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1570|回复: 3

[泉城风貌] “蓝黄”崛起 济南的机遇在哪?/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2-24 17:58:28 | |阅读模式


“蓝黄”崛起 济南的机遇在哪?

  在刚刚闭幕的山东省两会上,无论是在省政府的工作报告里,还是在代表委员们的建议提案上,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与半岛蓝色经济区有关的内容占了重要的篇幅。“一黄一蓝”当仁不让地成为省两会最热门的话题。

  在正在进行的济南市两会上,有16位政协委员联名提出了一个值得所有济南人深思的问题:面对炙手可热的“一黄一蓝”,济南的机遇在哪里?□本报记者 徐传强【委员意见】

  “蓝黄”闪亮登场,济南应尽快融入其中

  2月22日,济南市政协委员、济南四建集团副总经理崔安远和另外15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一份名为《关于积极参与山东省“蓝黄”发展战略的建议》的提案。在这份提案中,委员们这样写道:

  “年初,山东蓝色半岛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在2009年就上升为国家战略。面对‘一黄一蓝’两大经济区,济南既不在黄三角经济区范围内,也不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范围内,济南的机遇在哪里?我们建议济南市必须采取措施,积极参与‘蓝黄’发展战略,绝不能丧失良机。”

  这份提案的篇幅并不长,但每一句话都有着力透纸背的分量,它毫不客气地道出了济南在“一黄一蓝”两大战略经济区面前的尴尬,也提出了一个令众多济南人担忧的话题:“一黄一蓝”闪亮登场,济南会否被边缘化?

  2月23日下午,在政协小组讨论期间,记者找到了这份提案的发起人崔安远,对他进行了独家专访。

  “在省两会期间,‘一黄一蓝’经济区的话题讨论得最为热烈,而我作为一名市政协委员考虑最多的是,济南该如何融入‘一黄一蓝’经济区。”

  崔安远告诉记者,他决定提交这份提案是因为在济南两会上受到了“刺激”。他说,和省两会上的代表委员们热议“蓝黄”经济区不同,济南两会上居然鲜有人提及这个话题。“我就纳闷了,‘蓝黄’两大经济区是山东省的大事,济南作为省会城市,怎么能够置身事外呢?”

  在2月22日上午的小组讨论期间,崔安远在发言时,提出了济南该如何对接“蓝黄”的问题。没想到,小组参与讨论的全体委员一致认为,济南应该积极行动起来,立即采取措施研究与“蓝黄”的对接。

  崔安远所在小组是民族宗教组,组内的委员们纷纷表示应联合提交这份提案,包括来自道教、佛教的委员也都在这份提案上签了名。

  与崔安远思考着同样问题的政协委员还有很多,来自济南师范学校的张玲向大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发挥辐射优势对接蓝黄战略加快建设我国北方最大的冷鲜食品批发市场和冷库物流周转基地》的提案。她的提案的核心内容是,建议济南借鉴茶叶市场的成功经验,利用济南的地理优势,建立一个对接蓝黄经济区的冷鲜食品批发市场和冷库物流周转基地。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张玲这样对记者说:“作为一名讲授中国文学的老师,我认为,面对‘一黄一蓝’两大经济区的发展,济南不能成为局外人,必须抓住机遇,尽快采取措施,融入这两大经济区,推动济南经济的快速发展。”

  【业界分析】

  “蓝黄”的崛起给了济南重大机遇

  “黄三角与半岛经济区的发展,的确抢了省会济南的风头,但济南有着自身的优势,只要充分发挥好优势,济南不会被边缘化,而且还能成为黄蓝经济区发展的后台。”

  市政协委员、山东佳怡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一黄一蓝”两大经济区的崛起,在挑战济南的同时,也给了济南一个重大的历史机遇。

  王琳介绍,任何经济区的发展都离不开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支撑。济南作为山东省的省会,不仅是山东省的经济中心,也是文化中心、科技中心、金融中心和人才中心。面对蓝黄两大经济区,济南如果能积极采取措施,主动对接,是不会被边缘化的。

  为此,王琳分析了济南不应该被边缘化的两大原因。一是济南应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融入蓝黄两大经济区。王琳认为,无论黄三角还是蓝色半岛经济区,要想发展仅靠区内的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充分借助外在的力量,而济南是这两个经济区考虑外力的首选,济南应该充分利用好近水楼台之便。

  在蓝色半岛经济区内,青岛和烟台的高校相对较多,但科技创新的综合实力仍比不上济南。就黄三角来说,区内的高校更少,且与济南紧邻,济南完全可以为黄三角区内的经济建设项目,提供充分的人才、技术支持,在黄三角经济区的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技术和人才作用。

  从金融角度来说,这两大经济区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济南作为山东省的金融中心,绝大多数金融机构的总部设在济南,这些金融机构的参与,将会为济南创造更多的机会,只要抓住机会,济南怎么可能会被蓝黄经济区边缘化?

  王琳认为,济南需要做的是,认真研究蓝黄两大经济区的发展规划,寻找适合济南介入的领域和突破口,充分发挥科技优势、人才优势和金融优势,主动对接“蓝黄”,积极融入。

  另外,济南要尽快在以济南为中心的都市圈内,建起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王琳认为,现代化的物流体系是地方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济南在地理位置上,有着沿海城市不可比拟的优势。虽然沿海城市在国际物流方面的优势较大,但在国内物流方面不如济南。济南向北连接京津可直抵东北三省,向南直通苏沪江浙沿海,向西穿越河南、安徽可直达陕西湖北等内陆腹地。济南应利用这些优势,逐步渗透进蓝黄两大经济区,做蓝黄两大经济区的发展后台。

  【权威解读】

  发展蓝色经济,济南不是配角

  蓝区战略与规划的长期咨询研究者,有着“我国蓝色战略系统研究第一人”之称的山东社科院副院长郑贵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发展蓝色经济,济南没有“置身事外”,也没有被边缘化,也绝不是配角。

  郑贵斌介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一个海陆统筹的新型经济区,这是过去所有区域规划都没有过的。过去的规划要么单纯着眼于陆地,要么单纯着眼于海上。对全国来讲,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最重要的、真正的意义在于海陆统筹。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就很好地体现了海陆统筹的战略思维,规划范围有海有陆,产业包括海洋、涉海、临海。根据规划,沿海的青岛、日照、烟台、威海、潍坊等市构成了蓝色经济区的主体区,包括济南在内的山东其他非沿海市为蓝色经济区的联动区。海陆统筹的路径就是“以陆促海,以海带陆,海陆统筹发展”,这样的战略思维不仅给了主体区发展机遇,也给了联动区参与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先机。

  郑贵斌介绍,联动包含了三重含义:一是半岛蓝色经济区要进一步密切与环渤海、长三角地区的联动融合,优化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总体开发格局;二是要加强主体区内的联动,比如,充分发挥青岛的区域核心城市作用,进一步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三是要加强主体区与联动区的统筹,带动内陆腹地开发开放,体现山东全省的整体发展。

  郑贵斌认为,包括济南在内的联动区一定要抓住海洋文化的精髓:开放、包容、进取,一定要以积极进取的姿态,抓住半岛蓝色经济区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不能等、靠、要。要紧盯政策,特别是产业联动发展的政策。比如说,在海里捕捞出来的鱼虾,可以在沿海加工,也可以在济南加工;海洋高科技产品的转换,淄博也可以利用。要充分利用山东的港口优势,相比青岛、烟台、日照,滨州港是个小港口,但是,却是离济南最近的港口,双方甚至可以合作建济南港,济南北部的物流可以通过滨州港走,把济南从内陆城市拉近为沿海城市。

  具体到济南来说,郑贵斌认为,在所有联动区内,济南的机会最多,因为济南作为省会城市,人才、技术、资金、产业结构都具有其他联动区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有更大的能力和更多的机会来承接主体区外延的产业链。比如,在规划中列出的28个外延产业集散基地中,济南就有济钢船板基地、山东海洋空间信息技术产业基地、北车风电装备基地、海洋产业联动发展示范基地等。

  郑贵斌透露,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酝酿的过程中,原本将济南列为经济区的主体区内,但后来经过综合考量并参考其他省市沿海经济区的做法,只将沿海的地市列为主体区,但这并不意味着济南在发展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过程中不重要。事实上,济南的一些企业开始介入蓝色经济区,并在一些项目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济南作为半岛蓝色经济区联动区内的重要成员,应该主动对接,积极融入,盯着布局和变化寻找机会。因为在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过程中,机会是共享的,特别是大项目、大市场格局已经跨越了行政区域的限制,通过信息化和虚拟化,将整个山东凝为一体,共享此次蓝色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其中,作为省会的济南,凭借自身的优势,注定不会是配角。

  【综合建议】

  济南应尽快成立“蓝办”

  崔安远认为,蓝黄经济区目前正处在启动阶段,济南采取行动为时不晚。济南首先要做的就是尽快成立专门机构,研究对接蓝黄两大经济区的策略。

  据介绍,随着山东省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启动,蓝色经济区所涉及的青岛、日照、烟台、威海等市,都已成立了相关的机构,专门负责经济区建设事宜的协调。崔安远建议济南也应该成立类似的部门,研究蓝黄经济区内的建设项目,根据济南的自身情况,与蓝黄经济区进行对接。

  崔安远告诉记者,他所在的济南四建集团已经意识到蓝黄两大经济区对他们公司发展的重要意义。目前,济南四建集团已在青岛、潍坊、东营三地开展业务,并获得了不少的项目,开始分享两大经济区发展所带来的成果。

  “我希望能有更多的济南的公司,积极融入蓝黄两大经济区,在为两大经济区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分享发展机遇,合作共赢。”崔安远认为,对济南的企业来说,蓝黄经济区的发展意味着重大机遇。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17:58:46 |
加快“济南都市圈”建设步伐

  “为避免被蓝黄两大经济区边缘化,济南首先要加快济南都市圈的建设步伐,让自身壮大起来。”王琳认为,随着京沪高铁的开通,济南应尽快行动起来。

  据介绍,《济南都市圈规划》于2007年12月27日正式对外发布。核心内容是,通过积极的城市扩张,发挥济南对周边地市乃至沿黄和中原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一个以济南为中心,包括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滨州等6个城市在内的都市圈。这个都市圈的总面积约5.3万平方公里,人口 3219万。

  但有关统计显示,2009年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有7个市域总面积超过1万平方公里,济南市为8177平方公里,居第11位;2005年至 2009年,15个副省级城市面积年均扩大19.3平方公里,而济南市仅扩大8.2平方公里。王琳认为,山东作为一个经济大省,人口接近1个亿,省会济南目前的规模尚不能和经济大省相匹配,加快城市化进程是必然选择,以济南为中心的济南都市圈的规模必将进一步扩大,济南一定会成为全省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

  从经济的角度上来说,济南的发展方向将是总部基地和信息技术以及人才中心,以及现代服务业的中心。因此,济南在建设济南都市圈的过程中要发挥大智慧,构建大格局,注意产业的选择,不要和都市圈内的其他中小城市争抢一些中小项目,要学会让渡部分工业生产利益给周边城市。济南应该与周边城市形成“产业互补、市场互动、资源互用、体制互融、政策互通”的大格局,在扶持周边城市发展的同时,实现济南产业升级,逐步确定总部基地和信息技术以及人才中心地位。

  2月12日,在省两会上,姜大明省长向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编制实施济南与周边各市城际轨道交通规划,提高省会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鲁南经济带要加快发展。积极构筑以山东半岛城市群、济南都市圈、鲁南城镇带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王琳认为,这是在政策层面,对济南推动都市圈建设进程的最大支持。

  2月21日,张建国市长在向市人大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在十二五期间,济南将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城市化率将达到75%,坚持走集约化城市发展道路,把增创经济社会发展空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规模膨胀和功能提升,推进老城区和东部新城区、西部新城区、滨河新区规划建设,构建“一城三区”城市发展格局。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优化城镇发展格局,积极推北跨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实施统筹城乡发展七大工程,发挥省会辐射带动作用,打造省会城市群经济圈。

  王琳认为,济南都市圈的形成,不仅有助于提高济南城市综合实力,而且也能让济南在蓝黄两大经济区崛起的同时,能更自如地融入两大经济区,分享发展机遇,共享发展成果。
网络编辑:许慧
发表于 2011-2-24 21:31:01 |
济南现在有点尴尬。
不过说实在的,论规模济南没有异议是山东省最大的。
发表于 2011-2-25 00:50:28 |
确实不好办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6-13 00:14 , Processed in 0.076019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