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8488|回复: 45

[经济商业] 环市东商圈:抱团刷存在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2 05:52: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广穗 于 2016-1-23 03:26 编辑

环市东商务区&环市东商圈大致范围:




其核心区域,曾是广州最顶级的商业核心区。







回顾环市东商务区当年的宏伟规划,

再看现状,不胜唏嘘!

============

广州市国际中央商务区环市东片区发展规划(2004-2012)
发文日期: 2006年03月01日
http://xxgk.yuexiu.gov.cn/auto392/200907/t20090720_3114.html

(核心区即“63层 - 花园/友谊 - 区庄立交”这段)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3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2 05:58: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不错,整形升级一起来重新高端起来也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 06:0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广穗 于 2016-1-22 07:13 编辑

http://epaper.oeeee.com/epaper/G/html/2016-01/21/content_5763.htm




环市东商圈:抱团刷存在感

广州首家LV店离开“老家”迁往太古汇,环市东11家企业策划“商圈共建计划”

2016年01月21日 南方都市报


每年圣诞,友谊、丽柏和白云宾馆各摆一棵圣诞树。或许以后,大家可联手做圣诞布置和促销活动,将购物、餐饮和住宿资源融合。


环市东商圈,曾是广州最高端的商务区,也是广州人认识世界奢侈品的首发地。


这个花坛,是环市东的标志,市政府曾有意向将此处打造成一个路面连通的广场。越秀区和原东山区合并之后,该方案不了了之,让环市东人好失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 06:07:18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州,不只有天河。

    国际商贸中心,广州商业的新高度。在大多数人眼里,广州商业繁华的代表是天河。

    天河路和珠江新城在广州亚运后正式崛起,一个天河路的商业体量就能抵上数个环市东。但是,广州只有一个天河路吗?显然不是。在天河崛起之前 ,CBD在环市东,北京路、上下九是广州第一批步行商业街,而江南西、中山三、岗顶各据一方,铸就了十年前广州商业的辉煌。如今,这些商圈在天河的光芒下黯然失色。

    传统商圈影响力式微。虽然有商业发展喜新厌旧的必然趋势,但更有自身不可跨越的障碍。在当前严峻的经济环境和实体零售被挤压生存空间的状况之下,传统商圈到了不可不变、不可乱变的时刻。谋变才有生机。即日起,南都推出系列报道,探讨传统商圈如何变,往哪变。

    去年11月,广州首家LV店正式宣布离开它的“老家”环市东,迁去太古汇旗舰店“团聚”。已经历过一轮企业总部和外国领事馆外迁潮的环市东,可谓是雪上加霜。一时间,业界关于奢侈品加速关店、环市东商圈竞争力下滑的议论不断。

    早已有预感的环市东人,就在那个月初,策划了一场“商圈共建计划”,包括友谊商店、丽柏广场在内的共计11家商圈企业,加入了这次抱团取暖活动。他们希望,经过这次跨界合作,能优化环市东商圈功能,提升商业氛围,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共生的最高境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2 06: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sorry不小心点了“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 06: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商业东移,第一站环市东

    有着近40年历史的环市东商圈,曾是广州三大核心商圈之一、广州首个商务区。

    在大多数人看来,环市东商圈是指以花园酒店和白云宾馆为中心,东起区庄立交、西至东濠涌高架路、北至广九线、南至东风路的约3平方公里区域。

    环市东的故事,要从改革开放前说起。1976年,中国第一座接待外宾的高星级酒店白云宾馆落成开业,33层、约120米的高度刷新了中国的“天际线”。考虑到为外宾做服务配套,市政府决定在白云宾馆旁建一家商场———友谊商店总店。1978年4月,友谊商店大部队从南方大厦搬到崭新的环市东店面,房向前也于1980年来到了环市东,从当年的售货员,一直成长为现在的广州友谊商店集团董事长。1985年花园酒店开业,环市东核心地带的“铁三角”正式形成,这里也是整个商圈景观最美的一处。

    “当时的环市东只有现在1/3的体量”,房向前回忆,支撑环市东商业发展的主要是外宾以及华侨新村的“有钱人家”。

    环市东的“交通标志”区庄立交1984年通车,开启了环市东汇聚四方客流的一页。房向前说,环市东真正按照商圈来打造,是1988年第六届全运会后,广州市的城市发展和现代商业开始“往东走”,第一站就是环市东。

    1987年动工、1991年落成的广东国际大厦63层,拔高了全中国写字楼新高度。翌年竣工的广州第一座甲级写字楼世界贸易中心,则将环市东商务环境提升到新高度。随着国内外企业、外国领事馆及办事机构的落户,环市东CBD气质渐露,并吸引了华南第一家奢侈品商场丽柏广场落户。

    “买坚嘢,嚟友谊”,丽柏广场元老、办公室主任冯桂钿特别记得这句老话。据他回忆:“丽柏选中环市东,最直接原因就是看中友谊商店的高端定位”。在丽柏筹建时,“这里是广州最高端的商务区,在这里有一席之地,是国际品牌一种形象展示。”丽柏将LV、爱马仕、G U C C I等奢侈品首次带进广州,广州人也通过环市东认识了奢侈品。

    商圈的发展,亦带旺了餐饮业的发展。环市东成为多家首次进入广州的外资餐饮企业的首选。广州第一家麦当劳在“63层”开业,广州第一家星巴克在好世界开业;广州第一家泰国菜“蕉叶”在世贸中心诞生……广州商业发展史上诸多里程碑式的经历,奠定了环市东商圈成为广州首个CBD的地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 06: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源流失,领馆只剩6个

    没有什么可以成为永恒。环市东商圈的地位,随着广州城市往东发展的规划需要而日渐下降。

    天河立交以东,通过城中村改造腾换出新的商业空间。而亚运会的召开,也为天河提升交通条件和城市环境创造了条件。亚运后的五年间,天河路和珠江新城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崛起。

    广州商业东移的步伐,在政府和市民的力捧之下,以势不可挡的速度前进,沿着环市东路,跨过天河立交那头,成就了如今的广州第一商圈天河路。

    有业内人士认为,环市东商业资源流失的标志,是去年11月广州首家LV专卖店撤出丽柏广场。但房向前认为这个时间要更早。“以太古汇开业为标志,环市东商圈早就被天河路抢了风头”。房向前坦言,“天河路商圈商业容量超百万平方米,业态更丰富,商业气氛更浓厚。”商圈东移意味着人群和消费力流失。丽柏广场元老、办公室主任冯桂钿亦承认,天河的购物中心,无论店面硬件和招商资源都比环市东的商场更有吸引力。

    环市东的写字楼租赁市场,则被珠江新城抢去了风头。“东芝、索尼原来都在电子大厦办公,广汽的销售中心原来都在环市东路的,后来都搬到天河去了。”越秀区华乐街道知情人士介绍。

    这并不奇怪。环市东的写字楼是上世纪90年代的设计,天花板较低、通道较窄,而天河路和珠江新城多是亚运前后投入使用的甲级写字楼,设计紧跟当下国际商厦的风格,体量更是环市东的数倍。

    2010年亚运后,珠江新城很多新落成的甲级写字楼同样向丘育华抛来橄榄枝。20年前,丘育华以7000元/平方米的价格购入世贸中心300平方米的写字楼,并把自己经营的华安达实业有限公司设在世贸。“当时环市东是广州第一个商务区,世贸又是甲级写字楼”,要选总部办公室毫无疑问是这里。但亚运后的第二年,丘育华以34000元/平方米的价格,购入广晟国际220 0平方米的整层写字楼,一半自用一半出租。

    2014年,公司迁入珠江新城。世贸中心的办公室虽然没卖掉,但也只是对外出租。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丘育华对环市东还留有一份感情。

    情感虽然留在环市东,但生意却不得不走向珠江新城。虽然越秀区主政官员曾挽留过他,虽然外迁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但丘育华认为,“企业选择办公场所就像人们吃饭,是根据需求来的。”他只是做了一个遵循市场导向的选择。新,是珠江新城最大的吸引力。“金融类企业迁到珠江新城是大势所趋,而制造业企业总部迁到这里,是实力的证明,今后拓展空间更大。”

    不过,丘育华认为,虽然环市东早期孕育的企业,都已成长到需要更大空间和投资回报的时期,但对于不少处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来说,肯定会像当年的他们那样,更看重环市东租金相对较低和生活便利的营商环境。“世贸的写字楼很抢手,一年多来没断过租”。

    可不管如何,企业总部外迁不单是税收的流失,还说明了一个区域投资吸引力和消费拉动力在减弱。领事馆和企业总部的迁移,则是环市东C B D竞争力减弱的另一个佐证。资料显示,昔日,英、法、日等十多个国家的领事馆及相关办事机构集中在环市东的花园酒店、广东国际大厦(63层)两栋大楼内。2013年,美国驻广州总领事馆在珠江新城的新址启用,2015年英领馆从广东国际大厦搬到珠江新城。目前广州市的驻穗领馆有53家,36家落户在天河。如今环市东商圈内仅剩日本、法国、菲律宾、柬埔寨、斯里兰卡、菲律宾6家领事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 06: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商圈共融,才能共荣

    为了挽回环市东的地位,环市东商圈共建平台应时而生。管辖环市东商圈的越秀区华乐街道办,为此于去年11月发起成立“环市东商圈共建活动”,现已有12家单位成为共建协议单位。

    据华乐街有关负责人介绍,去年下半年,华乐街走访时发现,企业普遍有抱团发展的诉求。通过商圈共建平台,成员间可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共享资源,并将好的建议向政府部门反映。如商圈内的酒店和商圈可以建立合作,持酒店的房卡到商场可以享受打折等,商场与酒店形成统一口号、统一风格的主题营销活动,共同擦亮环市东商圈品牌。

    其实,友谊商店和丽柏早就抢先抱团了。以前,友谊促销或丽柏促销,蜿蜒环市东的车龙曾是广州一景,如今丽柏和友谊共享停车资源,在你家商场购物可以在我家停车场免费停车。丽柏和友谊三楼的连廊也已互通,方便顾客的同时也推动了友谊连廊两边的品牌升级,亦为丽柏带来了友谊的常客。两家商场门前的花坛广场是环市东一景,冯桂钿也期望能更好地利用起来,联合做一些文化活动。

    房向前也设想过,过去每年圣诞,友谊、丽柏和白云宾馆各摆一棵圣诞树,小小的广场上三棵圣诞树比美,或许以后,大家可联手做圣诞布置和促销活动,将购物、餐饮和住宿资源融合。

    据冯桂钿介绍,他已向华乐街道提议,将停车资源共享推广到整个环市东商圈,在主要出入口设置停车智能系统,显示每个商场、写字楼的停车位,有效解决商圈停车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 06: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广穗 于 2016-1-22 06:25 编辑

    商圈心声

    “我不想环市东被遗忘”

    在不少老“环市东人”的记忆中,曾经有一份名为“花园广场”的规划,让他们激动过好一阵子。花园酒店的花园和友谊商店门前的花坛,是环市东的标志,也是商圈最美的风景,市政府曾有意向将此处打造成一个路面连通的广场,地面步行,车辆从地下穿行,实现南北两边的商业融合。

    房向前记得,上世纪90年代,“花园广场”方案实际上早就获规委会讨论通过,然而,后来越秀区和原东山区合并之后,方案就再也没有被提起,“现在新造了花城广场,那里就是CBD,如果当年真做成了花园广场,环市东的格局可能就不一样了。”对花园广场夭折感到惋惜的,还有丽柏广场办公室主任冯桂钿,“做一个新的商圈容易,要维持旧的商圈历久常新,就难了。”他感慨,环市东是自然形成的,但政府却缺少对传统商圈的扶持、改造投入。

    “这些年广州的形象宣传片里,何曾有过环市东?”冯桂钿黯然神伤,环市东就像在广州对外宣传中消失了似的,让“环市东人”深感失落,这个曾经辉煌的商圈仿佛被遗忘。

    “我不想环市东被遗忘”,Leona,《I·环市东》的出版人。采访时她如是和记者说。《I·环市东》的出现,就是为了重新唤起人们对环市东的印象,了解环市东各商家的信息。这本季刊杂志由花园酒店出资创办,杂志社就在花园大厦,刊物免费在环市东商圈主要商厦、酒店取阅。她跟大部分“环市东人”一样:心属环市东,更不愿意人家说“今天的环市东没落”。她认为,虽然从政府到企业,着眼点更多是天河商圈,但对于环市东人来说,环市东是一份人文情感的寄托,这里有不少让她和其他“环市东人”骄傲的第一次。


    华灯初上,这份情感如同环市东路上东西走向的车流那样流淌着,也在张妩斌的血液里流淌着。

    “天河很有距离感,工作过后就会匆匆逃离。但环市东不一样,这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菜市场和五星级酒店一路之隔,却毫无违和感。”张妩斌三年前来到广州工作。他在环市东工作的三年,正是天河路商圈起步崛起的三年。他并不认为环市东今不如昔,“环市东已过了飞速发展期,它的增长力可能比不上天河,但它有不可替代的气质,吸引喜欢它的人。”

    房向前也觉得,环市东的生存之道在于坚持“特色”。那这个“特色”究竟是什么呢?在张妩斌眼里,环市东的“特色”在于小资、在于多元。比如购物,以前大家只看到友谊、丽柏,而张妩斌则发现华乐路、淘金路的小资服饰店情调更好;比如酒吧,以前一提就是高级会所,但现在建设六马路上的平民化酒吧、café都有不少捧场客;又比如餐厅,以前吃的是酒店里贵价自助餐,现在特色西餐、茶餐厅琳琅满目,“甚至面包店,都是追求精致和极致的”。

    “环市东的魅力是多年积淀下来的文化。”张澜认为,很难有一个地方像环市东一样,能轻易地找到这么多外国人开的餐厅,让世界各地的人都能在此一解乡愁。

    在广东国际大厦实业公司董事总经理张澜这些“环市东人”心目中,环市东总有一份小资的气质,是广州任何一个商圈无法比拟的。在这里,无论是民国时期风格的华侨新村别墅群,还是建设六马路上摇曳的酒吧夜色,又或是那座开满杜鹃的环市东标志性过街天桥,都比石屎森林丛立的珠江新城,要多一份人文情愫。最重要的是,这些别样的风景,能深深触及来到这里消费的人心底最柔软处。


    提及环市东商圈的未来出路,这些“环市东人”都提到,旅游或有可能成为环市东商圈转型的突破口。很多老外首选下榻环市东,“却直奔上下九、广州塔等景点,完全忽略了眼皮底下就有的可逛可玩的地方。”这完全是因为环市东旅游资源比较零散,缺乏一条主线引导游客的缘故。

    张澜甚至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做一份手绘地图,在酒店、商场免费派发!“以‘63层’做起点,在广州(上世纪)90年代的第一高远眺广州后,穿过天桥到中环广场———建设六马路酒吧街遍寻各国美食后,再经花园酒店的地下隧道穿过环市东,沿途经过华乐路、花园酒店、白云宾馆、世贸等景点,最后终点在华侨别墅历史街区华侨新村”。

   张澜说,那些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华侨新村别墅群,有着很多茶馆、酒吧、居酒屋和客栈,是整个环市东最值得慢走的地方。他觉得,他设计的这条线路,集纳了商圈所有好吃、好玩、好看的地方。留住了人,自然就留住了消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 06: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广穗 于 2016-1-22 06:27 编辑

    风口评论

    商圈需要什么样的“合纵连横”?

    生意好做时,百货、购物中心大可互相竞争,各占地盘,把蛋糕做大。然而,近五年的商业形势是一年不如一年,什么O2O,什么主题大促,什么跨界,都不是真正能救活传统商业的变革性举措。

    最近热播的《芈月传》,再次让我们重温历史上知名的“合纵连横”这个军事策略。张仪倡始连横,助秦破解六国合纵。在商业战场上,不也是这个道理么?

    当下,环市东商圈内的不少企业,已意识到生意艰难了要抱团。华乐街道办也主动牵头组建商圈共建平台和华乐街商会。但如何利用好这个平台,促使企业沟通融合,甚至策划商圈活动?有关负责人也只能无奈地说:“我们只是搭建平台,让企业加入进来,但政府部门不能参与经营活动,有什么想法也应该由企业提,企业自己牵头。”

    那,环市东商圈共建到底该由哪家企业牵头融合?在南都记者采访的环市东商圈内的5个企业,要么觉得做好自己即是为商圈出一份力,要么苦恼无法说服国企大佬合作。总之,目前还没看到一位勇于站出来游说的谋士张仪,更没有出现能号令诸侯的“君王”式大人物。

    融合,决不是单纯抱在一起取暖这么简单。要锱铢必较的商人放弃业绩、坪效?谈何容易!就连抱团最早的天河路商会也不能真正做到无间隙合作。

    但是,如果各自不能暂且放下自身利益,为利益共同体谋取更大发展空间,创出新的商业模式,那终有一天,还是会被当作散兵游勇,被市场打得落花流水。到时也只有徒叹一声“春去也”!


    统筹:南都记者 赵安然

    采写:南都记者 赵安然 吴广宇  实习生 许炜杰

    摄影:南都记者 高贵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2 07: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商圈内的酒店和商圈可以建立合作,持酒店的房卡到商场可以享受打折等,商场与酒店形成统一口号、统一风格的主题营销活动,共同擦亮环市东商圈品牌。"

果然还是只能想到这么肤浅的办法。
“融合”了之后你环市东究竟会获得什么能跟天河pk的优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2 11:05:05 | 显示全部楼层
环市东想重生必须走差异化道路,应好好利用现有小白领相对集中的优势,利用六马路、淘金、华侨新村搞小而精并有小资特色的商业群。再拼高大上必输天河、猪心。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2 13: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环市东可以搞小资情调牌。反正广州也没那个地方比这里更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2 13:38:09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州单中心的格局 对城市均衡发展不利 ;老城区的焕发生机和升级必须提上政府日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2 20:5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惜对岸那座正佳很煞风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6-7 08:15 , Processed in 0.087006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