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1319|回复: 3

将文化沙漠变成文化港口 香港国际艺术展从名不见经传到雄踞亚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24 00: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2年04月23日
中国文化报


  本报记者 黄辉

  2012年香港国际艺术展将于5月开展,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艺术展现在已经是亚洲地区实力最强的艺术博览会,并赢得全球声誉,其到底有何独门秘笈?发展路径又是如何?目前,本报记者专访了香港国际艺术展总监马格努斯·伦弗鲁,揭秘其运营背后的故事。

  稳坐亚洲领军地位

  2008年,当世界的眼光都瞩目于北京奥运会时,香港国际艺术展不声不响地诞生了。彼时,该艺术展还没有任何优势,但当时的主要赞助商雷曼兄弟判断,亚洲艺术品市场的崛起速度是超乎想象的,香港国际艺术展也许在短期内还赶不上美国的老牌艺博会,但不会输给欧洲。金融风暴使得雷曼兄弟破产了,但这个预言却变成现实。

  如今,香港国际艺术展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艺术博览会之一。2011年,该展被世界上极负盛名的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的组织者瑞士MCH集团控股,德意志银行成为最重要的赞助商,2011年的第四届展览被誉为“十年来最具规模的艺术展”。

  据悉,今年香港国际艺术展将有266家画廊参展,其中53%的画廊来自亚洲,47%来自欧美,是罕见的亚洲与西方参展画廊比例各占一半的世界级艺术展。伦弗鲁介绍,今年是中国参展商最多的一次,内地参展画廊为29家。

  运营时间仅仅5年,香港国际艺术展的资源聚合能力已远超内地三大艺博会:艺术北京、上海当代艺术博览会和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使得他们原本国际化的策略不得不转为打本地牌。面对香港国际艺术展势如破竹的发展势头,亚洲历史最长的艺博会——日本东京艺博会也不得不改弦易辙,改变其发展战略,而亚洲其他地区的艺博会,如艺术登陆新加坡、首尔艺博会等也尽量避开其锋芒,在时间、定位上与其区别开来。

  伦弗鲁认为,香港国际艺术展之所以能雄踞亚洲,得益于其在政策方面的优势。艺术品进出口零关税的政策直接使其打败内地的几大艺博会,虽然内地最近将艺术品关税降低了6%,但所有的税收加起来还是高达24%,新加坡的艺术品进出口税为6%,而香港的进出口税收为0。免进出口税、无需文化执照和进口许可证等政策,使艺术品交易更加自由,买卖艺术品增多。

  地理优势也是香港国际艺术展吸引世界顶级资源的另一原因,香港已成为对接东西方艺术市场的桥梁,也是国际上几大顶级拍卖公司和一流画廊入驻亚洲、掌握中国资源的“停机坪”。除了苏富比(微博)、佳士得、邦瀚斯这些欧美老牌拍卖公司外,日本、新加坡、韩国的多家拍卖公司在香港都有分公司。国际大牌画廊也纷纷进驻香港,如美国高古轩、英国白立方画廊、大卫·兹沃纳画廊、豪斯·沃斯画廊、里森画廊等国际顶级画廊近期先后选址于此。此外,北京的唐人当代艺术中心、亦安画廊、偏锋新艺术空间、艺门画廊、站台中国等几家画廊,已先后敲定落脚地,开辟香港第二分支。

  此外,香港国际艺术展的发展也得益于中国近几年迅速发展的艺术品市场,近年来,香港成为继纽约和伦敦之后世界第三大艺术品交易市场。佳士得卸任主席John A. Floyd以其多年经营经验总结出,高密度地创造买家,前提是要找到下一个买家群的所在地,而香港正是亚洲买家群的聚集地。

  打造世界一流艺博会

  如果仅仅依靠政策优势,也无法成就一个世界顶级的艺术博览会,香港国际艺术展的名声在外,还与其国际化的操作和规范化的运作密不可分。

  一个好的艺术博览会并非凭空诞生,它是由艺术家、画廊、藏家构成的大系统。博览会组织甄选委员会要保证参展画廊的高质量,而展览现场不仅包括顶级画廊的展位,还有博览会特展、系列讲座和研讨会,以及精心策划的私人藏家和艺术机构的参观活动。

  2011年,香港国际艺术展吸引了38个国家的260家画廊参展,6.35万名观众前来参观,比上一届增加了38%。今年,申请参加艺术展的画廊数量达630家,最终确定的参展画廊为266家,这些画廊都是由独立选择委员会根据国际通行的遴选规则,严格评审出的。伦弗鲁说:“这是一个独立挑选的过程,我们不会以地方的影响力或市场标准作选择,好的画廊非常重要,其画廊定位、选择的艺术家、如何经营、有什么特色、画廊之前的参展经历、作品品质和艺术家的知名度都需要考虑,而最主要的因素是画廊未来的发展。”

  此外,一定要看重参展作品的质量。香港国际艺术展的成功并不是依靠位置和大力宣传,也不是依靠高素质的游客或有钱的赞助方,而是因为世界上最好的画廊将最好的艺术品带到了这里。 为了体现香港的地理位置,亚洲元素仍是香港国际艺术展的一大卖点,“亚洲一展馆”就是为此而设计,2011年的展览大受好评,今年再度登场,而且会移师到展览馆中心举行,49家亚洲画廊将各自为旗下一位亚洲艺术家举办个人展。

  香港国际艺术展也关注艺坛新秀和香港本土艺术的发展,并有其自身的策划,“艺术世界之未来”部分主要是推出年轻艺术家和新兴画廊展区。今年,这一板块也会像往年一样,评出一名新晋艺术家获得“艺术世界之未来”大奖,将从成立不超过8年的画廊及35岁以下的艺术家中选出。

  香港国际艺术展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以其服务沟通东西方艺术界,“曾经亚洲买家要求很大的折扣,这使得西方画廊很尴尬。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经营方式,我们希望买家和画廊了解这种文化差异,使他们能以一种可能的途径得到沟通,而不是相互之间变得尴尬。”针对亚洲的特点和文化,香港国际艺术展召开研讨会,出版小手册,告知参展的西方画廊应该如何在香港售卖艺术品。
将文化沙漠变成文化港口

  曾有外媒评价香港国际艺术展,“香港国际艺术展正在将香港从一个文化沙漠变为一个文化港口。” 伦弗鲁也相信,艺博会不仅是一项艺术品交易的商业活动,最好的艺博会也在推动文化发展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在伦弗鲁看来,香港国际艺术展任重道远,还有很多可做之事。比如,与西方画廊相比,亚洲的画廊尤其是内地的画廊处于弱势地位,因为其经营时间短,艺术家和画廊的关系比较松散,画廊对艺术家的推动缺乏力度和计划性。伦弗鲁希望,从某种程度上,香港艺博会可以保护和鼓励亚洲画廊的发展。“艺博会不是仅仅为了利益而销售作品,而应在推动画廊体制改革、促进画廊和艺术家形成更良性的合作关系,以及画廊体系的良性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怎样吸引美国、欧洲甚至世界其他地方的藏家来香港,培养新的客户和优秀藏家,也是香港国际艺术展需要考虑的。伦弗鲁希望在艺术家、画廊与收藏者之间建立一种全新的关系,不只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艺博会不仅是商业展销,更应该是艺术品的高端展示。所以,他在艺术展中穿插了一系列教育项目,帮助藏家更好地理解绘画,正是这一点,使得香港国际艺术展有别于其他的艺术展会,呈现出独特的面貌。

  伦弗鲁希望,通过艺术展推动环境的变化,创造良好的机会,去改变人们评价、判断艺术的标准。目前很多人审视艺术主要通过市场价位,虽然这也没错,但却忽视了艺术品最本质的价值。他说:“在中国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改变简单的评价观念——贵就是好的,好的必定是贵的,其实不是这样,好的未必贵。”

  欧洲和美国具有一体化的艺术景观,有相互连接的艺术生态,才愈显强大。中国、印度、韩国、日本、东南亚地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同属亚太地区,但联系却并不紧密,香港国际艺术展未来的目标是建立一个为亚太艺术整合资源的平台。

  伦弗鲁表示:“就短期而言,这里会成为香港的巴塞尔艺博会,成为一个顶级的艺博会。对于长期发展而言,要维持艺术展的成功,我们必须保持亚洲画廊50%的比重。毫无疑问,世界的重心正在向亚洲倾斜,在艺术世界亦是如此。香港国际艺术展在于创造一个与其他艺博会不同的艺术展,它能反映一个现实,那就是亚洲艺术不容忽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24 00: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到香港看戏去

2012年04月23日
南方网


  摘要:给传统文化戴高帽是不用费任何力气的,所谓口惠而实不至。让文化价值观落在脚踏实地的推广上,才是对传统文化价值真心实意的肯定。

  陈Sir扬言(第806期)

  媒体报道说,香港“中国戏曲节”从6月15日到8月5日举行。正是这条并不显眼的新闻,引起了我的许多遐想,也造就了今天早茶的话题:香港竟然成了中国戏曲的后花园!

  后花园!远离了战火连天的历史街巷,隔绝了厅堂意识形态的纷争,琴瑟箫鼓,行云流水,自有春色一片。这就是香港,也是台湾。这个情景让人唏嘘感叹。中国内地本是精彩纷呈的各种戏曲的发源地,而香港不幸做过殖民地,台湾原来也只是一个偏居一隅的小岛。这边厢沦落,那边厢兴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边厢把传统艺术捧到天花板上去,实际上只是为了标榜,那边厢香港的戏曲推广越来越平民化,媒体报道说,观众把看戏当成茶余饭后的生活方式。这让内地情何以堪!(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戏曲唯有平民化才能在这个处处标榜时尚和先锋的时代与时俱进。而平民化的标志无疑是平民价格。香港的地价人工物料样样比内地贵,但是报道说,在香港看一场名家好戏,价钱也只需内地的1/3。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媒体的报道说,以今年的戏曲节为例,著名京剧演员于魁智、李胜素等将演出《贵妃醉酒》、《生死恨》等名剧,头等票价是350港元,最便宜的是100港元。为了让观众更了解梅兰芳名戏《生死恨》,康文署经多番努力,找到了梅兰芳1948年出演的京剧电影《生死恨》的残本,让观众热身,票价只需30港元。

  香港的戏曲演出票价如此之低与政府的力推和支持分不开。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文化节目组戏剧及戏曲办事处高级经理李明珍接受广州媒体记者专访时说:“我们希望通过戏曲节,慢慢把中国戏曲的每个戏种都引入到香港上演,介绍给观众。不仅是昆、京大戏,对于不为人知、濒临失传的地方戏,更需要扶持。”香港中国戏曲节今年已经是第三届了,每一届,香港政府都补贴七成资金。

  反观内地,无论是医疗教育还是文化,言必称产业化,言必称市场,甚至在媒体上时不时可以看到“让市场说话”,“让观众用脚投票”之类的叫嚣。而剧团也往往在潜意识中幻想三年不发市,发市当三年。你叫票价如何低得下来?政府为了一个国际运动会光是种树就不惜一掷亿金,假如政府把戏曲也看做是面子,戏曲的日子还至于这么难过吗?

  !2010年,第一届香港戏曲节邀请了福建莆仙戏来港,剧团回到当地后,受到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视,申请了很久的工作经费也批下来了。今年的戏曲节,康文署又请来了有500多年历史的江西赣剧。为了参加这次演出,已经息影的“天下第一水袖”涂玲慧又重返舞台,出演首本名戏《窦娥冤》。香港政府对中华戏曲不遗余力的推广意义已经超出了小小的香港,有点儿以天下为己任的味道了。除了邀请海内外戏曲名家到香港表演,香港政府还致力于在校园和社区推广戏曲。看来,给传统文化戴高帽是不用费任何力气的,所谓口惠而实不至。让文化价值观落在脚踏实地的推广上才是对传统文化价值真心实意的肯定。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香港就一直充当了广州和珠江三角洲社会发展的老师的角色。甚至港式粤语也大有逐渐取代西关音粤语之势。“学到十足”是有些人对广州人褒贬参半的评价。可惜在戏曲和传统文化的推广方面,香港政府让人敬佩的做法,对于广州来说,只是油盐不进。真让人无话可说,素质啊———最后只能仰天长叹。(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陈扬(广州,资深媒体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24 00: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香港斥17亿打造西九博物馆 下月展出本土艺术作品

2012年04月20日
中国新闻网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香港西九文化区M+博物馆大楼将于2017年底落成,西九管理局已预留17亿元添置及管理艺术品,并会邀请私人捐赠珍藏。香港特区政府为推动艺术文化,将破格在街头及商铺举办展览,下月中率先把油麻地旧铺及街头化身博物馆,展出7名香港艺术家的作品,而香港旅发局亦会协助在海外推广。

  西九管理局提供17个核心文化艺术设施,其中的M+博物馆大楼可于2017年年底落成,当局今夏会举行设计比赛,敲定方案后便开展工程。西九管理局M+行政总监李立伟昨与传媒茶叙时称,已预留17亿元用于馆藏,当中10亿元用于购置艺术品,余下用于日常管理及保存工作,当局亦会邀请私人捐赠珍藏。

  距离博物馆落成尚有5年,当局为推动艺术文化,将把旧区街头及商铺化身博物馆,并预算300万元率先在油麻地旧区举行相关展览。

  西九管理局M+策展人方咏甄表示,已在油麻地街头及商铺找到合适位置,让关尚智、黄慧妍、梁美萍、白双全、曾建华、余力为及Erkka Nissinen等本港7名艺术家设计及展出相关作品。

  将于下月15日至6月10日举行的艺术展览,部分展览场地是租用商铺、或使用康文署公园、以至是庙街街头。方咏甄表示,有作品是以经典的可口可乐和雪碧户外霓虹招牌,重新改造成纪念碑。她又称,在寻找展览场地不易,原计划在佐敦商住楼宇举办展览,但因需时1年办理展览牌照,才移师油麻地。

  至于会否购入这批作品用作日后馆藏,李立伟称会予以考虑,但要视乎艺术家是否愿意出售或捐赠有关作品。他续称,外国不乏类似的街头式展览,以瑞典斯德哥尔摩现代艺术馆为例,早年因维修而举办类似街头展览,观众人数急增50%。他称,有意在M+博物馆大楼启用前,每年都在香港小区举办艺术展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24 00:24: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国际大牌画廊进驻香港发力亚洲艺术市场

雅昌艺术网


  令收藏家与艺术家向往的是一场“裸婚”———没有文化背景的芥蒂、没有高昂税收的干预,一切只是情到浓时的相互拥有。而完成这场艺术“裸婚”的最佳地点无疑是香港。这个月初,英国艺术画廊白立方WhiteCube将其海外的首间分店放置于香港中环,更有消息称,在2012的这个春季,包括Pearl Lam Galleries、Emmanuel Perrotin等在内,将有10间左右的国际知名画廊在香港登陆。

  可惜的是,这些大鳄的进驻对于产业链尚不健全的深圳画廊初级生态而言,无利好,也构不成威胁。香港作为当代艺术世界的三大中心之一的强大力量可波及至台湾、日韩,甚至更远,却难以作用于一片尚未完全开发的土壤。即便,这片土壤只有一河之隔。

  热点事件

  3个月内将有近10间知名画廊开业

  白立方的香港据点并不是在画廊云集的荷里活道,而是干诺道。附近虽然没有别的画廊,但“白立方”三个字就足够吸引———这是当今世界当代艺术领域里具有领导性地位的画廊。

  正如画廊名所强调的一样,这里的装修全都是干净简约的白色,画廊中的白色墙壁不仅是多元的当代艺术作品的载体,更像是承载着画廊空间的意识形态。而在香港白立方的处女秀上,输出空间意识形态的是英国当代艺术的学术派明星吉尔伯特(G ilbert)和乔治(G eorge),这也是两人作品海外巡演的首站。

  与一年多前,另外一间欧美画廊大鳄高古轩的进驻,以身价最高的艺术家达明·赫斯特(D am ienH irst)开场相比,白立方此举俨然是画廊派的剑走偏锋,不拼市场而拼起学术造诣来。而这两家不过是西方画廊抢滩香港的翘楚而已。

  据G allery27画廊负责人陈朗晴透露,在高古轩进驻的时候,就引发了香港艺术圈的纷纷揣测,下一个进驻的大鳄会是谁?在陈朗晴看来,香港画廊的井喷之势已经形成。“在这几年到香港落地的海外画廊还有本·布朗画廊(BenBrown)、马凌画廊(E douardMalingue)、德萨画廊(de SartheFineA rts),未来可能会有林明珠主持的P earlLam Gallery、法国的Emmanuel Perrotin、伦敦的Sim onL ee。从我这些日子听到的消息来看,到今年5月份,会有8到10间海外画廊开业。”陈朗晴说。

  “在过去的这5年内,香港增加了很多画廊。相比于过去没有大规模开发的环境而言,现在的画廊在呈快速增长的趋势。”浸淫在香港艺术圈多年、香港著名艺术空间Para/Site的Sara赞同的同时还表示,这些画廊有着很复杂的背景,有些是外国人开设,有些香港人开办,但资金却来源于国外,难以以本土画廊或者是海外画廊一以概之。


  为什么选择香港

  自由、便利且无税的贸易环境对接亚洲新富豪与西方当代艺术

  在陈朗晴看来,这个春天是香港艺术交易市场酝酿许久的花开的时候。

  “特别是2008年以来香港国际艺术展(ARTHK)的举办让香港艺术市场以愈发活跃的态势呈现。而且去年,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博览会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主办方收购了艺术展,这让香港与世界上的顶尖的画廊、收藏家以及艺术机构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陈朗晴与Sara在谈及到香港被如此多画廊大腕注视的原因之时,都自然而然地提及到了香港国际艺术展。而该艺术展将在今年5月份举行第五届。切莫小觑这年龄并不大的展览,从今年即将参展的名单上我们就可以窥见,包括伦敦Sadie Coles HQ、墨尔本的A nnaSchwartz Gallery、新德里的N atureMorte/B ose P acia、北京L ong MarchSpace、广州VitaminCreative Space等来自37个地区的264间艺廊已经将该展览的规模与档次表露无遗。

  “其实,在香港艺术展之前,北京、上海等地也在举行着类似的艺术博览会。香港可以后来者居上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这里提供了自由、便利且无税的贸易环境。艺术家作品进入内地市场,首先需要报关且交税,姑且不论你是否能顺利销售得出去。而且,接下来,很多有关艺术意识形态的检查也会随之而来。”深圳著名艺术家滕斐说,“而且,很多当代艺术作品都是国外的收藏家在购入。所以,香港艺术品交易一跃超过台湾、日韩,与纽约、伦敦成三足鼎立。”

  而陈朗晴认为,不仅如此,香港从艺术品装裱技术、会展环境到运输环境等多方面都已经是世界级别的规模与素质。此外,一方面容易对接内地的新富豪,另一方面又有着容纳且包容的思维,香港画廊的井喷自然是艺术品市场繁荣最表象的结果。


  香港画廊生态是否在变化

  成熟的艺术生态应该由各个层面的不同角色共同构建

  对于海外画廊的抢滩,香港本土画廊并没有产生“狼来了”的恐惧感。用Sara的话来说:“没有感觉到特别兴奋,也没有感觉到危机。”在Sara看来,这一切都是一个艺术生态成熟的城市所应该具有的———由各个层面的不同角色来参与到其中,共同构建出正常的艺术生态。

  而此前,高古轩画廊掌门人尼克·西门诺维克(N ickSim unovic)在接受某港媒采访时也表示:“北京或上海这样的地方,其文化生产的水平和深度都是惊人的。香港则有些矛盾:市场在这里,艺术家们却在别处。高古轩进军亚洲是为那些尚未习惯接触西方顶级艺术家的一级市场的藏家们服务。为此我们需要开在一个中心枢纽地区。”固然,此语一出,香港比北京等更能胜任人们买卖艺术品的市场,但同时也自然会产生一种质疑的声音。诸多西方艺术交易机构的大鳄进驻,长此以往,香港是否会沦为西方艺术品的倾销之地?过多的“入侵物种”是否会夺取本土艺术文化生存的土壤?

  对此,陈朗晴认为,一直以来香港画廊市场都火不起来,而由于这些大鳄的进驻,阵容越来越强大,吸引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与收藏家关注香港,这对香港慢慢培养成亚洲艺术市场的中心功不可没。“事实上,艺术品交易市场是讲究人脉的,很多大画廊开幕,对于业内人而言,自然会见得到更多更顶尖的人物,对于人脉的拓展也是颇有裨益。而且,这些画廊巨人的出现也有分享与教育的意义。”陈朗晴说。

  而Sara则认为,姑且不论大画廊,就是一些中小型画廊除非它的既定目标就是发掘本土新生代艺术家,否则也不会对本土艺术生态培育有明显的贡献。而大环境的活跃无疑是会振奋人心的。越多的画廊参与,无论大小,反而会更加平衡。

  或许正如滕斐所言:“香港画廊界可能生活着全世界最悲惨的一群人,房租贵、压力大,有着很窄的生活空间。但同时,却也是最幸福的,因为这里有着亚洲成交额最高的博览会,活在有活力有希望的艺术土壤之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5-13 20:24 , Processed in 0.074223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