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972|回复: 0

[泉城风貌] “水中华不注,湖上出芙蓉”盛景可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2-18 14: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水中华不注,湖上出芙蓉”盛景可期
发布时间:2016-02-18     点击率:29     来源:济南时报     作者:徐敏
  



改造后的新华山将再现当年“鹊华秋色”的盛景 本版照片均由记者郭尧 摄华阳宫正南面是七十二名泉之一的华泉□本报记者 徐敏

  地下沉寂千年的古莲子曾经在历史上的鹊山湖湖底发现,鹊山湖正是千年前环绕华不注的大片水域。在历史上,湖水充盈,则华不注兴盛;湖水消退,则华不注衰落。清代以后湖水干涸,华不注也让出了济南第一名山的位置。值得庆幸的是,华不注周边将再次环绕大片水域,“平临湖上出芙蓉”的盛景未来可期。

  华不注曾是水中花苞 湖底发现千年莲子

  晋伏琛《齐记》引挚虞《畿服经》言:“此山孤秀如华跗之注于水。”华不注的真实含义实为立于水面的花苞,更形象和确切地说,就是“刚出水面的荷花骨朵”。这与华不注的地理位置和济南特殊的地质环境有关,济南地下水资源得天独厚,泉水深刻影响了济南的地表景观。

  历史时期,济南低洼的北郊吞纳了众多泉水和南部山区径流,汇成了浩瀚的鹊山湖,范围北至鹊山,东抵华不注山。对鹊山湖最早的记载见于《山海经》:“泺水出焉,东流注于泽。”“泽”即指鹊山湖。直到唐代,鹊山还处于湖水环抱之中,由于湖中多莲花,别名莲子湖,是当时济南的游览胜地。咸丰五年(1855年)以前,古代四渎之一的济水横贯本区,在老城北部奔腾而过。济水南岸支流发育,源于鲁中山地丘陵的众水流经山前洪积冲积扇地带泻入济水。另外,发源于趵突泉的泺水和发源于舜井的历水也是两条重要的河流,二水在古城北部汇合后注入济水和鹊山湖。各级支流纵横交织,密集如网,串连着星罗棋布的泉池湖沼,宛有江南之胜。古人曾形象地用泉为穴,溪为脉,河为肠,湖为胃来概述济南的水文环境,至为精当。

  华不注山就立于这一片烟波浩渺的水域之中,济水流于后,泺水绕于前。二水环流,华不注如浸水中。盛唐时期,李白是与友人一同从大明湖乘船至华不注山前,弃船上岸,并描绘了鹊山湖的宽阔和周围风光的美丽,“含笑凌倒影”之句,也表明华山周围存在大片水域。

  既然被称为莲子湖,想必当时的大片水域中曾经种满了荷花。更有力也更让人惊讶的佐证是,在本世纪初,在济南城北白鹊山临泺口地下60余丈(原文献如此,疑为尺)的泥炭层中,发现了许多古莲子。千年古莲子开花不是天方夜谭,据报道,辽宁旅顺附近的新金县普兰店东五里处的泥炭土层中发现的古莲子,确实曾经绽开过花蕾。说不定,今天大明湖或济南北郊水域绽开的莲花,真的有一株是千年前鹊山湖的荷花的种子呢。

  华山水域逐渐干涸,鹊华烟雨盛景不在

  在唐代依然水势浩大的鹊山湖在金元时期逐渐萎缩,传统的观点认为是伪齐皇帝刘豫开凿小清河导水东流入海的缘故。小清河开通后,尽管湖水的面积已经减少,华不注山仍然保持着湖光山色的秀丽风光。

  元朝中期,元好问的学生王恽客居济南时,留下了著名散文《游华不注记》,这篇散文笔墨清新雅致,勾勒出一片迷人的山水盛景。从水文研究的角度,文章详细地记录了从历下亭乘船前往华不注的线路:“自历下亭登舟,乱(穿)大明湖,经会波楼下,出水门,入废齐漕渠……泛滟东行约里余,运肘而北,水渐弥漫。北际黄台,东连叠径,悉?稻畦莲荡,水村渔舍,间错烟际。”这说明,当时游人前往华不注,仍然是泛舟前去,华不注周边仍有大片水域。大约同时期,赵孟?绘就《鹊华烟雨图》,华不注山名噪一时,时人均以揽胜华不注为荣。

  史书记载,鹊山湖最大时水域方圆20里。然而在漫长的历史时光中,由于流域内垦殖程度的提高,济水及其各支流水土流失严重逐渐变得浑浊,从而使济水的含沙量大大增加。更加严重的是,金元时期黄河屡屡决堤窜入济水河道,黄河水泛滥,作为济水水量调节库的鹊山湖接受了大量的泥沙沉积。泥沙沉淀使湖底抬高,蓄水能力迅速渐小,湖面退缩。

  明朝前期,文人亢思谦有篇《续游华不注峰记》,从记叙的游览信息中可以看到,“继自湖南浮小舟,访后乐亭,出北水门,历三闸,舍舟而乘,入华阳宫。”游人虽然经过了一段水路,但是乘舟却不能直达华阳宫前了。到了清代,北郊已经是“莽然田舍”,不复昔日烟波水景了。清代中叶文人全祖望游华不注时,称其郦道元笔下的“单椒秀泽、虎牙兀立”的神肖犹在,但是“今则华泉一线渐淤为小沟,游人亦鲜过者。于是西爽渐斜,仆夫促驾,遂循鹊山而西。”华泉已经淤塞,全祖望也只能骑马而来。

  到了清朝末期,在康有为眼中,华不注虽然还有山水之美,但“诚宜从黄台桥通驰道于华山前”,前往华山已经完全是陆路交通,此后亦极少有文人墨客前往华不注游览。华不注盛名衰落,也渐渐退出了济南三大名胜之一的位置。

  4000亩水域或碧波再现,华山再将矗立湖中

  有水有湖,华不注兴盛千年;湖面干涸,华不注沉寂至今。一脉华不注的兴衰史,与周边水文环境密切相关。小清河的开凿分流了鹊山湖水和济水水土流失带来的大量泥沙沉积,最终致使“绿波绕山”的鹊山湖彻底消失。华不注山丧失了“鹊华烟雨”的美景;华泉的淤塞,进一步让来此吊古访今的游人大失所望,华不注山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今天的华山脚下,大片农田中仅残存着零星水域的影子,偶尔有几只水鸟飞过枯黄的芦苇荡。

  济南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华松是研究济南历史的专家,他曾说“纵观济南历史,华山兴则济南兴,华山衰则济南衰。”值得欣慰的是,济南市政府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恢复华山的山水风貌,希望重现古济南八景中两个含有华山的风景“齐烟九点”、“鹊华烟雨”,目前华山片区的改造规划正在逐步推进。根据规划,这里将建华山历史文化公园。目前,华山湖开挖已经进入试验阶段,被济青高速、二环东路和小清河包围起来的华山国家历史文化公园水面面积将达到4000亩,水体与小清河连通,有6个大明湖大,并将华山、驴山、南卧牛山和北卧牛山四座泉城名山环绕起来,届时二环高架上可看华山湖,湖里再现碧波万顷。

  “再现历史上碧波万顷的壮观景象,华山也将矗立在湖中。”一年前就已经搬迁的居民陈国强说,华山老居民都和济南人民一起期待“平临湖上出芙蓉”的盛景重现,华山文化也将代代传承。
http://www.jnup.gov.cn/qcxm/15297.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6-12 03:15 , Processed in 0.066833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