特色载体;鼓励街镇、村居利用“老厂房、老办公楼”打造小而精的“双创”平台,形成集群效应,今年力争创成5个以上市级众创空间和2家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

(四)强化生态意识,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

牢固树立“城湖共生”理念,坚持“生态优先”,引领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打造“有土皆绿、是水皆清、四季花香、处处鸟鸣”的大湖靓区。打造“美丽包河”生态品牌。进一步提升南淝河—环巢湖片区生态功能与品质,打造引领环巢湖的生态品牌。构建由河流水体、沿岸湿地以及沿岸绿化带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强化生态功能,成为连接巢湖生态功能区与合肥城市功能区的重要生态廊道。进一步提升“三大圩”生态品质,构筑“三大圩”整体联动、错落有致的绿色生态大空间。加快实施环巢湖生态示范区三期、四期项目,重点推进南淝河右岸砂石码头段防洪封闭堤整治工程等项目,优化塘西河、派河藻水分离站运行,提高蓝藻打捞和处理能力,促进巢湖水质持续改善。以做大绿量、提升档次为导向,积极创建“国家绿化模范区”。提升主要道路的绿化、彩化和亮化水准,围绕“一路一景、一路一特色”的目标,实施街道绿化提升改造工程,新建一批街心花园、街头绿地、游园等道路园林绿化设施,注重提升城市品质、内涵和细节。加大污染防治力度。严格落实“河长制”,创优合肥滨湖国家水利风景区,提升水生态品质。全面推进区内水系大循环,构建可持续的水系生态系统,完善三大圩排涝设施。推进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力争今年十五里河水质达到V类标准,东大圩景区水系水质尽快达到Ⅳ类标准。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六大工程”,确保全年空气PM2.5、PM10平均浓度稳步下降。推动产业绿色循环发展。鼓励企业引进高新技术及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落后工艺与设备,提升清洁生产水平。推进包河经济开发区循环化改造,围绕智能制造和新能源汽车产业,推动企业间通过上下游内在联系构建循环型链条,实现园区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和废物“零排放”。

(五)实施民生工程,构建幸福和谐共享社会

以增进民生福祉为宗旨,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全面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普惠、包容、和谐的“首善之区”。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统筹发展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特殊教育和社区教育,健全终身教育体系,打造全省教育现代化示范区、中部地区教育改革创新先行区,推进教育集团化、信息化、品牌化、国际化。按照国家一级标准加快区“两馆一场”建设,全力保障“滨湖十大文化场馆”建设运营,试点公共文化服务外包,探索市场化配置文化资源。组建社区读书社联盟,提升农民文化乐园、农民工文化驿站服务功能,推进村居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室建设,打造全民阅读和群众文化平台。加大历史文化项目保护和利用,大孔祠堂建成传承文脉的“家风堂”,卫立煌故居今年要实现对外开放。健全覆盖城乡的网络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打造“健康包河”,创建“国家级健康城区”。加快推进省立医院新院、合肥滨湖优质医疗园区、安徽中医药临床研究中心附属医院等项目建设。稳步落实“普遍二孩”政策,大力关爱计生特殊家庭,加强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强化人口计生服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乡一体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实现三级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网络全覆盖。以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为抓手,加强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动态管理帮扶,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3.5万个以上。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等多种方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逐步形成覆盖区、街道和社区的居家养老三级服务网络。提升家庭养老、社区养老、社会养老功能,试点普惠式养老、高端养老新途径。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推进城乡低保、社会救助制度整合和待遇衔接。

统筹做好信用城市建设、综治、信访、安全生产、民族宗教、档案等工作。重视发展妇女儿童、未成人保护、残疾人等各项事业。

(六)全面推进改革,打造安徽改革先行区

落实国家、省、市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全面推进经济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和社会领域等改革,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打造安徽全面创新改革“排头兵”。统筹抓好各项改革。动态完善区、街镇两级“两单”管理制度,落实事中事后监管细则,加强政府权力运行监管。建立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与信用监管相衔接机制,最大限度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更大力度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启动区政府权力运行平台建设,推行四级联动网上服务新模式,完善全区政务服务体系,提高信息化、标准化建设水平。创新社区治理服务机制,积极推广滨湖新区两级中心建设模式,制定出台标准化社区中心建设规范,打造街道级社区公共服务中心,提高综合服务能力。稳妥有序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快推进公务用车改革,重点做好相关配套管理制度衔接,确保改革顺利实施。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适时组建区文投集团,促进省市区共同投资的安徽广电数字传媒公司实体运营。加快政府投融资平台改革,建立“财政资金支持、区属国企投入、社会资金参与”的复合型投融资体制。加快招投标领域改革,完善市、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双向合作机制,争创公共资源交易的全国样板。积极落实“律师属地管理”全市试点工作;全面推动涉法涉诉信访制度改革,建立法律程序导入、执法错误纠正、依法终结退出机制,实行诉访分离。继续深化教育、卫生、文化、就业保障等多个领域综合改革。全力打造“法治包河”。全面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坚持“有权不任性”和“民主集中制”集体决策原则,落实“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法定程序,明确决策责任主体,实行重大事项决策终身负责制度。扎实开展“七五”普法工作,构建法律援助、普法宣传、社区矫正为一体的基本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七)实施“十三五”规划,开创包河发展新局面

“十三五”时期是包河大建设大发展大创业的黄金机遇期,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全区上下要以“十三五”规划为统领,加强规划实施组织领导。区政府统一组织规划的实施工作,制定规划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责任分工。各街道(社区)、镇、包河经开区和各部门要加快推进各重点专项规划、专业行业规划的实施,促进规划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完成。强化规划实施考核。制定规划实施评价考核体系和具体考核办法。明确部门职能职责,加大考核力度,将规划的约束性指标纳入各部门和各街道(社区)、镇、包河经开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18 16: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广播影视基地可有下文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18 16: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字号影视基地落户包河区

www.hfnews.gov.cn                 2013-10-08 来源: 合肥晚报

    记者从合肥市国土部门获悉,全国唯一一家国家级的广播影视科技创新实验基地正式落户合肥,目前基地初步规划范围已经确定,核心区位于包河工业区和大圩镇,包河区创新阵容再添“国字号”。

    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由省广电局、包河区政府负责建设的“国家广播影视科技创新实验基地”项目今年正式落户包河。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将该项目确定为文化产业项目,并纳入2013年“861”项目投资计划。

    该项目总投资50亿元人民币,拟建设广播影视技术研发中心、节目中心、新媒体技术研发中心、量子通信科技实验中心、人才实训中心等五大主体,重点打造以广电中心、新媒体、影视制作、广播影视节目为主要内容的产业发展基地,为广播影视技术研发和互联网、物联网的全面融合,提供一站式服务平台,形成创新型广播影视产业链。

    作为目前全国唯一一家国家级的广播影视科技创新实验基地,基地初步规划范围已经确定,北至当涂路,南至巢湖北岸,东至南淝河,西至金寨路。核心区位于包河工业区和大圩镇,圩西河以西、花园路以南、石家庄路以北,黑龙江路以东,规划面积2500亩。

    (本报记者 吴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18 16:25:07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弋江东岸 发表于 2016-3-18 16:20
广播影视基地可有下文了?

国内最大的“三网融合”环巢湖广播电视综合实验网建成运营;国家广电总局科研院、规划院、设计院三院分中心项目正式挂牌,科大讯飞、北广科技等4个核心项目集中入驻;中歌富铭数字影视与戏剧舞美中心项目、香港卫视华东新闻中心项目等12个重点文化项目正在洽谈中,总投资约42亿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18 22:4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宝能这下是不是逃不掉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19 09:29:05 | 显示全部楼层
sangguo 发表于 2016-3-18 16:25
国内最大的“三网融合”环巢湖广播电视综合实验网建成运营;国家广电总局科研院、规划院、设计院三院分中 ...


那是去年工作回顾中提到的,今年工作安排没写到,而且叫了这么多年了,核心地块一点动静都没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5-13 02:51 , Processed in 0.077696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