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2309|回复: 0

[泉城风貌] 济南新东站工地挖出东周大墓 墓主人身份有传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17 06:04:37 | |阅读模式
现场调查
墓顶曾有二三十米高的“冢子”
梁王庄古有72冢,几十年前还有不少
虽然工地挖出青铜器的消息令考古人员十分振奋,但梁王庄的不少村民对此表现得很淡定。“这里原来上面就有一个大冢子,我小的时候有二三十米高。”今年56岁的梁王庄村民李军恒(化名)告诉记者。他所说的冢子,也就是古墓上面的封土堆。如此高大的封土堆昭示着,其下面的墓葬也绝非普通人物所拥有的。
目前的梁王庄共分为四个行政村,其中以韩仓河(梁王河)为界,河东是梁王庄一村和梁王庄三村,河西是梁王庄二村和梁王庄四村。新东站片区安置房项目施工现场发现的古墓,就位于梁王二村,在当地人看来,梁王庄能挖出宝贝来,与这里的历史故事密切相关。
如今发现的古墓之处,是以前梁王庄的正南头。当年梁王庄最大的一个冢子就在这上面。“我十来岁的时候还在这上面玩过。”李军恒说,梁王庄以前的冢子有很多,如今在梁王庄三村那边还有一座,都叫它“梁王冢”。“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村这里有镇办、村办窑厂,烧砖取土都用过冢子上的土。”梁王庄四村村民李秋生说。
在鲍山街道办主办的《梁王记忆》一书中,记者看到梁王庄人李人田先生所写的《古老而又有记载的梁王(城)庄》一文。作者今年60岁出头,他在村里上小学时,梁王庄南还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冢子,其中最大的一个就是在原梁王完小正南不远处。附近孩子经常上去玩耍、望远, 还有像地道似的沟沟坎坎。在生产队时,盖房子垫地基、打土坯、垫猪栏圈,都从冢上取土。慢慢的,这座高约20米、长宽约80米的土冢消失得无影无踪。
文中还记述:梁王庄四村李人善老人说,五代刘宋大将“檀道济在梁王镇守,原有72个土冢,那时叫郦城”;另一位老人李绍礼说,“梁王原有冢子十几处,有单冢子、双冢子,有至公坟,就在梁王庄东南角的土谷堆。”
“先有平陵城,后有济南府”——— 这是很多济南人都知道的典故,章丘人至今引以为豪。西汉初年,济南郡最初设立的时候,郡治就设在平陵县(今章丘龙山街道)。西晋“永嘉之乱”发生后,因匈奴大举南侵致使平陵城荒废,济南郡的政府办公地才迁址到历城县城。
而在梁王庄采访时,记者了解到,“先有平陵城,后有济南府”这句俗话原来弱爆了。当地的俗话是“先有梁王城,后有平陵城。灭了平陵城,才有济南府。”
梁王庄村民李人田曾在1990年受王舍人政府的委托,搞地名资料普查,并对村里老人进行走访,以调查梁王庄的历史。“有一老者说,梁王庄是古城,城址在东梁王庄东……在20世纪五十年代,还有古城墙的地基残存。”当时,梁王庄二村李绍礼老人曾说,“原梁王城有城墙,现有旧址,从梁王向东至四十里地,先有城角巷庄,城角巷村民就来于此”。
“唱筹量沙”的故事就发生在梁王庄
虽然历史悠久,但历史文化名城济南所诞生的成语并不是很多,包括能和济南或济南人沾上边的传说在内,仍然屈指可数,只有“灭此朝食、余勇可贾、唱筹量沙、坐怀不乱、两肋插刀”等少数。很多人不知道,“唱筹量沙”这个成语是二十四史中明确记载的,其发生地就是如今的济南市历城区鲍山街道梁王庄村。
故事的发生是这样的:南北朝时期的元嘉八年(431),宋文帝刘裕派大将檀道济与入侵的北魏军作战。檀道济神勇无敌,屡战屡胜。但他进驻历城梁王庄时,粮草被北魏军截断,导致军心浮动,处境非常危险。
此时军中有个逃兵将此事通报了魏军,魏军于是派探子乘着月色前来刺探宋军虚实。檀道济知道后不慌不忙,让运粮的士兵以沙充粮,在夜间高声喊着筹码过秤,“一斗、二斗、三斗……”并把仅存的粮食撒在称量后的“沙堆”上,在月光下看似米山。此举一石二鸟,既蒙住了敌军探子,又稳定了自家军心。魏军误以为宋军粮草充足,未敢贸然进攻,而檀道济乘机率军安全撤离。这个故事被称为“唱筹量沙”,可谓诸葛亮空城计的另一个现实版。《南史·檀道济传》对此曾记载:“道济夜唱筹量沙,以所余少米散其上。及旦,魏军谓资粮有余,故不复追。”
为了纪念檀道济“唱筹量沙”的故事,在梁王庄村东南古时候曾修有檀公庙,此庙在“文革”期间被毁。2006年,梁王庄四村农民企业家李秋生个人出资,在原址附近重建檀公祠。“原来庙前有清代重修的石碑,建庙时间应该更早。新东站片区建设中,希望能把这个庙永远留下来,让人们记住‘唱筹量沙’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李秋生说。(记者 雍坚 高玉龙)
责编:李莉莉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6-12 13:25 , Processed in 0.076520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